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 | 中國嘉德(香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2020 秋季拍賣
觀古II — 玉器金石文房藝術

660
黃玉三首神像(文化期)

7 cm. (2 3/4 in.) high


亙古的神王
—紅山三首玉神像初探
「覽察草木其猶未得兮,豈珵美之能當」
—屈原《離騷》
中國的歷史,亙古而久遠,對於玉器的研究與認知,可以說是與中國的文明史和文化史一起起源與成長的。東漢史學家袁康就曾在他的《越絕書·寶劍篇》中提到:「黃帝之時,以玉為兵」,可見玉器在中國古代的神聖與重要性。在其他文明中,雖然如西伯利亞的玉器作坊的創製已經有超過一萬年的歷史[1],但其實在印歐語系中,找不到「玉」一詞,英語中「玉」念做jade,而jade是從西語「Piedra de ijeda」演變而來,意即「石之側面」,拉丁語為ilia其意亦為側,法語的「Jadeile」則指硬玉即翡翠,而古希臘文中,更是沒有「玉」這個字。[2] 在中國的古文獻中,關於玉的紀述,則屢見不鮮。如王逸曾提及之《相玉書》,或《抱樸子》引用之《玉經》(見仙藥篇),又如《藝文類聚》之《寶玉部》引之《珠玉圖》,及《太平御覽》所記之《古玉圖》等,可惜吉光片羽,多已散失。《禮記》,《楚語》,《詩經》等著作中則仍存有諸多關於玉的美篇,今人可窺其華章,如《玉藻》道:「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又如《小雅. 採芑》:「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瑲蔥珩。」「珩」便是指佩玉[3]可見如此系統、專業的研究與認知「玉」,是中華文明的特色,且擁有著久遠的歷史,而歷經千百年所遺留下來的玉器,更是人類文明難得的文化與藝術瑰寶。
在各個時期的古玉中,最神秘的莫過於新石器時期的古玉,因為在那個時期,王權尚在雛形,神權是至高無上的。玉器不僅僅象徵著神秘、未知、權力,更是與神溝通的媒介。本次香港嘉德秋拍所呈現的這件玉神像,便是紅山文化玉器中的曠世奇珍,世之孤例,圓雕立體,以三維的形式呈現出一個神異的神像,通體雞骨白,卻未損絲毫玉質,主尊之首似太陽神鳥,又似鴞,腹似蟬,兩手卻如螳螂,粗壯有力,頂部化為神鷹之首,曾存在的三首,交相呼應,有一首因年久已遺散,不能看見,臂下生雙翼,刻畫大巧若拙,古樸靈動且自然,充分的展現了古人的想象力,將我們帶回了那個神秘莫測,神權崇高的年代。
最先提出新石器時代一詞這個概念的是來自於英國考古學家John Lubbock,1865年,在他的Pre-Historic Times一書中最先的提到了此概念,而後英國學者M.C. Burkitt總結了新石器時期的四個特點:農業實踐,動物馴養,陶器製造及石材工具的研磨與拋光。[4]在中國,最早的新石器時期人類活動遺跡大約是在距今20000年左右的時間,如桂林岩廟遺址以及江西仙人洞遺址等,而距今11000多年前的東胡林人已經開始使用玉器,並作為裝飾使用。祭祀,在新石器時代是廣泛存在的,有學者簡要的總結了新石器時代不同時期分段史前宗教相關的遺址:認為早期宗教主要是以自然崇拜為主,而中期祖先崇拜與巫術活動逐漸開始興盛,大多數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到了晚期則出現了專門用於祭祀活動的大型建築與宗教遺存,末期原始宗教的意識則逐漸的演化成為上層階級服務的初期禮制與宗法制度。[5] 有學者提出了「食物」、「繁殖」、與「死亡」是原始宗教祭祀的三個基本點,認為「原始的致祭對象也不外是與其生活有密切相關的穀物神、地母神、山神、天神以及祖先神。」[6]此處,作者提出了「祖先神」的概念,而不是「祖先」,這種「神祖」的觀念是中華文明裡獨有的,也是中國古代宗教的一大特色所在。有學者指出,由於古人相信氏族始祖的生命,是源於自然神,即自然神祇的主宰——帝,曾借神靈動物如玄鳥等,引渡神靈的生命,創造了氏族的祖先。所以,在古人的心目中,神祇、祖先、神靈動物是三位一體,可以互相轉換的。她還指出,先祖故去後,會回到「帝」的周圍作為「賓」,生民必須經由賓於帝庭的祖先,向上帝祈求神諭與福庇。祖先的生命既是源於「帝」,又可與「帝」相互轉形。所以在宗教美術品上,所雕琢的神像,其真實含義多為「神祖」,或自然神,因為具有三位一體相互轉換的特徵,所以可能是現世生活的人,或神靈動物,再加上一些特定的神靈符號如獠牙、鳥羽等。[7]通過轉換特定符號的方式,使其更具備神性,而玉器作為通神的媒介,則更好的能夠完成神性轉換與達到祭祀祈福的目的。
對於紅山文化的研究最早開始於20世紀初期,1908年日本人鳥居龍藏在赤峰英金河畔展開過調查[8],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也曾發掘過紅山文化遺物[9],但當時對於紅山文化內涵與特徵的認知都不甚清楚,直到1930年梁思永先生調查發現了西遼河流域南北之間的史前文化差異,並應作專門研究課題,方才是中國學者首次到赤峰地區展開田野考古工作。[10]1938年日本考古學會濱田耕作、水野清一出版了《赤峰紅山後》一書,雖然只是單純的介紹文化居住遺址,但卻有不少報告的謬誤,50年代末才開始更系統的研究與發掘。[11]而直到70年代末,對紅山的的研究與認知一直停留在較為初步的階段,1971年,翁牛特旗賽沁塔拉發現了一件c形玉龍,1973年阜新胡頭溝發現了紅山文化石棺墓,其中發掘了18件玉器[12],至此,紅山文化玉器方才初露端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紅山文化考古發現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並第一次明確了紅山文化祭壇的形制,在多地發現的一批具有明確層位關係的玉器,紅山文化玉雕群得到確認,並同時發現了女神廟、祭壇、大型祭祀平台等相關祭祀遺跡。[13]1997年由遼寧省文物考古所編著,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與玉器精粹》一書,使紅山文化玉器成為了學術界研究的熱點話題。進入了21世紀,關於紅山文化的考古研究進程取得了一系列的新成果。2001-2003年,興隆溝遺址第二地點發現的紅山文化晚期整身陶人,是紅山文化時期對祖先崇拜的重要實證。[14] 牛河梁遺址在2002-2003年首次發現了玉人和玉鳳,代表了一種高規格的玉器組合關係。
目前已知的紅山玉器數量僅300余件,而對於龐大的玉器門類品種里,紅山玉器只佔了極小的一部分。玉器在紅山文化中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玉器在紅山禮制系統中具有唯一性,且擁有實用功能的多樣性,往往是舉行宗教祭祀禮儀活動的用具,作為重要禮器的使用,同時具有特殊性,往往擁有者都是少數高等級大墓的主人,應為掌管宗教祭祀權利和社會統治權力的核心人物。[15]香港嘉德秋拍的本件拍品,縱觀公私收藏,皆是前所未見,無可比較之例。其中三首相生的紅山玉器更是僅發現一件,根據前文論證,其三首或象徵三位一體,即帝(神祇)、神祖(歸於帝庭的祖先)、靈(神靈動物),並借以此,來完成祭祀以及從人到神(靈)格的轉換儀式。這件三首玉神像,期窮形而盡相,是古人想象力的結晶,更是歷經六千年遺存下來,記載了中華文明滄海桑田,從初生到鼎盛,難能可貴的文物與藝術珍奇。
三首神像在紅山文化此為孤例,而在其他時期的玉器中,也僅有寥寥幾例可堪參考與比較。如良渚文化瑤山發現的玉冠形器,其上便有中位為主神,兩側則刻有兩只神鳥的圖案。(圖2)另外瑤山發現的一件玉三叉器,表現了中位為一尊象形獸化的主神,兩側則是兩尊相對稱的神面圖案。(圖3)在凌家灘文化也曾出現過類似的例子,如一尊玉神鷹,主尊為頭朝一側的神鷹,身體上刻上了燎祭的圖案[16],兩翼則化為了兩只神靈動物。(圖4)從凌家灘發掘,在進行著某種祭祀活動的玉人與牛河梁發現的紅山文化玉人形制來比較,不難看出,這兩種文化或許存在著某種承繼關係。(圖5)這種三位一體的神像,還影響了後世的禮用玉器,雖然時過境遷,匠人對古代神靈的形象已經模糊,導致造型改變了許多,但卻依然可以清晰的觀察到其影響與作用,如哈佛大學博物館藏的一件商代玉神像,主位為祭司(或神靈)的樣子,身體幻化成了神靈動物的身軀,或許在進行著某種轉換儀式,兩臂則也同樣是鳥首,且帶有羽翼。(圖6)由此可見,上文提到的三位一體的神像,很有可能作為某種宗教信仰,與祭祀儀式,一直延續了下來,而本次嘉德秋拍的這件三首玉神像,或許是其中最早的例子。遠古的故事我們所能探尋的只是吉光片羽,而要解答這些歷史遺留下來的神秘,則需等待未來的藏家來一起揭秘。
參考文獻:
[1] Okladnikov, A.P. ‘Neolit I bronzovyy vek pribaikal’ya’(Part III)(M.L.: Izdatel’stvo AN SSSR, 1955)
[2] Carl Derling Buck: Dictionary of Selected synonyms in the Principal Indo-European Languages
[3]孫機:<周代的組玉佩>,《文物》1998年第4期
[4] P.Singh: ‘Neolithic Cultures of Western Asia’, 1974
[5]朱乃誠:《史前宗教與習俗研究》,嚴文明主編:《中國考古學研究的世紀回顧.新石器時代考古卷》,第138-152頁,科學出版社,2008年
[6]靳桂雲:《中國新石器時代祭祀遺跡》,《東南文化》,1993年第2期
[7]鄧淑蘋:《再論神祖面紋玉器》,《東亞玉器中》,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1998年
[8]鳥居龍藏:《蒙古旅行》,博文館,1911年
[9]安特生:《奉天錦西縣砂鍋屯洞穴層》,《古生物(丁種第1號第1冊)》,地質調查所,1933年
[10]梁思永:《熱河查不乾廟林西雙井赤峰等處所採集之新石器時代石器與陶片》,《梁思永考古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59年
[11]呂遵諤:《內蒙古赤峰紅山考古調查報告》,《考古學報》1958年第3期
[12]方殿春、劉葆華:《遼寧阜新縣胡頭溝紅山文化玉器墓的發現》,《文物》1984年第6期
[13]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掘報告(1983-2003年度)》,文物出版社,2012年
[14]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第一工作隊:《內蒙古赤峰市興隆溝聚落遺址2002-2003的發掘》,《考古》2004年第7期
[15]劉國祥:《牛河梁玉器初步研究》,《文物》2000年第6期
[16]李修松:《試論凌家灘玉龍、玉鷹、玉龜、玉板的文化內涵》,《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第六期
來源:張嘉琳舊藏,1995年1月10日購於Fung Shun Shing
Prestley Ferraro舊藏

估價 :
HKD: 3,000,000 - 4,000,000
USD: 387,100 - 516,100

成交價:
HKD: --

上一件 拍品 660 下一件

免責聲明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Wechat QR Code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