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5×1×4.2 cm.
記一柄「越式的吳王劍」
——香港嘉德2025春拍吳王夫差劍
董珊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這柄吳王夫差劍已著錄為吳鎮烽《銘圖》31340=41592。此劍菱形一字窄格,圓莖,莖上有兩道劍箍,箍作四道凹弦紋式,箍間距較小。璧形空首,中脊隆起,兩從較寬,刃稜精細。劍寬在劍身長度1/2強處略有緩收變窄,以此窄度持續向上,再緩緩聚斂成鋒,鋒鍔完整。長47.5cm,寬4.2cm。10字銘文在劍身近格處,沿劍脊兩側分佈在兩從,可釋為:
攻(句)■(吳)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
先從鏽蝕狀況和附著物痕跡來看。
劍首表面有紡織品痕跡,呈條帶捆紮狀,劍首邊緣較為光滑。劍首的近莖面,可見一週遺留的緱絲範圍,作二層臺狀,臺上又有一圈高臺狀凸起,包裹圓莖底部。這是接鑄劍首的位置。圓莖上緱繩的橫向痕跡遺留較多,另有豎向木質纖維痕跡,從疊壓情況看,是先在圓莖上纏繞麻質緱繩,再以三段兩合木片夾裹圓莖,又在木片外施以絲質編絛作為緱繩。上述至少是三層結構,底層原應施膠漆以為固。菱形窄格近莖的那一面,今有遺留壓痕,可以表現緱繩纏繞完成時的形態和厚度。
劍身有多處劍鞘遺痕。在近格處,有較多鞘口遺留的縱向木痕。木質劍鞘的朽痕大多在兩縱靠近刃線處,中脊及兩刃也有朽木痕,但不很多。兩刃無明顯的打磨痕跡,可知原刃以研磨拋光工藝磨礪,至今仍十分鋒利。其餘片狀鏽蝕或點狀鏽蝕,呈現藍色或綠色,以及其他黏附的礦物質痕跡,大都十分自然,能結合形態與埋藏做出較合理的解釋,不必在此縷敘。上述此劍的情況,可以作為以下繼續討論的基礎。
至今發現的夫差劍,銘文皆作兩行10字。今以《銘圖》著錄做為討論範圍。《銘圖》中的夫差劍有24個著錄號。校其重複者:
17931=17943=17944
17933=31337
31340=41592(即此次拍賣者)
可刪除4個編號,再除去2件扁莖劍、1件偽器不需要在這裡做討論,剩餘17件吳王夫差劍都是圓莖的類型。依據劍格的型式,可分17件夫差劍為窄格和厚格兩型,並檢其圖像可供觀察者列為表1、表2如下。
一、窄格:
1、17930,1991年8月河南洛陽市中州路北側東周王城內東周墓(M3352),洛陽博物館藏。窄格圓莖喇叭首。長48cm,寬4.2cm。
2、17932,1976年湖北襄陽縣蔡坡12號戰國楚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館藏。窄格,劍莖底部有圓臺高凸起,與此件同。殘長37cm,寬3.5cm。
3、17931=17943=17944,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窄格圓莖喇叭首,長51.2cm,寬5.1cm。
4、17933=31337,原藏司馬達甫、黃小松、陳介祺、許印林。近年《銘圖》著錄為31337的某收藏家藏劍,或以為即此劍重新現世。窄格,中脊一稜兩面坡,與兩從之間有分界,窄格圓莖喇叭首。長48cm。
5、31336,2012年11月出現在澳門大唐國際藝術品拍賣會。薄格,玉首後配。中脊一棱兩面坡,與兩從有分界。長46cm。
6、31338,某收藏家。薄格圓莖。較完整。數據未詳。
7、31340=41592,即此次拍賣者。2018年5月出現在香港大唐國際春季拍賣會。
8、41591,某收藏家。窄格圓莖,扁平首。莖末端加粗。數據未詳。
二、厚格:
9、17935,1935年安徽壽縣西門內(或傳河南洛陽金村)出土。原藏于省吾,後歸北京故宮博物院,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厚格錯綠松石,圓莖雙箍,同心圓首,身飾暗菱格紋。長58.2cm,寬4.7cm。
10、17936,1949年以前河南輝縣璃璃閣戰國墓盜掘出土,1976年2月輝縣百泉廢品回收部門揀選,輝縣市百泉文物保管所藏。厚格錯綠松石,圓莖雙箍,失劍首。長59.1cm,寬5cm。
11、17937,原藏臺北古越閣,現藏蘇州博物館。厚格錯綠松石,圓莖雙箍,同心圓首。長58.3cm、身寬5cm、格寬5.5cm、莖長9.4cm。
12、17938,1991年4月山東鄒縣(今鄒城市)石牆鎮朱山莊村北出土,原藏鄒城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現藏鄒城市博物館。厚格錯綠松石,圓莖雙箍。長60cm,寬5cm、莖長9.8cm,重1kg。
13、17939,某收藏家。通長60.8cm、寬5cm、劍格寬5.5cm、首徑4cm。
14、17945,臺灣某收藏家。厚格圓莖雙箍,嵌錯綠松石。有黑色菱形暗紋。長50、寬5.2cm。(無器物照片)
15、17942,原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現藏天津博物館。厚格,細圓莖。鋒、首皆殘去。(《銘圖》器形圖誤為17932蔡坡劍)
16、31339,某收藏家。厚格錯綠松石,圓莖不見有箍,同心圓劍首。長58cm。
17、31341,原藏臺灣某收藏家,現藏香港御雅居。厚格綠松石,圓莖雙箍圓首,兩從微下凹。長58cm,寬5cm。
窄格或曰薄格、菱形一字格;厚格或曰寬格、倒凹字格,這只是學界的術語習慣不同。以往的研究,有毛波先生在2016年第4期《考古學報》上發表的《吳越系銅劍研究》,將吳越劍分為三型:A型扉耳劍,B型厚格劍,C型薄格劍,A、B兩型並存發展,A型的特徵逐漸衰退發展出了C型薄格劍。圓莖有箍是後期B型厚格劍的伴隨特徵,這一特徵在C型薄格劍上很少出現。這裡討論的吳王夫差劍,便是薄格劍而同時有劍箍的特殊情況。這種特殊情況,也有考古發現。毛波先生指出:
C型劍中還有一類薄格有雙箍的特殊劍型,當是融合了B型劍的特徵。目前發現的此類劍中時代最早的為安徽馬鞍山五擔崗遺址出土劍,長34.4cm,年代約在春秋中期偏晚。其餘十多件年代皆不早於春秋晚期。部分有銘王、侯劍也採用了這一形制,如曾侯昃劍和蘇州博物館新入藏的吳王餘眜劍。薄格有三箍的劍僅見一件,長沙仰天湖第25號木槨墓出土劍,通長25cm。此類劍的劍首大多為喇叭形首,少數為環形首。
由此可見,這件薄格圓莖有雙箍的吳王夫差劍,其雙箍的特徵以往罕見,從前述遺跡特徵可以確認的為原狀,這為夫差劍的研究增添特例,尤為珍罕。
根據我最近的研究,仰天湖楚墓M25遣策所記的“一越著劍”即指墓中所出的薄格三箍短劍,安崗楚墓M1遣策所稱的“一吳裝劍”,即墓中所出的厚格劍,是吳式劍,而安崗楚墓M1的棺槨之間同時出土了薄格劍與厚格劍各一柄,薄格劍在安崗M1遣策中被稱作“一素著劍”,素著劍也即越式劍。由此可知,在戰國楚人的分類系統中,吳式劍即今B型厚格劍,越式劍即今C型薄格劍,古代分類與今考古分類有嚴整的對應。
從這個重要發現可以知道,吳劍、越劍這兩種類型各有淵源,發展至春秋戰國吳越爭霸之際,逐漸形成的兩個大類型,被戰國楚人分別命名為“吳裝劍”與“越著劍”,指稱清晰。上舉那些、以及這件有劍箍的薄格劍,說明吳、越兩種劍型雖各有畛域,但還是有所借鑒融合。楚貴族崇尚吳越寶劍,多畜其不同類型,以吳裝劍與越著劍分別佩飾不同場合的禮儀服裝。望山楚墓M1出土的越王勾踐劍(WM1:G9)是厚格劍,可以說是“吳式的越王劍”;這件薄格吳王夫差劍,則可以稱為一柄“越式的吳王劍”。
Price estimate:
HKD: 3,000,000-5,000,000
USD: 384,600-641,000
All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is websit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contents will be subject to change without prior notice.
All estimates and auction results shown in currencies other than
the Hong Kong Dollar are for reference only.
Although the Company endeavors to ensure the accuracy of the information,
i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of such information.
And hence will not be responsible to errors or omissions contained herein.
Please use the "Scan QR Code"
function in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