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墨 絹本裱於麻席
88 x 48 cm. 34 2/3 x 18 8/9 in.
款識
亖濱(右中)藝術家鈐印(右中、左下)
展覽
2018年10月28日至12月28日,「新加坡先驅畫家懷舊展:鍾泗濱、陳宗瑞、陳文希、劉抗」,Composition有限公司,新加坡
來源
現新加坡藏家直接購自藝術家家屬
附:藝術家之子親簽作品證書
捕捉「南洋」精髓
新加坡現代藝術之父鍾泗濱經典《牧羊圖》
「南洋」畫派發展於上世紀五〇年代,其將中國傳統繪畫與西方巴黎畫派兩種迥異的風格與技法相結合,在亞洲現代藝術發展版圖中,建立起獨樹一幟的美學體系,這一涵蓋多地域文化元素的藝術風格,與以鐘泗濱為首的新加坡現代藝術運動的發展密不可分。
鍾泗濱1917年出生於福建廈門,後赴上海新華藝專深造,1946年定居新加坡後開始廣泛接觸世界藝術的新思潮。1952年,其與陳文希、劉抗、陳宗瑞共赴峇厘島寫生,當地迥異於中土的地貌帶給他們劇烈的視覺衝擊和豐沛的靈感,激盪出獨具南洋特色的繪畫表現形式—以強烈的色彩呈現民族風情,該歷史性的旅程為新加坡藝術淬煉出全新的美學風格,開啟南亞藝術史的重要篇章。1961至1963年,鍾泗濱赴英國,受歐洲現代藝術洗禮,轉以抒情抽象表現前瞻的視野。期間,他與趙無極先後在倫敦最富盛名的紅舫畫廊(Redfern Gallery)舉辦個展,獲西方藝壇的高度讚譽。之後,他將抒情抽象的表現形式帶回新加坡,獨創半抽象的「南洋風景系列」,再次推動了南洋美學的現代革新。七〇年代,他更不斷挑戰自我,探索金屬浮雕等多媒材創作,並於八〇年代回歸傳統水墨創作,將新加坡的傳統創作模式推至極限,奠定了其現代藝術的基石,成為「南洋畫派」巨擎之一。
寧靜雋永:匯融東西的峇厘畫像
完成於1981年的《牧羊圖》為鍾泗濱晚年集個人風格大成之作。畫面中,雙目垂閉、雙手合十的峇厘少女呈祈禱之姿,瓜子臉、杏核眼、柳葉眉、頎長的四肢,盡顯其標誌性的峇厘人物特色,此獨特的造型最初來自50年代峇厘島旅程中,對當地傳統皮影戲裡人物形象的借鑒,其後結合旅歐時期受立體派結構性的影響,著重於將女子頭巾、手臂、身體部分輪廓線條簡化並延展,以幾何式的構圖賦予人物拉長的現代感。畫面下方的羊,作為溫和的指代,亦反復出現於藝術家創作中,其身形被壓縮且向下拉長,與少女手臂向上延展的線條動勢構成呼應,在形體相依的同時,締結內在精神的鏈接,仿佛脫胎於聖經畫像《牧羊人》中耶穌與羊群,暗藏聖潔的宗教意味。上方樹叢以點點細筆暈染而就,樹木的枝條垂至女子頭部後方,中區背景則以如水墨畫中留白的方式處理,將觀者的視線引導至畫面主角之上,產生時空靜止般畫面效果,渲染出南洋地域寧靜祥和的社會氣氛。
和而不同:新穎媒材中的文化傳承
七〇年代末,鐘泗濱回歸彩墨畫創作,通過構圖、媒材及個人繪畫風格上貫通東西的運籌帷幄,展露祥和恬淡的晚年心境,這一特點在《牧羊圖》中尤為凸顯,藝術家在此以絹替代傳統紙本或畫布,以追求更細膩柔軟的筆墨線條,進一步襯托南洋女子靜謐溫和之美。同時,更罕見的繪製如教堂拱門式樣的外框結構,將畫面主體放置其中,產生視覺縱深的同時,賦予畫中對象如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雕琢的《教宗庇護十二世雕像》般高雅的神聖意味。
此外,藝術家更突破式的將絹布裱於硬質草席之上,此創新的媒材使用此前僅可見於同時期創作的小稿《寧靜的午後》(約1980年代),《牧羊圖》為其首現市場結合草席材質之作,完整展示了鍾泗濱對多元媒材超卓自如的運用,珍貴性不言而喻!絹的細膩與涼席的粗糙產生強烈對比,在視覺上碰撞出層次豐富的畫面肌理,致使原本柔美的線條中注入了一股堅韌質感,將不同媒材由內至外的屬性差異完美融合,通過視覺、感官與文化內涵等不同緯度共構和諧畫境,展其畢生藝術造詣之大成。
估價 :
HKD: 350,000 – 450,000
USD: 44,600 – 57,400
成交價:
HKD: --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