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彩 畫布
89 x 130 cm. 35 x 51 1/8 in.
款識
Bernard Buffet 58(左上)
出版
1996年,《炎黃藝術月刊第七十八期》,杰出文化出版社,臺北,第61頁
2001年,《臺灣珍藏︰二十世紀西洋名作選》,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第153頁
2003年,《山中傳奇—邂逅西洋大師名作》,山藝術文教基金會,臺北,第2頁
2014年,《收藏有藝事》,藝術家出版社,臺北,第47頁
展覽
2000年7月,「山中瑰寶—山美術館典藏精選展」,山美術館,高雄
2001年10月,「臺灣珍藏—二十世紀西洋名作選」,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
2003年3月,「山中傳奇—邂逅西洋大師名作展」,上海美術館,上海
2003年4月,「山中傳奇—邂逅西洋大師名作展」,四川美術館,成都
2007年7月,「當代西洋大師藝術饗宴」,山藝術•北京林正藝術空間,北京
2014年4月,「收藏有藝事」,國立中正紀念堂中正藝廊,臺北
來源
1992年12月,蘇富比倫敦秋季拍賣會,拍品編號197
歐洲重要私人收藏
注:本作將收錄於由莫裏斯•加尼耶正編撰的貝爾納•布菲全集
戰後法國的藝海柔情
布菲的《聖托貝城》
從馬賽出發,沿著普羅旺斯海岸綫一直走往最南端,不遠處的一座小城洋溢著裊娜慵懶的風情,讓無數年輕小夥子遐思翩翩,慕名而至。女人、日光浴、藝術家、名流巨星,是這個小城市最引人入勝的元素,這是聖托貝城 (Saint-Tropez),法國蔚藍海岸最著名的渡假天堂。
於十九世紀,聖托貝城先驚艶了愛好刻畫港灣風景的點彩派創始畫家西涅克 (Paul Signac)。在他連番邀請下,馬蒂斯 (Henri Matisse) 和波納爾 (Pierre Bonnard) 等幾位畫家好友相繼赴約。他們被小城那不染塵埃喧囂的寧靜和美麗深深感動,各自一住多年并畫了多張海峽風光。聖托貝之名不脛而走。
追溯上世紀50年代,媲美瑪麗蓮.夢露并有「性感小猫」之稱的法國明星碧姬.芭鐸 (Brigitte Bardot) 來到聖托貝拍攝了新浪潮(La Nouvelle Vague) 電影代表作《上帝創造了女人》(And God Created Woman),後更定居於此地。身披性感比基尼的芭鐸在海灘椰風蕉雨下風姿綽約的風情迷惑衆生,自此她成爲法國人心目中性感女神的準則,上帝的杰作;而聖托貝則爲法國男士共藏心底中的一個「遇上女神」的聖地。在電影的首映兩年後,法國畫家貝爾納.布菲 (Bernard Buffet)亦在機緣巧合之下來到聖托貝城。時年1958年,身在聖托貝的布菲并不知道此地是他的人生轉捩點。他將遇到自己一生所愛的女人—安娜貝爾 (Annabel Schwob) 。
揚帆藝海
在1946年, 18歲的布菲剛出道就直接參加巴黎主要藝術展并接連得到重要藏家青睞,其中尤以素有藝壇伯樂享譽戰前的傳奇藏家希拉爾丁 (Maurice Girardin) 爲代表,此外,年輕新生代的藝評家亦對布菲的作品大力推崇。如1947年在「獨立美術展」 (Salon des Indépendants) 開幕後藝評家德卡雷加 (Pierre Descargue) 即在報紙上公開贊美布菲:「有別於其他只會模仿他人的畫家,我肯定觀展者們都非常期待布菲在明年展覽將會帶來什麽與衆不同的作品」,同年「秋季沙龍展」 (Salon d’Automne) 藝評家們更在報章上細緻道出布菲參展作品的過人力量:「作品毫無廢筆,神奇地在巨型畫布上用灰色與栗色組織出一種合理的張力,用色彩就能表達出那種難以表達的悲傷情愫。」
一個甲子後的1958 年迎來事業的巔峰,布菲儼然是藝壇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剛被當時的《藝術鑒賞雜志》(Connaissance des Arts) 點評爲「法國戰後最杰出的藝術家」不久,又獲紐約時報 (New York Times)高度贊美并推崇爲堪與聖羅蘭 (Yves Saint Laurent) 、芭鐸等齊名并列爲「法國新世代五大文化界巨子」,年僅30歲的布菲已受邀在巴黎著名的夏邦提耶畫廊(Galerie Charpentier) 舉辦回顧展,儼然成了法國寫實主義畫派的領頭人。但人前藝壇意氣風發光芒盡顯,人後布菲內心深處的孤獨感却是有增無减。
聖托貝城奇緣
剛經歷兼爲經紀人的伴侶叛離,已逝去10年之久的亡母布蘭奇 (Blanche) 成爲布菲心裏唯一的感情寄托。懷著對母親的眷戀,和難以忘懷兒時與母親共游布列塔尼海岸 (Brittany) 的溫馨點滴,以及正於聖托貝拍攝專輯的攝影師好友盧基 (Luc Fournol) 數度邀請下,布菲來到聖托貝。在此地他主動伸出了手,認識了那位正被拍攝的模特兒安娜貝爾,一位集歌星、時裝名模、小說家於一身的才女。這次初見是一場天雷勾了地火的序幕,同年12月,安娜貝爾牽起了布菲的手,分享了布菲這姓氏,與其展開了相濡以沫40年的人生。而攝影師好友盧基,亦成爲他們一生摯友,甚至是安娜貝爾以外唯一允許進入布菲工作室的人。《聖托貝城》即創作在此背景中。
而立之年的轉變
藝術史學者馬克思(Claude Roger-Marx)認爲布菲的天賦在於「他善於以單色調築構出苦惱與焦慮,用空蕩無物來表現靈魂的失落。他的油畫作品中加長了的直綫、橫綫是他內心對邪惡黑暗的恐懼和反抗,這一切源於內心的不安,而內心的不安則來自他那缺失了的正常童年與家庭之愛……既然布菲欣賞古典大師如倫勃朗和庫爾貝,那麽他就應努力理解這些古典大師的與別不同之處,來找到脫離心魔枷鎖的金鑰匙。」并指出每一個藝術大師都要突破內心意識枷鎖,才能得到藝術升華的黃金定律。
到50年代中期,由於年紀與見識加深以及社會氣氛的改變,布菲亦開始摸索透過不同技法,或堆積、拉提、刮擦顔料塗敷等手法來構建布局作品,同時在灰色彩上嘗試多加色彩。《聖托貝城》正是該轉變期的經典作品。描畫地標老港 (Vieux Port),布菲在此作大膽地在畫布上直接用上藍、黃、紅三原色系重重地由上而下,一筆筆抹出天、山、屋、海的景色,再用實在而有力的黑綫勾勒出從遠至近的海天水色。灰色與淡化了的單色首次不以主旋律出現,布菲大膽用上黃和綠相連構成山峰、藍紅相間連成倒影,一道道充滿自信的下筆把對比色層層布滿,構成一個陽光燦爛的蔚藍海岸。在海天一色寶藍的背景中,布菲像上腮紅般在原爲咖啡色的連綿房宇上添加了幾筆桃紅。這是布菲在風景作品中第一次對所畫的題材「不减反加」的色彩表達,仿佛在訴說著只有他和安娜貝爾兩個才能領略那天動人心弦的一悸激情。日後60年的《鬥牛士系列》、《花卉》、《蝴蝶》等作品都每每添上一兩種亮麗色彩,甚至到後期更是色彩多變,全源於《聖托貝城》這創作的關鍵轉捩。
後世評論家一致認爲布菲作品在意的不是表現真實,而是他的內心情感。他用灰白淡色彩加於鉛筆和黑色油彩粗幼交錯勾勒的特色手法,表現戰後法國社會的貧窮、失落、自卑等揮之不去的抑鬱晦澀感,是他一舉成名的特質。在法國戰後畫家中,他捕捉并呈現當下的社會情緒,是最有力量的時代證人。
有別於以往作品中迎風破浪的形態,如1951 年的《三桅帆船》(Le trois-mats) 和1956的《港口帆船》(Voiliers à quai) 中所畫幾艘滿帆待行的帆船,在《聖托貝城》中,主角是三艘小帆船,它們都已把三角挂帆收起,遠離後面幾艘雙桅大船靜靜地停在一旁,自成一角。右邊和中間的小船屬同款,船身較狹長和前後兩端底部收窄,稍有不同之處是船邊與龍骨前後分別塗上淺橘色和紅色,而左邊的一隻船體則呈比較老式船體寬厚設計,式樣較舊。藍色海水與留白交叉的著色手法把觀者帶進聖托貝的海灣,小船在微風下長桅左右輕蕩搖曳, 舷與水波撞起道道漣漪水花發出的沙沙聲,仿如在一個晴朗天下響起陣陣無慮的笑聲。三艘小船若非實景,更多的是布菲最率真的心靈刻畫,遠離巴黎的他處於洋溢著歡樂的聖托貝,淺橘色的小船若代表羞澀的布菲,紅色的小船是風風火火的安娜貝爾,而樸實的那一隻,就是他們最忠誠的好友盧基。《聖托貝城》就像一個故事,道出好友和摯愛的關懷,能讓布菲放下對亡母的包袱,微笑展開人生和藝途的新一步。
估價 :
HKD: 1,400,000 - 2,400,000
USD: 178,300 - 305,700
成交價:
HKD : 2,124,000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