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 | 中國嘉德(香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2020 秋季拍賣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36
朱沅芷 (1906-1963)
坐在椅子上的女人(一九四〇年作)

油彩 絹布 裱於纖維板

64 x 48 cm. 25 1/4 x 18 7/8 in.

款識
Yungee(右下)

出版
1998年,《朱沅芷》,大未來畫廊,台北,第64至65頁
1998年11月,《藝術家雜誌》,藝術家出版社,台北,第159頁
展覽
1998年11月14日至12月1日,「朱沅芷個展」,大未來畫廊,台北

來源
台北大未來畫廊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附:台北大未來畫廊開立之作品證書

生命與智慧的光彩
朱沅芷一生所愛之肖像傑作

「每一個真心創作的藝術家都試圖表達其所處的時代,表現人們對事物的看法和人們所觀察的內容。繪畫的鑽石主義就像一個三菱柱,是一種媒介,一種推動力量,而不是導因。立體主義也曾試圖提供內部消息,但何以失敗告終,因為他們將對像分解,結果導致事物失去了本來的面貌。在二十世紀,人們希望事物保留本來的面貌...根據鑽石主義創作的人體形狀能讓人一眼就認出來。它能以最完美的方式展現人體內部構造,而不讓人覺得醜陋或無法辨識,這,就是繪畫中的鑽石主義。」

上述是朱沅芷在1937年寫下的鑽石主義宣言。回顧二十世紀的藝術史,他無疑是一位超凡卓越的藝術家。一生用其天賦才華、外放的性格、後天不懈的努力,詮釋了在二十世紀初期一個華裔藝術家如何在美國與歐洲拚搏,面對當時的排華政策、種族歧視,經歷第一次與二次世界大戰後蕭條的社會環境,作為藝術家的一切努力,在不斷被現實衝擊挫敗,又不斷站起來所成就的一生。那充滿酸甜苦辣,失望與希望,卻又光輝燦爛的一生,而其作品,就像他所提出的鑽石主義,總是試圖以美折射出時代、社會、其所思所想,飽含生活情味所折射出的靈光。

平地驚雷,名聲鶴立

1906年出生於廣東的朱沅芷,15歲孤身赴舊金山依親,在父親的支持下進入加州美術學校追尋藝術之夢。其性格前衛,反映在1926年,他與同學一同在舊金山成立「現代藝廊」自主辦展,並主持「中華美術革命學校」,教育在美華人現代繪畫理論與素描。朱沅芷很早便展露他的才華並獲外界認可,如1926年他在現代畫廊發表的首展,帶有強烈共色主義色彩、充滿律動感與色韻碰撞花火之作大獲好評,72件展品全數售罄,來自巴黎的穆哈特王妃(Prince Murat)夫婦除收藏其作,並鼓勵他到當時藝術世界的中心巴黎發展。朱沅芷一生曾兩度在巴黎定居,分別是1927至1930年,與1936至1939年。在法時期,他除先後在卡明畫廊(Galerie Carmine)、邊亨進畫廊(Galerie Bernheim-Jeune)等辦個展,更屢次入選巴黎權威的「獨立沙龍」、「秋季沙龍」;1937年巴黎獨立沙龍評委盧斯(Luce)更在當時巴黎發行量最高的日報「葛來德報」(Cride Paris) 的專欄上,從六千位參展畫家中,挑出最優秀的20位褒獎之,而朱沅芷正是其一!而隔年他參加尼渥畫廊主辦的「當代傑出畫家」聯展,與莫迪里亞尼(Amedeo Modigliani),畢加索(Pablo Picasso)等人同台競技。在巴黎前後8年的歲月,他一步步打入了藝術圈的核心並備受肯定。而在美期間,紐約現代美術館、費城美術館均曾邀請他參加重要的聯展。

其一生先後旅居舊金山、巴黎、紐約,三地豐富的文化與美學養分均滋養了他不同時期的創作面貌,如同藝評家顧躍所指出 :「朱沅芷的創作從舊金山時期的共色主義,至1927年到巴黎受印象主義、表現主義影響而轉為帶有寓言與抒情的筆調,到1930年代返回紐約,以及二次赴法時展開悠遊於東西方美學的自由探索;而到了1940年,他超越了表現主義,最終結晶成其鑽石主義時期的巔峰,確立了他作為吟遊詩人、現代藝術家和鑽石主義者朱沅芷的個人藝術史。」朱氏畢生創作以肖像和風景畫為主,是次我們所呈現的,即為其首現拍場,完成於1940年鑽石主義巔峰時期別具意義的標誌性之作——《坐在椅子上的女人》。

詩意與生韻的結晶

「朱沅芷是一位難能可貴的畫家,也是一位詩人,他的作品裡最獨特的一點,就是一般西方藝術家所缺乏的詩意與生氣。這完全是從他深奧雄厚的文化背景中衍生出來的。從三十年前到現在,我始終認為畢加索是最偉大的創作者,如今看到沅芷的作品,其中作表達的技巧與生命力卻是獨樹一幟。」
——法國藝評家薩蒙(Andre Salmon),巴黎《美術公報》,1938年

在《坐在椅子上的女人》一作,朱沅芷罕見地以東方的絹本取代畫布,在直幅的畫面中,描繪了一個坐在扶手椅上的短髮女子。此絲絹為沅芷的母親由家鄉寄給他的面料,其對此珍視異常,而以絹本代替畫布的使用,在其畢生創作中微乎其微,僅見於1929年《貴妃出浴》、1930年《音樂的魅力》、1933年《最後的晚餐》三聯幅、1935-1936年的兩件《海倫畫像》,均為對藝術家具特殊意義並極其重視的作品。而創作此《坐在椅子上的女人》時,是朱沅芷甫因德法戰爭的爆發,離開巴黎回到紐約的隔年。起初回到美國時,他萬般無奈覺壯志未捷,但他很快地便找回創作的動力與激情,1940年先後在紐約節拍畫廊(Tempo Gallery),蒙卓斯畫廊(Montross Gallery)發表個展,迎來了創作新的高峰,表現在《坐在椅子上的女人》,雖使用絹布這一極為細膩,多用於古老東方工筆繪畫的質材,但他豪邁地以西式的油彩、西方現代主義的精神在背景處將之以青綠、棕褐大面積的磅礡用色果決下筆,拉出空間的維度,並利用色彩的明暗配置突出前景的主角。以灑脫中帶著細膩的筆調、揉合兒時接受傳統書法訓練跌宕有致的線條、溫暖的黃澄大地色系用彩,詮釋畫中人的身姿。女子的身體曦長,神情溫婉,臉龐上有著超越尋常寫實的、揉雜藝術家鑽石主義精髓以多邊形組構的塊體,牢牢地吸引了觀者的目光,那些天藍、玫瑰紅、嫩綠、橘橙的色塊如同躍動的音符,讓她臉上漾著灼灼的光彩,展露如薩蒙所言的「詩意與生氣」,亦令人想起法國詩人夏爾(René Char )的詩句:「你,已然懂我的人,綻開的石榴,鋪展典範般歡樂的晨光,你的臉龐——它現在怎樣,願它永遠這樣——它如此自由,以至天空無盡的黑眼圈與之接觸時亦曾收起,你的臉龐微微開啟與我的相遇,為我穿上你想像力的美好街區。我在那裡停留,在你的陽光磨坊裡,在一種純真中找到了庇護之所,在那裏,有夢的人不會老去。」動人地燃亮了觀者的心,引領我們走近畫中人,想像著她是什麼樣的一個人,與沅芷為何畫她?

永遠的波麗公主

畫中人輕放在膝上的書籍,透露她喜愛閱讀的習慣,穿著典雅大方,其洋裝V領的設計,與腰間飾有寬版的腰帶,指涉1930年代末期巴黎流行的服飾風格。而對照其短髮的造型與明眸皓齒的五官、神情,其身分昭然若揭,正是藝術家的第一任妻子——被封為公主的德裔法國貴族暨詩人波麗.羅絲(Paule de Reuss)。回顧兩人初識是在1927年的12月,當時朱沅芷甫於卡明畫廊舉辦在巴黎的首次個展,其作深獲詩人暨舞蹈家鄧肯(Raymond Duncan)的賞識,鄧肯甚至公開發表演講,以專題介紹沅芷之作,並在演講隔日組織一團觀眾參訪藝術家的工作室。而羅絲正在席間,在參訪完畢後,她在報紙上發表了她對沅芷作品的讚賞。羅絲心儀東方文化,與沅芷有談不完的話題,經常一起討論藝術與中國老莊哲學、詩經、論語,隨後兩人陷入熱戀並於1930年結為連理,雖然後來因現實與經濟壓力而分手,但終其一生,他們都是彼此最好的朋友。即便之後再娶,據藝術家第二任妻子朱海倫回憶所述,羅絲的照片一直被掛在沅芷的床頭邊。

朱沅芷一生曾四次以羅絲入畫,前三張《波麗.羅絲公主肖像》、《女詩人》、《羅絲肖像》均完成於1929至1930年代藝術家在法期間。唯創作《坐在椅子上的女人》時,兩人實已分隔兩地,並且此作為四者之中唯一展現藝術家鑽石主義精粹、畫中人唯一直視觀者之作。回顧1939年朱沅芷因戰爭由巴黎返美,臨別前,羅絲給了他一封信籤,上頭是這麼寫的: 「親愛的,請將你作品的照片寄給我,我要你繼續畫畫,以此證明藝術裡沒有戰爭。」隨後因時局動盪,兩人有長達七年的時間斷了音訊。可以想見在1940年朱沅芷創作此畫時的心情,此時雖然他身邊已有了另一個女子海倫陪伴,但懷抱著懷想與思念,以及羅絲臨別前對他的鼓勵,他若把青少年時期對佳人真切的情感與愛訴諸筆下,提煉出這最末件羅絲肖像畫,將她優雅的身姿、泛著智慧光彩的臉龐、蕙質蘭心、靜謐無憂的平和化為永恆中,畫中人的神情令人想起羅絲的詩句: 「圓融圍繞,我的心一片祥和。友誼的火焰在我的煙囪裡燃燒...願無數的明天鼓舞大地,讓太陽長眠後重返人間。」朱沅芷不僅展現了畫中人外在的形貌,更表達了她內在的生命,使此作別富深意,內蘊無限。

估價 :
HKD: 2,500,000 – 4,000,000
USD: 322,600 – 516,100

成交價:
HKD: 3,776,000

上一件 拍品 36 下一件

免責聲明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Wechat QR Code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