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彩 畫布
40.5 × 51 cm. 16 x 20 1/8 in.
款識
藝術家鈐印 Ku (右中)
出版
2008年,《顧福生》,誠品畫廊,台北,第34及74頁
展覽
2008年8月2日至24日,「顧福生」,誠品畫廊,台北
來源
台北誠品畫廊
亞洲私人收藏
浮雲遊子 自在獨行
顧福生珍罕油畫首次亮相
作為台灣現代藝術的重要代表,顧福生以多變的抽象人體、質感豐富的異化色彩建立起自我特出的風格,他藉由繪畫舒發內心,卻在無形中影響了白先勇、三毛等文學作家的人生之路,他輾轉多地錘煉自我,在無意間掀起突破傳統的革命性風潮。
出生將門世家的顧福生,自小並未遵循其父顧祝同將軍之衣缽,而是堅持自我藝術之路的追索,終憑藉《脹》在1961年的巴西聖保羅雙年展中大放異彩、榮獲重要獎項,更成為「五月畫會」成員中首位舉辦個人畫展的藝術家。同年,顧福生遠赴巴黎,在朱德群門下進行藝術深造,在國內畫會創作者們仍在抽象水墨領域探索時,毅然選擇抽象油畫作為創作道路。此後,顧福生長期居留海外,先後輾轉紐約、舊金山、波特蘭等地,幾十年中作畫生命從不間斷:「畫畫就是我全部的生活,我的思想、我的情感、我的生活細節全都在裡面」,他用創作詮釋以「人」為中心的存在主義哲學,展現極具普世價值的時代幻境。
長夜中的守望者:
思潮湧動的青色時期
「1960年代的台灣在社會上是一片廢墟,我們需要重新建起新東西來,所以求生望變,某種形式上來說,這是台灣一個迷你的文藝復興。」
——白先勇
新舊思想碰撞交融、藝術思潮百舸爭流的六〇年代,是顧福生藝術生涯的起點,豐富的生活內容和複雜的思想情緒交織在「青色時期」的人物畫創作之中,而於今春亮相的重要作品《小憩》(拍品編號679)便是畫家這一時期轉向抽象人物的最早期創作,更是現今難得一見的顧福生早期油畫力作,標誌著藝術歷程的一次重要轉型。
在作品《小憩》中,顧福生以濃重的黑色筆觸在表現了一直立的男人體,其原型便是顧福生的莫逆之交—白先勇。與其它「青色時期」的人物創作不同,藝術家有意摒棄所有具象的形體,畫中僅見一身體錯位的黑色人像,那「殘缺」的軀幹下,卻蘊含著強硬的生命力度,若堅定地行走在叱吒風雲般的白色氛圍中,有著賈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行走的人》般的氣度與風采。藝術家用堅毅的筆觸和深邃的色彩,在白色畫面中撕開一道裂口,彷彿是天地混沌中突然出現的一個黑洞,昭示了「美源於破碎與傷痛」的生命真諦。顧福生用濃重的白色在黑底上肆意塗抹,使多重色彩混雜其中,營造出一種斑駁的複雜紋理,使筆下的黑色人物宛如屹立於廢墟之上、矗立在天地之間。在人物邊緣,厚重的黑色油彩於背景中蔓延,鮮紅的色彩從人物軀幹下方「噴湧」而出,消散在渾濁而凝重的氛圍中。《小憩》如顧福生為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所作封面的一幅巧妙「鏡像」,既見證著這一時期台灣社會在建設中的種種矛盾與不安,又以堅忍不拔的信念帶給新生活以勇氣,使創作成為兼具現實性與歷史感的時代紀念碑。
放逐自我,靈韻之歌:
新時期的油畫創作
當這股時代的洪流歸複平靜,顧福生迎來了另一個創作之春,八〇年代後,他的創作風格、媒介愈發多變,卻始終將「人」的聚散離合、愛欲想念作為創作核心,如本件作於1998年的《美的經驗》(拍品編號680),展現出一個花團錦簇的「美麗新世界」。在畫面中,紅色和黃色的巨大花朵在藍色背景上爭相開放,兩個漂浮的男性人體在空中舞動,野獸派意味的高純度花色、背景和俯視視角營造出超現實般的荒誕景象,影射出自由與迷茫並存的當代處境。而另一件《太陽下的又一天》(拍品編號678)則營造出另一番海上風景:在天海交接,水天一色的世界,漂浮的獨行者在此背向一座小島,在海面上自由徜徉,展現一派悠遊,放鬆,自得其樂的盛夏氣氛,單一的主角若提示了生命中孤獨的本質,但人們依然具有「擁抱相似靈魂的能力」,以及恬然自由的心緒,端看如何自處。
無論是深沉內斂的人體意象,還是輕鬆愉悅的夢幻記憶,顧福生以獨特的美感創造出易塑多變的當代奇遇,他是「淡寞而精緻」的浮雲遊子,又是自在獨行的文藝中人,他用畫筆將自我內心奔騰熱烈的情感藏匿於冷靜內斂的性格背後,使其畫作散發出觸動人心的脆弱美感,令人一經過目,久難忘懷。
估價 :
HKD: 30,000 - 50,000
USD: 3,800 - 6,400
成交價:
HKD: 37,760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