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2.3×2.4 cm. Weight 88 g
1532-1558為日本重要私人珍藏
“晉高句驪歸義侯”金印述略
段 凱 中國美術學院 漢字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國嘉德香港2025年春季拍賣會新見一方“晉高句驪歸義侯”金印(圖1),此印馬鈕,通高2.8釐米,印臺高0.6釐米,印面2.4×2.3釐米。
印文“晉高句驪歸義侯”為刊鑿而成,筆劃勻落整飭,線條方起方收,清朗工緻,是西晉時代的典型印風。
“高句驪”是中國東北地區的古老民族,並在漢唐期間建立了與其族稱相同的邊疆少數民族政權。“歸義”為效順歸附正義之意,《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典客,秦官,掌諸歸義蠻夷。” 是以秦漢時期,中原王朝便已設立職官管理內附的少數民族。兩漢魏晉以來中央政權對內附的少數民族首領施行冊封授印,《漢書•西域傳下》:“自譯長、城長、君、監、吏、大祿、百長、千長、都尉、且渠、當戶、將、相至侯、王,皆佩漢印綬”。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和帝永元十二年,旄牛徼外白狼、樓薄蠻夷王唐繒等,遂率種人十七萬口,歸義內屬。詔賜金印紫綬,小豪錢帛各有差。” 青海大通縣出土的“漢匈奴歸義親漢長”,新疆阿克蘇地區出土的“漢歸義羌長”,現藏於上海博物館的“魏率善羌邑長”,甘肅西和縣出土的“魏歸義氐侯”“晉歸義氐王”“晉歸義羌侯”,內蒙古涼城縣出土的“晉烏丸歸義侯”“晉鮮卑歸義侯”“晉鮮卑率善中郎將”等印均可為其證。《後漢書·百官志》記載:“四夷國王、率眾王、歸義侯、邑君、邑長皆有丞,比郡、縣。” 是以歸附“四夷”所置職官皆比郡縣,現所見“魏歸義氐侯”“晉歸義氐王”“晉歸義羌侯”“晉烏丸歸義侯”“晉鮮卑歸義侯”“晉高句驪歸義侯”皆為金印,可見漢魏晉所授少數民族官印亦比郡國、郡縣之制,王侯皆得授金印。
帶有“晉高句驪”字樣的官印除此方“晉高句驪歸義侯”金印外,存世印章或印記還有以下數方。瞿中溶《集古官印考證》收有3方“晉高句驪”印章:
羅福頤《秦漢南北朝官印徵存》收錄有5方“晉高句驪”印章:
對比《集古官印考證》(以下簡稱《集古》)和《秦漢南北朝官印徵存》(以下簡稱《徵存》)收錄的這數方印章的出處和印面及文字細節,可知《集古》A之“晉高句驪率善邑長”即《徵存》之D;《集古》B之“晉高句驪率善仟長”即《徵存》之F;《集古》C之“晉高句驪率善佰長”即《徵存》之H。可以說《徵存》所錄的5方已經涵蓋了《集古》的3方。需要指出的是《集古》A之“晉高句驪率善邑長”錄為“駝鈕”,而《徵存》則錄為“馬鈕”,實際上《徵存》E、F、G三方所錄“駝鈕”都應從孫慰祖說改為“馬鈕”。
此外,金毓黻在《東北古印鉤沉》中還披露過一方民國初年出土于吉林集安的“晉高句驪率善佰長”印(圖2)。 此印與《集古》《徵存》所錄印文均不同,加上本文所論“晉高句驪歸義侯”金印,目前所見“晉高句驪”印已有7方。
三本著錄中的6方“晉高句驪”印學者或系于西晉,或歸於東晉,從印章文字、形制以及史實來看,當以斷於西晉為是。以上7方“晉高句驪”印上承曹魏印風,印文工整清朗,筆劃轉接自然流暢,而東晉同類印章則筆劃變細、轉接生硬,較為草率。從印章形制來看,與西晉頒賜的少數民族官印標準品更是基本相同。
此方“晉高句驪歸義侯”金印(圖3)以及現藏故宮博物院的“晉高句驪率善邑長”銅印(圖4)鈕身頭部比例較大,馬嘴較為圓潤,鼻孔顯目,額部平齊,頸部鬃毛寬而隆起,背無峰,馬身以數道短橫描繪體毛,造型簡潔有力。1956年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涼城縣小壩子灘窖藏出土兩方“晉烏丸歸義侯”“晉鮮卑歸義侯”金印(圖5、圖6)以及一方“晉鮮卑率善中郎將”銀印(圖7),根據同出器物,這三方印章可確定為西晉晚期之物。 這三方印章均為馬鈕,形制和細節與前兩方“晉高句驪”印可謂如出一轍。尤其是三方高等級別的金印對比,“晉高句驪歸義侯”除印面長寬略大0.1至0.2釐米,整體形制幾乎一致。
過去多認為馬鈕開始于前趙,但前趙的馬鈕較為寫實,如下圖“親趙侯印”(圖8),與西晉粗獷簡潔的馬鈕區別甚大。西晉這種鈕制的造型實際上與曹魏一脈相傳,如下圖“魏烏丸率善佰長”印(圖9),其間鈕身造型的繼承關係一目了然,這也意味著本文所論及的“晉高句驪歸義侯”“晉烏丸歸義侯”“晉鮮卑歸義侯”“晉鮮卑率善中郎將”幾方印章不會去曹魏太遠。
南北朝時期,北方政權林立,攻伐併滅,東晉與高句驪地理懸隔,高句驪亦備受慕容鮮卑以及所建立的前燕、後燕打擊,東晉朝廷無法對高句驪實行有效管轄,高句驪也不可能再內附東晉並接受冊封。史籍中雖未見有西晉明確冊封高句驪事,但《三國志•毋丘儉傳》中記載“正始中,儉以高句驪數侵叛,督諸軍步騎萬人出玄菟,從諸道討之。……六年,複征之,宮遂奔買溝。儉遣玄菟太守王頎追之,過沃沮千有餘裡,至肅慎氏南界,刻石紀功,刊丸都之山,銘不耐之城。” 清末吉林集安出土的《毋丘儉紀功碑》殘石所記時間與《毋丘儉傳》同,亦記為“六年五月旋”。丸都為高句驪的都城,即今天吉林集安,“刊丸都之山”可能就是指《毋丘儉紀功碑》而言。正始六年(245)之役曹魏政權對高句驪造成重創,至此直到西晉末年高句驪再無重大的反叛行動。《東北古印鉤沉》所錄民國初年發現于集安的“晉高句驪率善佰長”印正是此次戰役後續影響的實物證明。西晉頒賜高句驪的印章上至“歸義侯”下至“邑長”“仟長”“佰長”,深入到高句驪政權的基層單位,可見西晉已徹底將高句驪納入中原王朝的有效管轄之下。
Price estimate:
HKD: 1,200,000-2,200,000
USD: 153,800-282,100
All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is websit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contents will be subject to change without prior notice.
All estimates and auction results shown in currencies other than
the Hong Kong Dollar are for reference only.
Although the Company endeavors to ensure the accuracy of the information,
i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of such information.
And hence will not be responsible to errors or omissions contained herein.
Please use the "Scan QR Code"
function in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