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雕
59 × 108 × 57 cm. 23 1/4 x 42 1/2 x 22 1/2 in.
款識
朱銘 2/10 91 (背面底部)
版數:2/10
來源
台北敦煌藝術中心
亞洲私人收藏
附:台北敦煌藝術中心開立之藝術家親簽作品證書
朱銘太極系列之濫觴及精髓
抱元守一的單鞭下勢
「朱銘作品上的刀痕,將沒有修飾的、赤裸裸的形式與構造保留下來,而在細部的表現上,每一刀又精準無比,使立體的生命活生生的顯現。 」
此為朱銘藝術及人生導師楊英風,對學生在藝術上的成就最深切的讚歎。
生於台灣苗栗農鄉,朱銘成年後於媽祖廟學藝並從事閩粵木刻多年。以宗教為主題,從雕工到刻花、打磨、上色、與描金等傳統技藝都做得細膩而一絲不苟。直至1970年代投入楊英風門下後,始學習現代化及更進一步的藝術知識,同時因欲強身健體而學習傳統中國太極拳,他在創作上大規模的躍升,自此風格丕變,從宗祠神像轉化至陰陽兩極的力量造型,經歷從形到相的突破,主體意識的無量豹變。
太極系列之大成
1976年,朱銘首次在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行個展,展覽中所發表一件名為《功夫》的木雕,成為日後《太極系列》之原型。2年後朱銘赴日展出,成就《太極》首次受矚目的國際展覽,其中一件《單鞭下勢》更自此矗立日本箱根的彫刻之森美術館中,成為該館永久館藏。自1970年代末,朱銘創作過多件《單鞭下勢》銅雕。名字雖同,但神態、氣勢、張力卻各有千秋。繼彫刻之森美術館,《單鞭下勢》被選作公共藝術先後見於香港交易廣場(1986年作,高267cm),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城市公園(1998年作,高214cm),蒙特利爾維多利亞廣場(1985年作,高約210cm)等,足見此為整個太極系列最膾炙人口、備受追捧之作。
朱銘創作的過程是「縱手放意,無心而得」。他說:「所謂『無心』,就是沒有經過思考,這是我的主張,在創作中,不必想,也不可以想,則堅守了創作的嚴肅性,因為它不變質。」在早期創作時,朱銘已能手握斧頭劈刻塑形。往後他追求意識的完整呈現,刀法更是樸拙不加修飾,自然形成塊面之間的紋理,彰顯了他磅礡的熱情與氣勢。於是次上拍的《單鞭下勢》中,藝術家的刀劈斧削的痕跡清晰可見,與雕塑身軀的正組織成負空間,在「捨」與「留」,「陰」與「陽」間塑成主體,姿勢具美感之餘更帶著強烈的視覺張力,在一動一靜之間串起連綿不絕的形意流動。
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矢
「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斷而復連,往復須有折疊,進退須有轉換」
—— 《太極十三勢行功心解》
探究「單鞭下勢」,實為兩個太極單式動作「單鞭」與「下勢」的結合。「單鞭」者,前臂如掄圓後抽擊而出之鞭梢,後臂如掠帶之鞭桿。雙臂同時往復蕩動,動時雙手勁度如一體,合成一鞭子因而得名。「下勢」則有起和收勢之分,結合之以單鞭的下勢可以成為一個非常實戰型的太極拳法,在傳統太極套路中反覆出現,具備拳式的重要性外,還可以適時調節人在激烈動作過程的呼吸。故此單鞭如作下勢的導入,則既有動作之間起承轉合的作用,亦有誘敵深入之效。常年修習太極的朱銘深諳此理,並將此拳法精華化融於自身創作中。
在作品《單鞭下勢》中,他跳脫了過往寫實造型,用現代化的手法形塑了一個充滿自信的動能及生命力的個體。從中我們可見主角雙臂外展同時兩腳同向,上下肢呈一直線,一張一弛。左手左足上下相對,雙肘下垂時微微含胸。右勾手微抬至略比肩高,左手與左足上下相對,展現太極拳「中定勢」的大方身姿。在太極來說,「中定」意指心、意、神之「內定」,又體現形、體、勢的「外定」,整體展現了空間與時間、動與靜間的完美和諧。
太極拳練至深時,實際上是無招無式,首重在「意」。朱銘說道:「太極拳是由中國人所創造的一種健身術,它是我所知道的一個『人與自然結合』的最好例子。它是用人自己的身體來接觸和模仿宇宙中的自然現象。」
朱銘對動感的表現,是帶有東方文化的婉約含蓄特質,在《單鞭下勢》中以靜態刻畫動勢之意,靜中含動,動中能靜。人物形體造型偏向渾厚、靜態、沉潛,是蓄勢待發隨時一躍而起,又是抱元守一以為靜觀其變。動與靜,猶如一陰一陽,相生相連又相輔相成,運動循環不斷,又回到中國文化所追求的生生不息的永動生命力。朱銘反覆錘練太極招式後所體會的動靜相生的意義,使他在藝術形式上建立出一流暢自然,氣韻盎然的東方大家風範。
估價 :
HKD: 1,800,000 - 2,500,000
USD: 230,800 - 320,500
成交價:
HKD: 2,950,000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