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彩 畫板
28 × 36 cm. 11 × 14 1/8 in.
款識
七三 荼(右下)吳冠中 一九七三(畫背)
出版
2010年,《風箏不斷線——緬懷吳冠中先生經典作品收藏大展》,保利藝術博物館,北京,第28頁
展覽
2010年8月30日至9月6日,「風箏不斷線——緬懷吳冠中先生經典作品收藏大展」,保利藝術博物館,北京
來源
藝術家孫女吳曲珍藏(藝術家生前饋贈)
2010年12月1日,北京保利秋季拍賣會,拍品編號1003
2013年4月7日,香港保利春季拍賣會,拍品編號105
現亞洲重要私人藏家直接購自上述來源
附:藝術家孫女吳曲親簽之作品保證書
風箏不斷線,中國現代美學的復興
而在這之中,吳冠中通過在1970年代對於「形式美」和「抽象美」的研究以及對這一理論的身體力行,強調繪畫的「形式需服從內心表達的自由,意在具象與抽象之間,趣在寫形與抒情之間,形態抽象化而格調東方化」,成為林風眠所開拓的中國畫革新之路上最優異、最具影響力及具體成就的接續者,先後執教於各大院校,包括清華大學及中央工藝美院,培育出王懷慶、黃冠餘等「同代人畫會」新秀,下開八五新潮的序幕。面對所處歷史與環境充滿著對「現代化進程」尖銳的衝突與險阻,他均不以為苦。對中國美術卓有研究的美國藝術史學家高居翰(James Cahill)即認為吳冠中的繪畫「充滿了最能集中反映本世紀中國藝術面貌的各種特點,即東西方藝術的匯合與雜交」,為中國美術的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吳冠中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經緯線上,以歷史悠久的風景題材為挖掘中國文化之魂的切入點,從1960年代伊始的五十年中,從寫生到寫意、直至大寫意,他前瞻性的總結出契合現代文化環境與當代審美的新藝術形式規律,實現「在反叛傳統中發揚傳統」,以藝術殉道者的熱情、推動中國現代繪畫的革新,成為中國現代性最重要的定義者。
形式美探索的重要開篇:《桂林春曉》
江南題材縱橫華夏古今畫家、文人的作品,如吳冠中即直言「最愛畫、而且年年想畫的還是江南」。香港嘉德本季榮幸呈現兩幅吳冠中江南風景傑作,分別來自「桂林(灕江)」與「故鄉(江蘇宜興)」,共建吳冠中「輝煌三十年」的藝術成就,為中國長達千年的山水傳統,注入煥然一新的勃勃生機。通過藝術家對江南主題的深入挖掘,用《桂林春曉》(拍品編號60)中的形式美征服了群眾的眼睛,至《池塘人家(故鄉)》(拍品編號59)中以抽象美返璞歸真,藉「風箏不斷線」將充滿東方意趣的飽滿情韻訴諸於簡約的畫面。
吳冠中對風景畫的創新和發展,一方面在於從風景提煉、強調形式元素,展示對線條、結構及色彩的純美感受。另一方面,他的突破在於把中國傳統藝術「意境」、「情調」的概念引入現代風景畫,超越單純的客觀再現,自然地把個人情感與客觀風景聯繫在一起,達到「形式之中蘊藏情意」的獨特審美境界。
作為吳冠中對桂林山水最初的描繪,創作於1973年的《桂林春曉》即展現他在上述兩方面的美學成就。在創作《桂林春曉》的前年,受文革影響有長達六年未能繪畫的吳冠中,終於被允許在周日作畫,1972年,他與妻子赴貴陽探望病中的岳母,在途經桂林時作了短暫停留。在桂林,吳冠中利用寶貴的遊歷時間創作了一批寫生作品,從而開啟了貫穿於其畢生藝術生涯的「桂林風景系列」。作為此系列的開篇之作,《桂林春曉》以極其罕見的宏大視角、豐富的畫面元素以及全景式的構圖囊括了桂林陽朔、灕江竹林兩大日後藝術家江南風景的核心地標,並在日後以此為藍本,成就了如《桂林景色》、《初春》等諸多代表作,可見其不同凡響的收藏價值。作品見證了吳冠中「形式美」時代的來臨,對瞭解、研究吳冠中藝術發展及其成就具非凡的史學價值。吳冠中生前對此作極為珍視,並將之贈予他唯一的孫女,直至2010年此作方首次釋出市場,來源清晰,難能可貴。
見微知著,水綠山青春日長
畫面以略帶俯視的廣博視角,於方寸之中,一展陽朔山水之靈秀,豐富又層次分明。吳冠中用排筆在畫面拉擦出一道道工整色塊,在組構空間的同時,更給予畫面一種跌宕起伏的節奏和韻律,帶動觀賞的視線,恰恰呼應了吳冠中所追尋「美就美在鱗次櫛比和參差錯落」的色面結構美感。通過筆觸的平塗、薄質的油彩紋理,使油彩展現清新靈活的形態,並傳神地呈現江水緩緩流淌於江南春日的明媚風光。畫面中,平塗的色面通過灰、褐與綠不同程度的調和,用整體灰綠的色調,展現出大地尚未完全「換上春之綠衣」的春曉時節。畫面中區,左右兩座青山巍然而立,因所處位置而導致光線明暗的不同,繼而各自在山腳的河面上留下由淺至濃再至淺的明暗變化,猶如水彩暈染過程中帶有的自然變化,跟隨排筆大筆觸的豐富肌理,折射出河水流轉的隱隱生機。畫面左半以青綠為主調,並由左至右的逐層融入紅褐的對比色調,前景中排比的綠牆瓦頂村屋與相臨的河水、山嶽形成色彩呼應,在盈盈尺幅中,色彩與造型通過巧妙的位置經營,以面構線成動勢,又以色彩彼此制衡,相輔相成,若似江南女子細聲軟語自耳邊娓娓道來,前方江水在堤岸與山嶽間來回交迭出陣陣水花,映襯沿岸初冒新芽的柳稍,若都在「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的詩韻中搖曳蕩漾,綠野春曉,妙筆生花。
吳冠中偏愛江南山水,眷戀南方水色淋漓、氣象氤氳的天候,尤其在曉春之時,他曾在《大江南北》一文中提及:「柳稍初冒新芽,尚未吐葉,疏疏的枝條隨風飄搖,遠遠看去,通體呈現著朦朧的、半透明的灰冷色調。這時候,春水微綠,遠山偏青,濕潤的堤岸帶生褐色,彼此間的色彩融洽和諧,都很謙虛,誰也不欺壓誰……我要趕在春風之前,仔細觀察她是如何染綠了江南岸。」《桂林春曉》中亦流露出中國傳統墨法的枯、濕、濃、淡,特別是以濕筆體現桂林的潮濕,不禁讓人想起北宋的米氏雲山。吳冠中以油彩表現濕度,除了是對中國傳統美學的承傳,更是對西方印象派的一種挑戰。印象派將光之科學引入畫中,以瞬間捕捉光線在物體上的微妙變化;吳冠中則綜合利用視覺以外的感官,如皮膚的觸覺,並經由內化和沉澱,成就平衡現象與心象的一番風景。藝術家充份利用油畫的豐富色感,捕捉「大自然那種千變萬化瞬間即逝的新鮮色彩感」,傳達春意生機盎然的氣氛、美好的生命感受、對自然靜觀的企盼、此承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融情入景、寫景言情,在風景寫實中同時創造意境,「包含生命情境和人生感悟的風景作品」,也是他「油畫民族化」的至高成就展現。
「天地彩色筆底濃,身家性命畫圖中。」 如果說從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吳冠中「風箏不斷線」的主旨,那麼他筆下的江南風景便是「風箏不斷線」之里程碑。從《桂林春曉》到《池塘人家(故鄉)》,在這條跨越30年的「東尋西找」中,他「求索的只是生活中的美感」:他以如魯迅筆下人物般「鐵的意志」,尊重歷史而不陶醉泥古,汲取西方藝術理論中的真知灼見,並保留民族文化抒情寫意、方剛正氣;將畢生所感、所思、所悟、都聚集在自己的畫作中,煥發人性與智慧的光輝。他用自己的一生為中國的現代性尋找最契合的註腳與前行發展的甬道,使後世在其作中受到美的洗禮,享受生命給予的美好,「眾裡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估價 :
HKD: 5,500,000 – 10,000,000
USD: 709,200 – 1,289,500
成交價:
HKD: 7,050,000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