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白玉 雕塑
75 × 45 × 35 cm. 29 1/2 x 17 3/4 x 6 3/4 in.
款識
許東榮(背面)
版數:2/6
來源
亞洲私人收藏
附:藝術家親簽之作品證書
自在無形
許東榮雕塑的現代美學
1947年出生的許東榮在1967年畢業於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在逾50年的創作生涯中,他遊走於平面繪畫與立體雕塑間,藉由不同的媒介表達其個人美學,在雕塑領域,特別具傑出成就。他不斷深研,從早期對塑造觀念的重視,逐漸轉向探索抽象的造型語言。自2012年,藝術家開始援引民間信仰的偶像人物,作為雕塑題材。不同於傳統玉雕,其作品具現代藝術的抽象性和哲學思考,因而塑造了更深層的美學理念。此次上拍的《自在蓮華》完成於2018年,藝術家自堅硬的漢白玉創生出衣袂飄飄的仙人,化剛為柔、無相無形,兼融了中國哲學剛柔並濟的哲理及自身對「自在無形」的理解,展現其雕塑美學的多元性。
剛柔並濟:玉石的哲學意味
中國傳統漢白玉的材質非常堅硬,外觀卻溫潤柔和,剛柔並濟,這與許東榮對雕塑的追求不謀而合。這件作品以堅硬的玉石展現衣袖褶皺的柔軟,是為化剛為柔,特別在衣帶的處理上展現飛揚的飄飄然之感,把靜滯化為流動。唐代有吳道子「吳帶當風」,許榮華的作品亦有人物「羽化而登仙」之韻味。對於這種藝術造型,他解釋道:「晚期的雕刻作品,受到明末崔子忠筆下的人物造型很大影響。崔子忠的人物,在衣紋轉折的部分,總讓我覺得好像堅硬石頭,卻也感受衣紋轉折竟也能如薄紗般的具有透度。另外,陳洪綬筆下人物的線條、吳彬的虛幻與圓滿都啟發了我,我於是將這樣的感念,藉由漢白玉材質來表現」。
無形勝有形:玉雕的抽象現代性
藝術家的家鄉台灣擁有濃厚的廟宇文化,童年時所見的台灣觀音彩與觀音廟都深刻影響著許東榮的藝術創作,那些生動的民間神祗造像由他的記憶中出發,卻被他以無形無象的方式重現,不同於雕刻工藝對具象的追求,他給予了民俗文化新的傳承—「無形勝似有形」。傳統民間的觀音塑像色彩豐富、生動逼真,許東榮在此作上未以傳統玉雕的寫實具象去刻畫,而以純色的漢白玉作為材料,大膽採用抽象的表現手法來簡化并寫意地塑造人物,並且充分利用雕刻的陰影來呈現菩薩塑像的立體感和動態感,人物身影隨明暗光線變化而能讓人聯想出不同的飄然姿態,進一步脫離了單一具象的傳統表達。
隨類應化,超然自在
民間在傳統上相信,觀世音菩薩隨類應化,以不同型態降臨人世,救苦救難。此作品將觀自在菩薩手持蓮花,緩緩降臨,隨類應化的千變形象完美地傳遞出,卻又不具世人俗像,使觀者對觀世音菩薩的多身變幻有了更好的理解。而純色的漢白玉又透出一種神聖感和莊嚴感,超凡脫俗地表彰了主角超然的個性。許東榮將作品命名為「自在蓮華」,指的不單單是觀自在菩薩的名號,更是他對於「自在」的詮釋,觀自在意為觀照自己的內心,認識自己,只有本我的心自在了,萬物於我便也自在。就如同這件作品,擺脫了外形的束縛,境隨心轉,只要內在是堅硬的玉質,看似柔軟的身形衣袍亦能巋然不動,萬般自在!
估價 :
HKD: 130,000 - 230,000
USD: 16,700 - 29,500
成交價:
HKD: 271,400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