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軸 設色紙本
95 x 53 cm. 37 3/8 x 20 7/8 in. 約4.5平尺
題識:密積金剛。蜀郡近事男張大千敬造,普為一切含識同沾佛仁之宏。
鋻藏印:心弌。
出版:
1、《張大千》,第25頁,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2、《張大千畫集》(下卷),第270頁,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5年版。
來源:香港1998春季拍賣會,第204號拍品。
說明:
1.此件作品為張大千先生之子張保蘿舊藏。畫中所鈐印“心弌”一印,即是保蘿先生所用。
2.畫中右上有鈐印及題識為重彩所覆蓋,通過透光攝影,依然清晰可辨南無密積金剛。庚寅夏日,蜀郡近事男張大千敬橅於西印度。鈐印:張爰長壽、張大千長年大吉又日利。
大千敦煌之行始於庚辰,是年孟冬爰翁擬北赴敦煌臨習三月,未料至廣元即聞二兄善孖病逝,遂中斷敦煌之行,赴渝料理兄長後事。事畢次年,于夏日攜家眷、學生再舉西陲之行,于榆林、麥積山、敦煌諸地犁然蕩心,沉心摹寫,得摹造像二百七十餘幅,幾及三載而還。三載西陲之行,大千遊弋于先賢古跡之中,汲取良法妙處,一改往昔之態,全出莊嚴煌煌古法。此三年,堪稱大千藝途之分水嶺。尤其人物畫,由此而神采特勝。在此之前,大千畫人物得之於柔,而嗇於剛,妙於謹細,而拙於奔放;在此之後,則柔縟依舊,而陽剛溢勝,謹細愈甚,而奔放斯練,筆、色、線、墨皆有高古端嚴煌煌之意。
敦煌之後,大千積心沉澱,屢寫莊嚴造像。庚寅二月,大千攜夫人徐雯波赴印度籌備畫展事宜,事餘時於印度石窟考察、研究、臨摹,並與敦煌、榆林等窟之壁畫反復細緻對比印證,甚受啟發,自言是其“赴印度印證的一大收穫”。5月又至大吉嶺,愛此地勝景,流連不忍離去,遂賃屋暫居,至11月回轉香港。半年間,大千靜心作畫,佳作頻現。
《密積金剛造像》畫逾6尺,繪佛教密宗密積金剛一軀,畫面下方大千題曰“密積金剛。蜀郡近事男張大千敬造。普為一切含識同沾佛仁之宏”。本幅右上原有畫家自題“南無密積金剛。庚寅夏日,蜀郡近事男張大千爰橅於西印度。”並鈐有“張爰長壽”、“張大千長年大吉又日利”各一方,後被顏色覆蓋。以此可知,本幅造像當成於大千寓居大吉嶺之時。此像成立勢,頭戴5人頭骨冠,足下有蓮花座,一正三側共四首,每首三目,並十二臂。主臂左手持金剛鈴,右手持金剛杵,雙臂交叉擁抱明妃,其餘各手伸向兩側,並持法器。懷中明妃一首兩臂,左手環抱佛公頸項,右手持月形刀,左腿伸,與主尊右腿並齊,右腿則盤於主尊腰間。
大千在敦煌時期曾經摹寫過三百四十九窟的《大威德金剛》,以及三百零九洞的《尊勝金剛》,與本幅皆屬同一類題材和畫法。具體看本幅,金剛背後組以朱紅火焰,與其內石綠和其外靛藍,在色彩上形成強烈的對比。佛公佛母足下所踏之蓮花座,以朱砂、白粉、淡赭和石綠構成醒目的視覺效果,較之其它類似題材的作品,本畫的裝飾性更為顯著。由於一幅畫的靈魂取決於線條的品質,不在於可以任意模仿的設色圖案,特別是大千優美精確的弧線,表現在火焰和蓮瓣上,這種對稱的圖案式效果,與懸掛在金剛胯間之獸尾獸腳,又是另一種生動的對比。圖中的人頭、法器、火焰、鬼物、蓮花等都各有象徵意義,內蘊宗教層次很高的壯嚴內涵。此軀造像形象端嚴,線條精練有力,設色敷染醇厚,華麗富豔,既增添了畫面的視覺效果,又呈現了人物流動的生命感。
《密積金剛造像》有鑒藏印一方,印文“心弌”。即此可知,本幅為大千三子張葆羅舊藏。張葆羅1931年生於安徽郎溪,天資聰慧,14歲成為大風堂弟子。張葆羅名約,字心一,是張大千第三子,因大千二兄張善孖膝下無子,於是將其過繼給二哥,故張大千時常稱其為“侄”或“十二侄”。上世紀50年代之後,張葆羅一直侍奉大千左右,是所有子女及門人中唯一數十年不離張大千先生的人。除從大千習畫之外,張葆羅亦要負責押運書畫往返於南北美州及西歐東亞之間,為大千聯繫畫廊,甚至代為出席畫展開幕,一些不能託付他人代勞之事,也都由其效力,可謂集外勤內務於一身。大千常用之印信,重要之畫作亦多有張葆羅看管,更曾作詩“宿雨初收看更奇,曉煙未泮畫偏宜。老夫自有傳家筆,任笑元章善譽兒”讚譽之,可見大千對張葆羅的喜愛與重視。
張葆羅所藏大千不乏稀見精品,中國嘉德曾於2007年秋季高價釋出一件同作於1950年的《大威德佛》,與本幅頗有異曲同工之處,即為張葆羅舊藏。《密積金剛造像》成畫後由張葆羅珍藏,直至1998年春天於香港釋出市場。轉眼又去二十載,值秋日嘉德香港五周年之時,能再見端嚴佛跡,確為善哉幸事。
估價 :
HKD: 6,000,000 - 8,000,000
USD: 769,200 - 1,025,600
成交價:
HKD: 34,910,000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