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墨 紙本
67.5 × 67 cm. 26 5/8 × 26 3/8 in.
款識
林風眠 藝術家鈐印(左下)
來源
台北敦煌藝術中心
現亞洲重要私人藏家直接購自上述來源
世外秋華,時代強音
林風眠的山水大境
席德進曾總結林風眠對中國畫的最大的變革在於「立足於自然」—— 「通過學習歐洲傳統繪畫獲取表現自然的方法,來改變中國畫的外貌,用筆和墨來傳達藝術家的人格與個性,以及對自然的感情」。在上海獨居三十年間,林風眠常回憶童年在故鄉山野的自由時光:「我想也許因為一種習慣,我對自然中最平淡的景色,如平原上的幾株樹,幾間小屋,一條河……我永遠不會感到厭倦」。他筆下的風景畫,繁茂中見鬆動、典雅中見天性——最直觀的體現他對傳統中國畫的顛覆性突破。《山景》即為林氏風景畫典範,描繪他心內掛懷的西湖秋景,墨色流利激宕,一展自信氣魄,色彩透亮如星,若松聲入耳般打動人心,頂禮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境。
歸宿自然,鼎新造型
1937年抗戰爆發,林風眠遷移杭州,開始由油畫轉向對水墨畫革新的探索,因物資缺乏,他改以墨及水彩在四川宣紙上作畫,首創更貼合時代審美的正方形構圖,其留名藝史的「方形布陣」便起源於此。同為杭州藝專的好友吳冠中曾說:「林風眠之採用方形,決非偶然興之所至,而是基於他的造型觀。方,意味著向四方等量擴展,以求最完整、最充實的內涵。」方形布陣不僅為畫面結構加入西方的現代感,也更貼合藝術家在30年代中後期對生活寧靜、平和的精神寄託。
在《山景》中,林風眠捨傳統山水畫的立軸形式,以經典方形畫幅橫向將畫面分割為遠山、樹林、溪岸三段構圖,將「之」字形的傳統山水構圖壓縮,山巒、樹林被疊縮至畫面中上方,加以其獨創的「正前縮距透視法」,將畫面主體集中在後,使傳統風景畫講求的「闊」轉至「深」,形成如歐洲傳統繪畫般的透視景深。中國山水畫自古偏愛藉留白處理背景,以暗示無止境的空間和意境,林風眠則反其道而行之——他繪滿全幅畫紙,刻意用重彩著色、疊以淡墨,通過橫向的筆墨氣勢,為畫面注入飽滿流利、厚薄相間的豐沛質感。黃、綠交疊的多重色塊,幻化成層次豐富的初秋樹叢。前景蜿蜒曲折的溪水,經由覆蓋在濃墨上的白色指引,沿「之」字形而上,經由遠山灰白的煙雲綿延至天空,整體空間佈局,可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點色風華,直擊人心
英國著名畫家荷加斯(William Hogarth)在《美的分析》中曾說:「最好的色彩美是有賴於多樣性的正確而巧妙的統一」。色彩正是林風眠用來抒情的美妙音符,他的構圖密不透風,但不覺局促,基於他善於運用響亮的色彩,令畫面充滿生命的張力,亦善用互補統一,在強烈中顯示出柔和,賦予從容開闊的視覺平衡。《山景》中不見一筆平塗的「固有色」,充斥著光色明暗的交錯組合,對比強烈,尤其湊近細看更見收放自如、豐富斑斕的色彩變化,令人目不暇接。
與晚年的德拉克羅瓦(Eugène Delacroix)善用紅與綠的強烈反差來刻畫生命力與歲月的抗衡,林風眠畫中的對比或補色調,並不以主旋律的基調出現,而是作為「和聲中的一組高音」——即畫面和諧統一色調中的一個局部統調出現,如在《山景》畫面的中央,楓樹在綠與黃的過渡中,從中心向兩端減弱,細膩勾勒出陽光傾灑的抒情意韻,或紮實的將楓樹包裹、或是從林葉間篩落下來,陽光靈動的穿梭遊走,為葉子染上各種透明的色彩——兼有油畫的深厚、堅實、強烈的力量,又具水墨的滲透、飄逸的神韻,並以逆光的手法,給樹葉鑲嵌上一道道耀眼的金邊,在下方一泓水波的折射下,為大地換上了黃綠交融、萬物萌動的春的新衣。據席德進回憶在香港藝廊看見恩師風景新作的那一瞬間,心潮澎湃,「那震撼人的水墨畫,那雄辯似的筆觸,那滋潤而豐盛的色彩,那躍動的生命活力,無不打動靠近他作品的人們,而產生永難忘懷的印象」,傳統的墨彩在林風眠的畫中,奪目綻放,猶如藝術碩果,又似理想不滅的靈光,更是那奏響時代新篇的強音!
估價 :
HKD: 800,000 – 1,200,000
USD: 103,200 – 154,700
成交價:
HKD: 944,000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