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 | 中國嘉德(香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2020 秋季拍賣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43
草間彌生 (b.1929)
大海的眼睛(約一九七〇年代作)

壓克力彩 畫布

45.5 x 38 cm. 17 7/8 x 14 1/2 in.

款識
大海の上で Yayoi Kusama(畫背)
來源
東京白石畫廊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附:草間彌生工作室開立之作品登錄卡

遠航的逆旅
草間彌生70年代關鍵之作——《大海的眼睛》

「在茫茫人海中
我努力熬過了這漫長的一生
有多少次,我想以刀抹頸、奔赴死亡?
但我整理思緒,重新站立
我希望生活有燦爛陽光
我想永遠畫下去」
——草間彌生,2019年

2019年,耗時17年的紀錄片《草間彌生——無限》(Kusama:Infinity)在全球上映,影片中,90歲的草間婆婆依舊特立獨行的頂著一頭紅髮,身穿自己設計的波點連衣裙,拿著畫筆,埋頭不急不徐地一筆筆畫出一個個被其賦予藝術生命的圖案,自從1977年搬入東京的精神病院,在過去逾40年間,草間每天創作10個小時,不知疲倦的畫著鮮豔的波點。在紀錄片的最後,她用澀啞、蒼老的聲音,瞪大的雙眼堅定望著鏡頭,緩慢卻傾盡全力的一字一句道出文首的那段「生命宣言」,她對藝術超乎常人的執著與熱愛,震撼著螢幕前每一位觀眾的心。

一路走來,草間彌生以心眼觀察世界、描繪生活;作為波普藝術的時代先鋒,她在國際藝壇每一次亮相,都能帶來一場心靈的洗禮,她說:「這是我的史詩,總括我的一切」,為此將精神的苦痛昇華為心靈的美學,在畫面中留下了燦若星辰的藝術思辨,給予觀者最純粹的悸動。

純真之眼,海洋之心

「你應該是一片安靜的大海,而我應該是一隻小舟... 我偷偷地,把大海的眼睛放進詩裡,讓每一個文字都含有大海的深情,那行墨裡的花鳥,是精靈的背影。」
——蘇城《大海的精靈》

草間彌生不足10歲時,就因患有神經性視聽障礙而經常出現幻視,令她眼中的世界蒙著一張巨大的網,而這終年之疾卻也同時為她打開了藝術的大門——她嘗試用重複的圓點和無線網把自己的幻覺紀錄下來,於是睜開眼睛的每一天,她都在紀錄她看到的世界。因此,「眼睛」在草間彌生的創作中佔據著獨特的位置,貫穿其一生創作脈絡,如早期的水彩《自畫像》(1952年),1965年的《眼睛》,直至今日她持續用均勻而密集的形式在不同媒材創作中展現眼睛的各種形態,使這一意象本身成為製造幻覺的圖形要素。是次拍賣呈現的《大海的眼睛》是草間彌生首次在畫布上,以油彩為媒介,將「眼睛」當做獨立的審美客體,不僅以超現實主義的視角對其進行解構,更將其置於具象的自然情境當中,從而以大膽而鮮明的色彩、飽滿而宏大的佈局、豐富而深刻的意涵,展現出一個波瀾壯闊的個人史詩,令此作成為她在70年代油畫創作中一次突破自我的全新嘗試,更為其70至80年代整個繪畫脈絡上建立了個人經典語彙及風格,對研究草間此後的藝術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線索,重要性不言而喻。

《大海的眼睛》以大膽的構圖重建了草間彌生腦中的奇妙幻境:波濤洶湧的大海上,兩只極具魔幻主義色彩的眼睛赫然出現在上空,巨大的體量與超現實主義畫家馬格里特 (René Magritte)的《虛假的鏡子》中的天空之眼十分相近,而眼睛與海洋元素的奇詭組合更呼應了馬格里特在《捨赫拉查達(天方夜譚)》中的表現,草間彌生彷彿將《天方夜譚》中波斯少女「捨赫拉查達」的雙眼進行了解構,使之成為極具個人特質的視覺符號。與此同時,她還藉助「瞳孔」的不同大小、位置將兩隻眼睛區分開來,一隻直視前方,另一隻則輕微上揚,從而在畫面中暗藏著一種潛在的目光互動,以一雙充滿好奇而無所畏懼的「純真之眼」,展現出一顆包容萬物的「海洋之心」。

1973年,已然躍居國際藝壇頂尖人物的草間彌生從紐約回到了日本,卻在保守的本土畫壇四處碰壁,她無畏外在的眼光,以自身的前衛理念展開更為廣闊的藝術探索,力圖在男性主導的當代藝術界發聲,她通過創作展現個人的精神思考,使此時期的創作成為畫家「自主力量覺醒」的轉折點,彰顯出自身一往無前的毅力與決心。在《大海的眼睛》的下半部分,正是草間對這一境遇的真實寫照:帶有波點紋理的海浪肆意翻滾,如同葛飾北齋的《富岳三十六景——神奈川衝浪裡》,象徵著個人或集體性的嚴峻處境與堅毅,排山倒海的氣勢幾欲吞沒位於中央的小船,而後者卻揚起風帆、踏浪前行,螢光粉色的船身與上方的眼睛形成呼應,彷彿是從上方「跌落」的一根睫毛,承載著畫家對於外界的所思所見、所感所想。她如詩人蘇城一樣,將「大海的眼睛」放在自身的創作之中,彷彿將自己化作一艘在汪洋上乘風破浪的航船,遠赴他鄉,以一己之力對抗生活及現實中的狂風巨浪,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精神家園。早在1963年,草間彌生便已舉辦「千船會」個展,她將帶有鮮明男性性徵的白色小船置於展覽空間的中央,以此彰顯對強權力量的思考與反叛。而在本件《大海的眼睛》中,她卻在船帆上打上了自己的「烙印」,以白帆上的螢光綠字母「K」進一步加深了這一意象的個人色彩,它不僅像一幅「個人肖像」一樣,成為草間彌生在畫面中彰顯其「在場」的一種方式,更暗示著即將登陸時代舞台的女性力量。

時間的觸角,未來的甬道

在《大海的眼睛》中,多樣的紋理和豐富的符號成為作品的突出特質,草間彌生將一藍一綠的眼睛設為畫面的目光焦點,並以代表性的波點營造出一種幻覺效果,如同無限增生的細胞一樣鋪展開來,同時顯示出海納百川的深邃性和令人愉悅的秩序感,正如藝術家所說:「波點擁有太陽的形狀,這是世界和生活力量的象徵;它也有著月亮的形狀,這意味著寧靜」,而在《大海的眼睛》中,這些波點都化作了這雙眼睛中的「日月星辰」,讓人忘卻空間的現實維度,進入一個無邊無垠的虛擬世界。

在波點狀的瞳孔上方,一藍一綠的上眼瞼與瞳孔的色彩形成呼應,觸角一般的睫毛朝向天空伸展,墨綠色和螢光粉的表面形成鮮明的補色關係,整體色彩豐富而和諧。藍和綠色均為草間慣常使用的「非常態」色彩,以此顛覆相關物件的傳統表象,使其煥發出新的生機。除色彩外,這種「觸角」狀的形態還與草間彌生70年代的系列軟雕塑有著緊密關聯,以柔軟的造型、帶有攻擊性的態勢,展現出顛覆傳統、對抗權威的性別視角。它們是一種「時間」的觸角、一種同時承載著過往記憶和未來憧憬的「甬道」,正是通過這一獨特的有機組織,畫面中的眼睛才與周遭環境產生了交集,它透露出一種女性力量的覺醒,又彷彿是某種糾結的情感紐帶,展現出個體與時代的異化關係。

空間的紋理,永生的力量

在眼睛後方的朱紅色背景上,交織著以黃色線條勾連的巨網,這種網狀結構最早出現在草間彌生十歲的畫作中,隨後則以「無限網」的意象成為她早期創作最具標誌性的圖像語彙,以自我消融的方式作為自身對抗恐懼的一種手段,在《大海的眼睛》中,它不僅建構出一個不斷擴散的迷幻空間,更象徵著富有生機的生命本質,正如草間曾說:「我的網不斷生長,走出我的身體,溢出我的畫布,蔓延至牆壁、天花板,最後覆蓋整個宇宙...我就是處於這種強迫性的增生和重複的中心」。藉助這種幻覺性的網狀結構,草間將平面的色彩紋理上升為一種「空間的紋理」,像是一股股在時空中逆行的暗流,不僅向畫作前的每一位觀者傳遞著神秘的力量,更使作品區別於同時代的抽象作品,帶給觀者多重層次的視覺衝擊。這種空間中的紋理一直延續至畫面下方,蔚藍的無垠之海與上方的「無限網」緊密相接,條狀的波紋、點狀的紋理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以鮮明的人工性顯示出「人」的力量對自然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力,同時影射著生存環境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種種扭曲與變異,它與海面上的航船一同,傳遞出藝術家想要融入全新環境的強烈願望,一種將個人「觸角」延伸至廣闊的自由之境的願望。

「我希望自己的藝術可以為世人帶來幸福」,草間彌生用創作讚頌著大自然、生命與愛,卻始終不忘現實的理想、自由與真,她將「自我」投射到畫面之內,又將作品置於普世性的語境之中,使《大海的眼睛》成為她展現自我的「心靈之窗」,它是萬千追夢者終要面對的時代境遇,更是草間彌生越洋遠航的「逆旅人生」。

估價 :
HKD: 3,000,000 – 4,000,000
USD: 387,100 – 516,100

成交價:
HKD: 6,475,000

上一件 拍品 43 下一件

免責聲明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Wechat QR Code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