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彩 畫布
195 x 98 cm.76 7/9 x 38 4/7 in.
款識
Bernard Buffet 54(右上)
出版
2000年,《千禧年清翫雅集收藏展》,鴻禧美術館,台北,第283頁
2001年,《台灣珍藏—二十世紀西洋名作選》,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第152頁
2001年,《台灣珍藏:二十世紀西洋名作選》,聯合報,台北,第83頁
2003年,《山中傳奇—邂逅西洋大師名作》,山藝術文教基金會,台北,第8頁
2014年,《收藏有藝事》,藝術家出版社,台北,第298頁
展覽
2000年7月,「山中瑰寶—山美術館典藏精選展」,山美術館,高雄
2000年10月,「千禧年清翫雅集收藏展」,鴻禧美術館,台北
2001年10月6日至12月2日,「台灣珍藏—二十世紀西洋名作選」,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
2003年3月,「山中傳奇—邂逅西洋大師名作展」,上海美術館,上海
2003年4月29日至6月11日,「山中傳奇—邂逅西洋大師名作展」,四川美術館,成都
2014年4月25日至5月25日,「收藏有藝事」,國立中正紀念堂中正藝廊,台北
來源
巴黎大衛與加尼耶畫廊
1994年5月11日,紐約佳士得春季拍賣會,拍品編號330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窺見未來的巔峰強光
法國表現主義大師布菲傾情鉅獻《有魚的靜物》
「在第八室的走廊,有一年輕畫家的二幅作品,頗引人注目,我相信在幾年後,這位畫家會變成令人矚目的人物。他就是布菲。他的風景與靜物,有極豐裕的素質,可以預見他的藝術在穩重中,確實地進展著。因此,他的繪畫的成長與發展史值得我們期待。」
從驚艷巴黎,到成為傳奇
上述是1947年法國藝評家德卡洛(Pierre Descargues),在引領歐洲藝壇風向、巴黎兩大美術展之一的「獨立美展」(Salon des Independants)中觀看布菲的參展之作後,發表於當地美術報的評論,字裡行間無不流露發掘即將耀閃歐洲藝壇新秀的興奮與肯定。而這位出生於巴黎、15歲便考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E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18歲即以作品《自畫像》亮相「三十歲以下的畫家沙龍」(Salon des Moins de Trente Ans)的「天才少年」,也旋即以其天賦異稟的繪畫才華印證了德卡洛的預言:半年後的九月「秋季沙龍」(Salon d'automne)中他再顯鋒芒,「作品毫無廢筆,神奇地在巨型畫布上用灰色與栗色組織出一種合理的張力,用色彩就能表達出那種難以表達的悲傷情愫」,紛遝而來的讚賞令他聲名鵲起;同年12月,年僅19歲的布菲舉辦了首個個人畫展,極具威望的戰前派收藏家吉哈登博士(Dr. Maurice Girardin)聞訊到訪,對布菲筆下兼具戰前派的穩重,與戰後派不羈魄力的畫面表露驚歎,當場購藏《有魚的靜物》(Nature morte au poisson,1948)、《織網的女子》(Femme au filet,1948)等四件現由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Musée national d'art moderne)典藏,後被公認為布菲早期最重要的代表作。隸年,步入弱冠之齡的布菲更是風光無限,作品不但入選「青年繪畫展」(Prix de jeune peinture)、「五月沙龍」(Salon de mai)與「秋季沙龍」,更獲「批評家獎」(Prix de la Critique)的殊榮。他如彗星般在短短兩年中,自初出茅廬至躋身名家之林,名副其實地成為巴黎畫壇的「寵兒」,評論界冠以其「法國寫實主義繪畫的接班人」之讚譽,稱他為「繼畢加索後,最具影響力的法國表現主義畫家」。在將現代的繪畫形式、傳統的技法與主題有機混合的基礎上,布菲憑藉亂世中特有的精神派遣,與無出其右的藝術感悟力,捕捉戰後法國社會瀰漫的不安語境,用自我的「傳奇」成就了一個時代的「見證」。
人生之巔,致敬摯愛:
獨一無二的藝術與收藏價值
在馳騁藝壇的60多年中, 即使創作主題幾經變化,布菲標誌性的黑線表達始終賦予畫面「悲愴主義」的現實語境,這種縱貫一生的嚴峻風格與疏離基調不僅源於20年代籠罩在歐洲的戰後傷痛,更來自缺失溫度的童年記憶。冷漠的父親、話不投機的胞兄,以及終日不見陽光的居所使其童年充斥憂鬱與孤絕,並形成對母親額外的愛慕。七歲時,母親在布列塔尼(Brittany)海岸租下房舍,為布菲灰暗的童年帶來不曾擁有的曙光,海的神秘、沙灘上的嬉戲時光,讓他體會到前所未有的快樂,成為一生最幸福的回憶。對布列塔尼的眷戀,伴隨著他的成長,此後每年,他都會同母親一起共於此處渡夏。1943年,在母親的支持下,布菲正式入學習畫,卻未料想兩年後—正是他即將展露頭角、馳譽畫壇的前夕,母親因病離世,給17歲的布菲帶來錐心之痛,他開始大量創作海邊風景和以海洋魚類為主的靜物畫,以此紀念並珍藏與母親共度的溫暖點滴,並在此後發展為其早期藝術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繪畫主題。
是次秋拍呈現的《有魚的靜物》正來自此具特殊意義的經典主題,且完成於布菲在南斯(Nanse)工作室的最後時光—1954年。6年前,20歲的布菲遇見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人—素有「天才捕手」之稱的貝爾傑(Pierre Bergé),正是在他的推動下,年輕的布菲未滿30歲便已聞名國際,南斯的居所便是兩人於1951年共同購置。在此居住創作的5年裡,兩人共同創造了布菲藝術事業的第一個高峰。1955年,即完成《有魚的靜物》的隔年,《藝術鑑賞雜誌》(Connaissance des Arts)將布菲選作「戰後十大傑出藝術家」之首,進一步標誌了他於此時期的輝煌成就。正因如此,長期以來,自40年代末至50年代的創作也成為布菲最受市場追捧的時期,在其十大拍賣高價作品中,有6件與此次上拍的《有魚的靜物》同為這一時期所作,足以彰顯出其獨一無二的藝術與收藏價值。除此之外,此作更為迄今全球拍場可見的「第四大尺幅」之魚主題靜物畫,非凡氣勢謂近年罕見,令人震撼!
畫中之雄奇,畫外之境遇
畫面中,布菲以近乎垂直的俯看視角構繪一桌「海鮮饗宴」,前方扁平、體積寬大、佔據半個桌面的鰈魚,常見於法國沿海,為藝術家最鐘愛並反復構繪的靜物對象之一。縱橫交錯的筆觸帶有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的堅實力量,後方烤架上的藍色小魚則得以整齊排列,三角形的身形和一旁的紅酒杯、燭臺在形態上彼此呼應,與金字塔狀的白色襯布一同在畫面中營造出幾何韻律,帶有尼德蘭文藝復興時期(The Northern Renaissance-Netherland)風俗畫的鮮活氣息,和巧妙的數理趣味。桌面上彼此分離、毫無重疊的物象帶有立體主義的秩序感與理性美,與銳敏強韌、沉著冷靜的黑色線條共建形體與精神的內外統一,和諧的視覺韻律引領觀者毫無滯礙的走入畫者的內心世界,在強烈的感官共鳴中孕育迅速擴張的能量,伴隨篤定的線條向外擴張。厚重的暗紅色背景,模糊了具體的空間環境,卻通過對下部地板圖形紋理的細緻刻畫,揭示出隱藏在畫面暗處的虛實對比,同時給予前方靜物以聚光燈般的視覺效果,產生若舞臺般的疏離暗示,賦予畫面更具層次的情緒推進。「繪畫,我們不談它,我們不分析它,我們感覺它」,正如布菲所言,他用寫實的物象去投射真切可觸的情緒感染力,此處承載著思念之情的海魚,無不言說著昔日與母親在海灘從未模糊、歷歷在目、卻永遠無法觸及的點滴記憶。
若與痛失愛母之初所創作的同名作《有魚的靜物》(1948年)對照,本作無論在線條的處理、構圖的經營乃至物象的構成都更為明確、精準、飽滿,不僅顯示出藝術家此時成熟自信的繪畫功力,更展現了其逐趨平和、穩定的情緒狀態及物質改善的生活環境;在宏大的縱向畫幅中,左側筆直升騰的燭煙及刻意向上延展的桌布均使畫面煥發著上升的動勢,愈加豐富、鮮艷的顯著色彩轉變,亦如屹立巔峰迸發的奪目光彩,布菲的畫筆不再僅聚焦於戰後傷痛的悲愴語境,在保留創作符號中接近存在主義的哲學思考之基礎上,綻放出充盈天地的強光,紀錄下對自我、愛人、民族未來的積極展望。
估價 :
HKD: 1,600,000 - 2,500,000
USD: 204,000 – 318,800
成交價:
HKD: 1,888,000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