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2 cm.
Lot 1418-1441為珍秦齋珍藏
古代璽印略說
施謝捷 復旦大學 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
古璽印的價值
古璽印,在古代主要是一種作為信物憑證的器物。一般認為官方所用為官印,私人所用為私印。
世界上許多古老文明都有使用印章的習慣。從傳世文獻的記載看,中國印章的起源應該很早,但究竟起源於何時,迄今仍是一個存有爭議的問題。近年安陽商墓葬中也有印文與甲骨文中的貞人名或銅器上的族氏名相同的銅璽出土,形制、風格與傳20世紀30年代於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三枚銅質璽相似,可見中國至晚在商代就已經開始使用璽印。西周時期的璽印,目前能確定的數量極少,所知的多是與西周銅器紋飾類似的圖紋印。《左傳》《國語》中有關於「璽書」的記載,似乎春秋時代人們已將璽印作為憑信,並用以封緘文書。結合傳世或出土的璽印實物來看,具有信物憑證作用的璽印被普遍使用,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現在所能見到的先秦璽印,除數量極少的商周璽印外,絕大部分屬於戰國時期的遺物,不過其中肯定會有一部分春秋璽印雜廁其間,欲確切地劃分古璽中孰為春秋、孰為戰國,由於認識水平的不足,客觀條件還不完全具備,加之考古界科學發掘材料的缺乏,目前尚不能準確地把它們從戰國時期的印章中分析出來。
現存古璽印,數量相當可觀,至今還無法作出準確的統計。據對公私所藏傳世與新出古璽印及古璽印印譜的初步調查,先秦至南北朝時期的官私璽印數量可能有10萬件之多。先秦至南北朝時期的璽印是研究古代歷史文化的寶貴資料,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自清代以來,已有不少學者在利用璽印(含封泥)研究歷史制度、解讀校正古書等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取得了大量的成果。關於古璽印的學術價值,羅福頤、李學勤、裘錫圭、孫慰祖、吳振武等先生都有過很好的論述。
從文字學的角度看,在已公佈的出土戰國秦漢文字資料中,璽印文字是同時期除簡帛之外的最大宗文字資料,其中不重複的單字數量是簡帛之外的銅器銘文、貨幣面文、陶文、磚瓦文等其他材料文字無法與之相比的。璽印的使用時代縱跨漢字字體演變序列中的古文字和隸楷文字階段,璽印文字對於古文字和隸楷文字的研究皆有重要價值。
從古璽印印文內容看,官私璽印涵有種種職官名、地名、人名、箴言吉語等等信息,因而具有多方面的學術價值,不少資料可用來補充傳世文獻的闕漏或訂正其錯誤。例如古璽印中職官名、地名十分豐富,有裨於古代職官制度、歷史地理的探索,有一部分與傳世文獻寫法不同,既可藉以知曉有關地名曾經有過的不同書寫形式,也可以藉以訂正傳世文獻的錯漏;有一部分為傳世文獻所未載,可以補充傳世文獻的缺漏,彌足珍貴。田野考古工作時,墓葬中出土官私璽印,可以藉以考知墓主的身份、姓名之類的事項,如雲南昆明出土的「滇王之印」金印、江蘇揚州出土的「廣陵王璽」金印、徐州出土的「宛朐侯埶」金印、江西南昌出土的「劉賀」玉印等對相關墓主身份的判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顯然非常重要。古璽印中的姓名私印數量極多,出現有不少的姓氏特別是複姓,對姓氏譜系的研究很有價值。其中有一部分後世已經消亡,諸姓氏書無載,可藉以補充諸姓氏書的闕失;有一部分與傳世文獻中寫法不同,既可藉以知曉有關姓氏曾經有過的不同書寫形式,也可藉以校正傳世文獻流傳過程中出現的訛誤,如「胡毋」誤為「胡母」、「毋丘」誤為「母丘」「毌丘」、「並官」誤為「井官」等。而大量的名字資料,可藉以研究古代的取名習慣,與傳世文獻中相關名字進行比較研究,也可藉以對傳世文獻中不易發現的訛誤及後人有關的誤解進行校訂,如漢私印常見名字「不害」,傳世文獻中也多見,可知或作「不周」者係「不害」形近之誤;秦漢私印中有常見名字「謁居」,可知或將傳世文獻中的名「謁居」者視為姓「謁」名「居」的認識顯然不妥。
古代璽印本身是一種藝術品,形制、質地風格多樣,印面文字佈局等頗具匠心,很多璽印在藝術上達到了很高水準,作為明代以來文人篆刻爭相臨摹學習的典範,一直為古今印人所取法。其對於古代藝術特別是篆刻藝術的研究來說,顯然也是極為重要的資料。
戰國古璽
我們這裏說的「古璽」,主要指戰國時期秦國以外東方國家的官私璽印,習慣上按地域分為三晉、齊、燕、楚四系。《古璽彙編》的「編輯說明」稱:「古璽是指秦以前的官私璽印。目前傳世的古璽,則大都是戰國時期的遺物。」我們基本上也是遵循這樣的理解的。
這一時期,由於各國都沒有固定的印章制度,因而不論官印還是私印,大多稱為「璽」,並無尊卑貴賤之分別。「璽」往往寫作「尔」,或從土作「■」、「■」,以示印章使用與施於泥土相關;或從金作「鉨」,則是說明印章本身的金屬質地。壐「璽」可以說是中國印章最早被廣泛使用的名稱,現在通常將先秦印章稱為「古璽」即源於此。古璽中稱「之璽」的往往是官印,私印則往往稱「私璽」、「信璽」,幾乎沒有例外。除此,齊、楚私印或稱「信」,三晉成語印偶有稱「卩」(如「王之上士卩」),《說文》:「卩,瑞信也。」燕官印則更有「勹(符)」、「鍴(瑞)」、「勹鍴(符瑞)」、「勹乘(符徵)」、「身(信)」、「身鍴(信瑞)」、「節」等多種不同稱謂。
衛宏《漢舊儀》稱:「秦以前民皆佩綬,以金、玉、銀、銅、犀、象為方寸璽,各服所好。」從傳世或出土的實物看,古璽質地多樣,常見以銅為主,其次是玉,另外也有銀、鉛、瑪瑙、琉璃、牙、骨、角甚至陶、石等。新近出現的一枚楚私璽「周丙」,表面施塗以漆,作法與鎏金、鎏銀相似,極為罕見。印面大小不拘,一般說來官印較大,私印較小,但例外也不時可見。印面形式常見有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也有橢圓形、菱形、上方下圓形、規矩形、心形、三角形及其它不規則形。另外還有少數印面上下端作中央一端凸出或兩端凸出者,僅見諸齊璽。紐式以壇紐、鼻紐為主,其他還有杙紐、繩紐、觿紐、人形紐、鳥獸形紐、亭紐及其它兼有別的功能的帶鈎狀、戒指狀、臂釧狀璽等式樣。這時已出現兩面印、五面印,楚璽中還出現了一種形制較為特殊、兼有合符作用的合印,有兩合、三合甚至四合的。文字有朱文、白文,也有少量私印作朱白文相間的形式。朱文銅印大多出自鑄造,帶有寬邊;白文印則有鑄有鑿,多有邊欄,或加有界格,形式多樣,所見界欄樣式往往多見諸楚私璽。字體風格往往也與同時代各國的通行文字基本相同,具有同樣的風格。
古璽主要可分為官印、私印兩大類,私印除姓名印外,還有成語印以及鳥獸、人物等圖像印,圖像印有時也兼刻文字。
秦印
秦始皇統一前的秦國印章與六國古璽文字有明顯的差異,而與統一後的秦代印章文字大部分難以截然分別,習慣上往往將秦國、秦代的印章統稱為「秦印」。不過其中的秦代印章,與西漢初期的印章也不太容易區分。
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了一整套中央專制集權制度,規定只有天子用印才能稱「璽」,官吏、平民只能稱「印」。「璽」、「印」之稱開始反映等級的差別。衛宏《漢舊儀》說:「自秦以來,天子獨稱璽,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從雲夢秦簡及傳世實物可以證明。秦官私印一般都稱「印」而不稱「璽」。現已流入日本的傳世「皇帝信璽」封泥,字體、形制與近年出土的秦封泥相同,當是秦皇所用「六璽」之一的印痕。至於少數稱「璽」的私印,則應是統一前秦國的遺物。
秦印質地大多是銅,也有玉、銀等。紐制樸素,多為鼻紐、壇紐,也有兩面印、帶鈎狀印,並且開始出現了瓦紐、魚紐、蛇紐及龜紐等新的紐式。私印中偶有二合印的遺存。文字以白文為主,朱文少有,朱、白文相間的似無所見。官印印面多方形,大小與戰國白文官璽相近,邊長一般不超過2.4釐米,且往往帶有「田」形界欄,當襲自楚璽。還有作長方形的「半通印」,多有「日」形界欄,相對來說官階較低。私印通常較小,印面除方形、長方形外,還有圓形、橢圓形、規矩形等基本上都有界欄。白文官印多鑿刻,朱文及成語印則有鑄的。官私印用字基本上是小篆,私印則因受通行隸書的影響,筆畫多有隸意,結體也較自由,別有異趣。
漢、三國、晉、南北朝印
漢初的邊遠地區,如南越國的官私印基本上承襲秦制,除文字風格稍有差異,其他如印面帶界欄,有魚紐、蛇紐等紐式,幾乎全同秦印。中原地區的印章尤其是官印,基本上已不用界欄,魚紐、蛇紐等紐式也不復存在,文字趨於平整,筆畫多帶隸意,與秦印已有較明顯的不同。漢武帝時代,在秦代舊制的基礎上有所改變,已制訂出一整套更完備的印章制度,對官印的名稱、質料、紐式、綬帶等都作了規定,與官階相應。漢印除皇帝所用稱「璽」,皇后、諸侯王、王太后等最高層貴族所用也可稱「璽」,秩比二千石以上的高級官吏用印可稱「章」或「印章」,普通官吏和平民用印只能稱「印」。私印也有稱「印信」、「信印」、「信」或「記」、「記印」、「私譣」、「私驗」、「名印」的。現代常用的「印章」這一名稱,是在漢代才開始出現的。
這時的官印質地主要有金、玉、銀、銅等,紐式主要有螭虎紐、駱駝紐、龜紐、鼻紐等,印文主要是白文,多出自鑄造,印面以方形、長方形為主,很少帶有界欄。私印基本上仿照官印,只是質地、紐式、印面形式等方面更是多種多樣。另外新出現了子母套印、石質或木質的殉葬印、「黃神越章」之類的宗教印等以往璽印中不見的種類,圖像印的內容和形式也更豐富。
魏晉南北朝印的式樣,基本上都沿用漢制,只是官名有所改變,文字風格因受同時期通行文字的影響而出現差異。印文中摻雜越來越多的隸楷意味,出現了以往沒有的六面刻字的私印。
隋唐以後印
這一時期的印章,現存多為官印。隋代開始通用大型官印,以往的小型官印幾乎銷聲匿跡,印章制度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唐代以後的皇帝用印基本上都稱「寶」,而不再稱「璽」,官印則往往都是官府印。先後出現了「記」、「朱記」、「銅記」、「合同」、「圖書」、「圖記」、「關防」、「條記」、「契」、「符」、「信」等種種不同的印章名稱。印章質地以銅為主,金、銀質較少。紐式,隋、唐、宋時以鼻紐為常見,其他則多直紐,印背往往刻有款識,記製印年月與機構名。印文都用朱文,字體除篆文外,還有疊篆、楷書及各時代通行文字。私印沒有一定的制度,傳世較多的是宋元時期的花押印,形式多種多樣。宋元時期,新出現了室名別號印、鑒藏印等專供欣賞的印章類別。從這時起,印章的製作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獨具風格的一門藝術——篆刻藝術。
Price estimate:
HKD: 10,000-20,000
USD: 1,300-2,600
All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is websit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contents will be subject to change without prior notice.
All estimates and auction results shown in currencies other than
the Hong Kong Dollar are for reference only.
Although the Company endeavors to ensure the accuracy of the information,
i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of such information.
And hence will not be responsible to errors or omissions contained herein.
Please use the "Scan QR Code"
function in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