Auction | China Guardian (HK) Auctions Co., Ltd.
2024 Spring Auctions > Classical Furniture and Works of Art
Important Collection of Chinese Bronze and Stone Art

1063
EIGHT BRONZE SEALS

The largest, 1.5×1.3×1.3 cm. ( 5/8×1/2×1/2 in.)


金玉其質 金石相期
珍秦齋出版的多種古器物圖錄,內容豐富而精美,久已成為學者案頭必備的參考書。我曾協助蕭先生做過一些編輯和設計的工作,雖都是多年前的舊事,至今尚可回憶。多年來,我也一直從事並關注戰國銘文的研究。謹此為珍秦齋藏品的研究提供一些後來的新發現、新研究和新想法,作為補充和參考。
香港嘉德2024年春季所見的27件珍秦齋藏器,從地域和年代來分類,有戰國越國2件、魏國8件、趙國2件、韓國4件,秦國及秦代9件,漢代2件。
一、越國2件
越王者旨於賜劍發現較多,見於著錄的不下20餘柄。但通常所見基本在50釐米上下。珍秦齋所藏這件者旨於賜劍長60.2公分,在已發現的者旨於賜劍中居前列,且保存基本完好,是不多見的。者旨於賜是勾踐之子,即越王鼫(與)夷,以他名義製作的劍數量較多,可以說明戰國初期越國軍事之盛。
珍秦齋藏越王差徐戈,不惟紋飾繁複精美,長銘內容又特別重要,發表之後,迅即引起很多學者的相繼討論,已見專論近20篇。該戈的器主「差徐」,跟紹興越國文化博物館舊藏的一件短銘差徐戈(17363)的器主為同一人,即《史記·越世家》所記載的越王「初無余」,這一點由李學勤和我率先考訂,目前已稱定論。 2014 年我又考證1993年臺北古越閣《商周青銅兵器》第77號件者差其餘劍(17949,現藏蘇州博物館)器主也是「初無余」,於是越王初無余作器達到了三件。
珍秦齋藏越王差徐戈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在銘文方面,關於「得居乍金」的讀法,以往有所聚訟。從銘文後面「差徐以鑄其元用戈」句來看,「以」後所省略的介詞賓語,應即是前面兩次出現的「金」。先秦銘文常講「金」的產地或來源,例如西周春秋金文常講來自「繁陽」的銅料,又紹興越文化博物館戈銘(17363)「越王差徐,以其鐘金,鑄其拱戟」,吳王光帶鉤「攻吳王光初得其壽金,作用鉤」,這些銘文的「鐘金」與「壽金」都是「產地+金」,格式與「居乍金」相同。以來自異地的原料鑄造器物,這表現的是器主能力和功勞。由此來看,「居乍」必須解釋成為一個地名,仍以讀「姑蘇」為佳。該戈說明了越王差徐時代開始得到「居乍金」即「姑蘇金」,是有關蘇州歷史的珍貴史料。
又差徐戈銘末「以攸只邊土」,其中「只」字舊說紛紜。我後來補充指出,該字應視為「只」字異體,讀為「啟」,「攸(修)」與「啟」為義近聯用。「攸只邊土」應理解為「攸(修)邊」與「啟土」兩事。同類寫法的「只」字,亦見珍秦齋藏五年邢令戈銘文(17314)工師名「閭枳沱」的「枳」字偏旁,施謝捷先生又為我舉證,古複姓有「閭(盧)支(枝/氏)」 。可見「枳」與「只」二字亦可定論。
在器物方面,珍秦齋藏越王差徐戈的紋飾精細繁複,可謂越式羽紋的集大成之作,因其年代確切,可視為同時期的標準器。這種早期以兵器為禮器的特殊歷史現象,不同於秦漢統一以來伴隨銷兵而興起的社會認識,仍有待進一步闡發。
二、魏國8件
魏國兵器大致可以分為兩式,內上有刃的廿七年頓丘戈、廿八年左庫戈、二年王垣戈,皆是戟刃,都呈窄長狀;其餘卅年左庫戈、圁陽戈、內黃右庫戈、郾守戈,則是戈,呈寬短的特徵。其中廿八年左庫戈與卅年左庫戈,年數祗隔兩年,左庫工師名皆為「愈」,可說明是基本同時的兩件製品。由此可證明,這兩種不同形制的兵器,可同時並存,並無形制上的演進更替關係。因為這本是戈、戟兩類器物的並時關係。這個道理本來容易理解。不過,在兵器類型學的學術史上,不同類別的器物卻被理解為先後發展而來的錯誤邏輯,並不少見。珍秦齋這兩件左庫戈,可以提供一個值得深思的例子。
廿七年頓丘戈的銹蝕很有特點。銹蝕皆沿刃分佈,呈極密的多條細線狀,而無鏽處呈黑漆古皸裂狀態。這說明該戈原有保護刃部的「戈韜」。韜與刃結合甚為緊密,韜內邊緣處多次存水,所以漸漸銹蝕如此。這種銹蝕猶如兵器的「年輪」,極具歷史滄桑感。該戈原配的柲冒、冒下銅套俱存,大片朱砂痕跡仍存,相當程度保存了歷史遺物的完整性。
上述魏國呈現短寬特徵的戈,是列國兵器的通行形制。同類形制的戈,在秦國也有,從銘文來看,一般可稱為「少府戈」。珍秦齋此次釋出的十六年少府戈、廿三年少府戈、少府戈、高奴戈均屬此類型。少府戈的年代,過去我認為皆晚至秦昭襄王以後的莊襄王、秦王政時代。現在看,少府戈在秦國始出現的年代,應提前至秦昭襄王時的可能性甚大。某些製造上的特定工藝程序,例如魏郾守戈 、圁陽戈。在援本上緣做縱向打磨出的痕跡,也見於秦廿三年少府戈、十六年少府戈等。這種痕跡也可能跟戈韜的位置有關,有待討論。
珍秦齋者所藏魏國縣邑製造的兵器,頗有一些獨特的品種。例如圁陽戈銘文「圁陽冶瘄鑄也」,銘末語氣詞「也」甚罕見於工官類銘文。王二年王垣令戈之紀年「王二年」,應即魏惠王後元二年,與後來發表的「王之一年」向令戈(31231)年代前後相次,皆是魏惠王改元的珍貴史料。鍾戈亦屬魏,其胡甚短,五個穿孔形制皆非常特殊。這種特異的短胡形制,說明其等級較高,不是普通徒卒所用。出現另有兩件同銘戈(16285、41322)、一件禾單戈(16400)和三件保晉戈(16524-16525),形制皆與鍾戈類似,比較而言,這類兵器不宜簡單視為戰國早期縣邑製品,其年代與銘文意義,均有再討論的空間。
三、趙國2件
廿八年陽邑戈銘文將陽邑令名「趙敘」置於邑名前,又加「為」「鑄之」等語,銘辭文例既特殊,又呈現典型的趙國特徵。另一件二年邦司寇鈹,銘辭內容重要。今所見趙國的國家監造系統,似乎以「相邦」掌左右庫與「邦司寇」掌上下庫,為兩大並立的工官體系。可參看《史記·趙世家》記載,主父餓死沙丘之後,公子成為相邦,李兌為司寇。我之前曾認為二年邦司寇鈹是近年古董商改造為劍。但我後來多次觀察原物,發現其鈹身與格、柄、劍首的鏽色相當一致,看不出晚期改造的痕跡。戰國時代修補、改造兵器的例子,現在可以頗舉出一些。例如,陳夢家舊藏四年相邦建信君鈹(18031),中部為兩段斷後鑄接;安徽壽縣出現宋公得戈(16828),胡部原斷失,早期修補,連錯金鳥篆的下半部也略微補出一點;另一件趙鈹(18066),上段是「十三年右」,下段是「守相信平君」,為早期拼合二器而成。 珍秦齋這件二年邦司寇鈹,在戰國時代就被改作成劍,仍是可能的。這是過去我們所不瞭解的特殊情況。這種改造行為稱為「繕」,在兵器銘文以及秦律令中都有些記載。
四、韓國4件
韓少夫戈的地理與年代文字仍有待辨識,但其無鏽處金光閃爍,很是惹眼。七年王子工師戈之字體屬韓,其長胡四穿且具孑刺,表明其年代不會早到戰國中期。該戈至今鋒刃仍銳利,且戈內後下角缺角,也是高等級兵器的特徵。相對於國家武裝來講,王子工官自作兵器是為了配屬私家的武裝,這種高品質的戈,可以視為韓國私家之重兵利器。宅陽令戟刺加刻秦文字「降」,讀為地名「絳」,表明該器曾經落入秦人之手,秦人曾攜至山西之絳縣。
卅一年鄭令戈的銘文情況複雜。首先該器原有鑄銘,但因為鑄範不精或者打磨太甚,鑄銘已經不明顯,於是在鑄銘基礎上加刻銘文,加刻的銘文是極為典型的三晉系統的韓國字體。韓國銘文在三晉文字中特具婉轉流暢的特點,倘若細細觀察卅一年鄭令戈銘,應該會有較深的印象。該戈內背面又加刻「四年春成左庫」,春成君是韓國封君,自此該戈轉入韓封君的私人武備系統,不復屬於韓國都鄭的武庫。
五、秦國9件
屬秦的9件器物,其中四十八年上郡假守鼂戈,我有專文介紹,指出「鼂」是見於《秦本紀》的客卿竈。近年遼寧鳳城的上郡戈(《出土青銅器全集》20-322)銘文也釋出「鼂」字,仍是客卿竈為上郡守,但鳳城戈紀年殘泐不可見。
元年上郡假守暨戈,王輝、蕭春源先生撰文指出「暨」是秦將王齮(或寫作齕),後來蔣文女士指出三件上郡守私名確切寫作「錡」讀為「齮」的戈矛(17292與私藏一戈一矛) ,則該戈的上郡假守之名「暨」就不一定是指王齮了。關於此戈的年代,在莊襄王元年、秦王政元年這兩個選項中,目前也缺乏確切的證據。 元年上郡假守暨戈既載元年,相當重要,上郡守名值得再做深究。
關於3件少府戈,前面在魏國的部分已經做過介紹。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與少府戈同類型的高奴戈,內部刻有紋飾,極盡雕鏤之能事,也表明這類看似不甚鋒利的戈,實際有著較高的配屬等級。
咸陽四斗方壺,李學勤先生指出,這個「咸陽」不是秦都咸陽,而是《漢書·地理志》記載的雲中郡屬縣咸陽。秦確實有兩個咸陽。該方壺的兩處銘文,一處做「咸陽」,另一處省作「咸」,這符合我們所見陝西秦陶文稱「咸陽」為「咸」的規律。雲中之咸陽是否可以如此簡稱,則尚無證據。因此咸陽方壺的製造地或置用地「咸陽」仍有可能就指秦都咸陽。
元年相邦疾戈是一件年代、人物都非常明確的秦戈。該戈屬於秦昭襄王元年,「疾」是樗里疾,此人是戰國中期秦國的名人。樗里疾(《史記索隱》引《紀年》「秦楮里疾圍蒲不克,而秦惠王薨」寫作「楮里疾」)之得名,是因為他死葬於渭水南岸陰鄉樗里,又尊稱「樗裡子」,本名為疾,他是秦惠文王的異母弟,其母為韓女。樗里疾之始用事,在惠文王前元八年,爵為右更,此後將秦兵屢立戰功,至少在惠文王后元五、六、七三年為上郡守。疾封為嚴君,食採蜀郡嚴道,為後世嚴姓始祖,又稱「嚴君疾」。武王世,樗里疾任左丞相,昭襄王王立,樗裡子又益尊重,為秦昭襄王相邦,據出現資料,他至秦昭襄王六年仍為秦相邦。樗里疾卒於秦昭襄王七年。由此可見,該戈的歷史價值較高。其背面銘刻「明」指蜀郡之葭萌,為置用地點,該戈可能與樗裡子所封嚴道有關。
關於珍秦齋藏青銅秦鈹的分域,主要是從錯銀鈹格的紋飾來看的。鈹格所見的顧首張口露齒具足龍紋,在秦都咸陽等地考古遺物上常見類似的形象,在東方六國地區不是這類的風格。從該器格以下的形態可知該器是接長柄的類型,因此是鈹而不是劍。但該器的器身有中脊,不象秦俑坑所出秦鈹作平脊,是其特殊之處。可見,這也不是一件常見的制式秦兵器。
六、漢代2件
漢代的兩件,漢宮字銅量是漢侯王宮廷所用,極為罕見。雍棫陽宮鼎所見的棫陽宮,是秦昭襄王所始建,自戰國中期開始就是君王常常遊幸的地點,在棫陽宮發生的史事既多,該鼎的歷史價值就不言而喻了。
與這批器物同時釋出的,還有一批珍秦齋收藏並出版過的璽印。珍秦齋主人以善篆刻而著名,能入他法眼的印章,必然有不同之處。當下關心璽印研究的同好比較多,就不用我在此發表芻蕘之見了。
總之,這次珍秦齋釋出的這批器物,仍以銘文內容特殊重要、歷史價值高為其特點,真可以說是「金玉其質」。這些文物曾被妥善保存,又被巨細靡遺地完整發表、出版,可以說得到了善待。這些文物在研究者的頭腦中不斷被思考、確認,得到再三再四的詮釋,成為歷史研究的一塊又一塊基石,可以說是得其所哉。眾所周知,文物研究的工作沒有盡頭可言。再過若干年,還會有學者再來為這批文物做出新的補充、判斷、詮釋,甚至建構成為新的古代史。讓我們「金石相期同此真」。
文/董珊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Price estimate:
HKD: 30,000 - 50,000
USD: 3,800 - 6,400

Auction Result:
HKD: 117,600

PREVIOUS Lot 1063 NEXT

Disclaimer

All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is websit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contents will be subject to change without prior notice.
All estimates and auction results shown in currencies other than
the Hong Kong Dollar are for reference only.
Although the Company endeavors to ensure the accuracy of the information,
i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of such information.
And hence will not be responsible to errors or omissions contained herein.

Wechat QR Code

Please use the "Scan QR Code"
function in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