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彩 畫布
88.5 x 129.5 cm. 34 7/8 x 51 in.
款識
1974(左上)Bernard Buffet(右上)
來源
日本私人收藏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注:此作已獲雅克•蓋巴裏安與伊達•加尼耶認證爲藝術家原作
幻彩鑠金,巨樹般的守護
布菲70年代珍罕作品《黃金橡樹》
以繪畫作語言,以色彩爲態度,被譽爲法國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同時爲戰後表現主義代表,布菲 (Bernard Buffet) 的作品一直帶有極强烈的個人風格。勾勒以深縱緊密的黑綫,下筆帶有恰似中國書法的藏鋒拙意,佐以其特出的褐白、灰樸的主色調,透過描繪人物景貌所構成一股躍出於畫布之上的情緒,既煉合苦悶、抑鬱、憤怒、無助等情感同時又荒誕的語境,貫穿了社會各色階層人物在甫經歷連番戰火洗禮後百廢待興的境况,陷入信仰瓦解的集體仿徨。孤寂而撼動人心的戲劇式浪漫表現主義色彩,深印觀衆腦海,他的作品觸動了整個歐亞,猶如日本藝評家加藤周一 (Shuichi Kato) 所雲:「布菲作品爲亞洲所看重,是因爲他所繪的時代,正是我們的時代。」布菲善於以繪畫呈現情感,并引起觀者共鳴,使其作品成爲時代的見證。
70年代的金光幻彩
年僅15歲便已進入巴黎國立美術學院的布菲,迅速以他那深邃抑鬱,充滿時代性的風格在藝術界占一席地。俊美內斂的面貌內藏張揚反叛的個性,加上其獨特而觸動人心的藝術風格、透過年度主題系列性展覽,如從對社會情境、馬戲團、宗教、風景至人物、動物,他均有深刻的觀察,展現無窮創意,使他成爲媒體的寵兒。然而在60年代末,他突然消失在媒體和公開活動中,直到1979年重返巴黎方再現大衆視野之前。專心致志從未曾間斷創作的布菲,一生畫作數量達八千多件。在他缺席公衆場合的十年期間,他的作品風格大异於往昔,其中在1974年更出現了一道金光鑠鑠的幻彩,一系列細緻描畫著有如古典北歐神話所描述那滿布危機有待探索的金色楓樹林(Myrkviðr) 作品,一直罕被藝術史學家所討論。是次拍賣有幸徵集到此罕見系列作品《黃金橡樹》,爲觀衆呈現布菲不爲人知的一面。
古典風格的黃金風景
布菲在1971年進入創作轉捩點,一直被譽爲法國戰後表現主義領軍人的他,突然繪出寫實式有如田園詩歌的地理風貌。以鄉村常見的小橋流水、輕歌磨坊爲題材,作品富法國巴比松畫派、現實主義如柯洛 (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 與庫爾貝 (Gustave Courbet) 的采光構圖以及鄉村田園意境,更偶有烏拉曼克 (Maurice de Vlaminck) 和尤特裏羅(Maurice Utrillo) 充滿表現性的力道筆觸,爲作品披上如古典神話般的幻彩光鱗。布菲70年代作品依主題可大致分爲1971-72年的《船》、1972-1976年的《田園風景》和1976年的《雪景》三個系列,皆完成於其地處於法國中北部凡爾賽郊區的小鎮維利爾馬耶(Villiers-le-Mahieu) ,在此地布菲買下鎮中心的一個城堡爲家并開闢了一工作室,足不出「堡」長達八年,每天獨自在工作室創作逾十小時。
在1972-1976年的《田園風景》中,「黃金風景」均描繪著不同的樹林,微帶藏紅花色的金光柔柔照耀著楓林橡海。如經金匠細緻鍍上一層金箔,那耀眼光芒好比希臘神話Medea所形容的「黃金羊皮」(Golden Fleece) 一樣,那燦爛金光高貴而孤獨,如帶著神識般守護大地斥退黑暗。創作於1974年的《黃金橡樹》即爲個中代表。作品描繪著布菲工作室窗外的風景,畫中焦點中心一個楓樹環繞的水塘和聳立塘邊的一棵巨型橡樹。水塘波平如鏡的水面上寥寥數筆繪出塘邊樹木的倒影,黑黝深邃、光不能透的塘水顯示著水塘雖小却深不見底。塘邊與小路旁布滿落葉松與楓樹,枝幹瘦小但罩滿金光。其中靠前的幾棵樹身向塘中央傾斜并有幾近貼塘面上,仿佛有一股吸力源自於水塘。正中央的大橡樹,樹身厚實并高於衆樹,層層往四方生長的樹枝如手臂般擋著能觸及的小樹,成爲了小樹木和水塘中間的一個屏障。水平構圖的畫面清靜平和,杳無人烟,布菲靜謐地展現了生命循環的周期,而溫暖的金光爲畫面帶來一絲暖意。
西方史家對布菲1970年代作品研究甚少,其中除了布菲閉門拒訪這一大主因外,70年代社會動蕩也是一重要原因。但若我們細看布菲時間所思所作,不難發現橡樹與水塘其實是布菲自身的情感投射,包含對親人的眷戀,與自我作爲父親這個角色的顧慮,一切均源自他那一段孤獨的童年的回憶。
灰色童年
「是我愛的人給予我力量一直畫下去,而非爲了得到其他人或者權威的認可。」
—布菲
藝術史學者Claude Roger-Marx認爲布菲作品的黑綫條是他內心對邪惡黑暗的恐懼和反抗,這一切自於他內心的不安,以及他缺乏愛的童年。生於軍人家庭的布菲,甚少提及他的父親和兄長,惟從他在1956年以兒時的家爲題的作品《褸體》透露出那是一段孤獨的日子。而作爲布菲唯一能信任與傾訴的母親布蘭奇 (Blanche) 在二次大戰結束翌年,在甫與他啓程游歷至布列塔尼海岸 (Brittany) 時却因癌症離逝,使戰前母子二人約定日後携手同游法國的話語,成爲他心中的痛。而與母親共游布列塔尼海岸的那短暫但溫馨的時光,成爲埋藏在他心內一股輕輕吹著帶鹹味的海風,誘使他後來在1958年來到認識妻子安娜貝爾的港灣聖托貝城(Saint-Tropez),而後於70年代舉家避世遷往維利爾馬耶生活的時光中,畫出他所說「我從來未如此快樂地創作」的《船》系列。「黃金風景」正是創作於《船》之後的一個系列。在維利爾馬耶的工作室內,他畫出內心情緒波動,《黃金橡樹》畫中深邃黑黝的水塘,若象徵著生命循環的驛站,而已爲人父的布菲,則有如畫中塘邊的巨型橡樹一樣守護他的家庭。
唐•吉坷德式的父親
從外界角度看來,布菲在1971年舉家從首都巴黎遷往他剛購入位處郊區的維利爾馬耶城堡是個非常突然的决定。但在綜合他同年所做的其他决定則會透露原因。1971年布菲首次下筆劃他妻子安娜貝爾以外的家人,是他透過領養時年9歲的Virginie與 8歲的Danielle,而1973年,他再領養了一個男孩Nicolas。雖無片言隻語提及家庭的新成員是遷居的原因,但在布菲後期的作品中透露了端倪。
1980年代末,布菲大量創作以著名寓言爲題材的作品并將自身帶入到故事中的主人翁,而主角每每是一個要執行艱巨任務或保護他人的男人,其中以完成於1988年的《唐•吉坷德》爲代表。作品亦道出布菲自我投入到後世對該書主角如出一轍的性格特點:脫離現實、動機善良但沉溺於幻想。由此回憶70年代初歐洲正處於局勢動蕩之際,當時英美士兵正趕赴越南戰場,同時歐美各國涌現大量民衆示威抗議,德國冒出如Baader-Meinhof的極端左翼分子有蔓延至法國的趨勢,而社會面臨的是油價崩潰後的經濟蕭條。在如此環境下,布菲選擇搬到一個遠離人群,并被護城河包圍著的城堡,除是做爲父親,在對戰火重燃的恐懼中給孩子的保護及安慰,讓他們無憂渡過童年,并是讓身爲藝術家的自己,找尋到能潜心創作的保壘。
布菲自己并未提及「黃金風景」的寓意究竟有何所指,但作品燦爛而溫暖的色調,少於其他系列的黑色勾勒綫條等元素,無不表示他創作期間的心態比以往都來得安寧平和。細心留意他的簽名,沒有過往如用刀斧砍削般菱角分明,尤其在「B」和「f」 的轉折除上,一貫的三角尖,此時已化成弧綫,或許正如所有冷酷的男人在看到自己的兒子後,緊抿的雙唇都不免被柔化成的弧度。布菲的兒子Nicolas在成年後,曾說起在維利爾馬耶城堡的一段記憶,他說:「那是一段我最喜歡的時期,雖然不是爸爸最光芒耀眼的時期,但在1973至1975年的幾年,對我來說非常平靜,我記憶中爸爸只有那幾年算得上是活得安寧。在這個時期外的作品,雖然漂亮,但却是激烈與煎熬的。」而《黃金橡樹》則無疑展現了藝術家難得的平靜,在靜謐中展現自然生命循環不息之美,以及他身爲父親對家人最深情的守護。
估價 :
HKD: 900,000 - 1,600,000
USD: 114,600 - 203,800
成交價:
HKD : --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