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 | 中國嘉德(香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2024 春季拍賣 >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61
唐蘊玉 (1906 – 1992)
學習小組

油彩 畫布

80.5 × 100 cm. 31 3/4 × 39 3/8 in.


來源
原亞洲私人藏家直接得自藝術家家屬
2006年12月3日,上海嘉泰秋季拍賣會,拍品編號1092
現亞洲私人藏家直接購自上述來源

為新中國造像
唐蘊玉臻絕大尺幅油畫精品現身

「畫的成功,當然以取材、色調、結構為根本,我尤感覺到繪畫的色調,可以表示各人的個性……我不敢說用了夏凡納(Pierre Puvis de Chavannes)的色調,就可以說好,這也是我個性的趨向罷了。至於其他畫家,都有個人的生命存在裡面。」
——唐蘊玉

回顧1920年代的民國時期,有一批女性藝術家,她們身著旗袍、留學海外,帶著東方女性的溫婉和超前的獨立思想,站在時代的浪尖,以獨我的胸襟擁抱最前衛、最熱烈的藝術革新。在其中,與名門閨秀關紫蘭、中國傳奇女大師潘玉良、蔡元培之女蔡威廉齊名為上海「油畫四女傑」的唐蘊玉,便是一位如珍珠般閃耀畫壇、被譽為「寫盡胸中靈氣來,無雙立壑幾青天」的一代江南才女和現代藝術先鋒。

縴手推君第一人!

1906年唐蘊玉出生於江蘇吳江,在上海神州女子學校美術科西畫系求學期間曾師從陳抱一、王濟遠、關良、李超士等名家,1920年畢業後長居上海,任教啟秀女學。彼時的她年方二十,如新星般冉冉上升於藝壇:22歲便舉辦個人畫展,其油畫作品《蘇州之街》、《虎丘》、《靜物》獲選「第一屆全國美展」,彼時《婦女》雜誌特闢專欄報道,稱讚她為「與潘玉良女士相伯仲」。此外,她並積極投身上海西畫團體「藝苑繪畫研究所」,與張大千、潘天壽、王濟遠、汪亞塵,共同舉辦參加「藝苑」美展,更撰寫刊登《寸感》一文,闡述自我對西方藝術的思考。除卻在國內的亮眼成就,唐蘊玉亦在海外大放異彩:1926年,她作為江蘇省特派赴日考察藝術教育委員東渡日本,接觸到印象派畫風的薰陶,作品入選東京展覽會;1930年又赴法國國立巴黎美術學院學習,留法期間,其作入選巴黎重要的藝文大展:春季沙龍、秋季沙龍和杜樂麗沙龍,足見其優異程度。而事實上,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中,具日本和歐洲雙重留學背景的藝術家並不多見,唐蘊玉即是當中的佼佼者,這一特出的經歷亦促成了她淡泊清新、以印象派基調融入表現主義抒情語彙的獨特個人畫風。而自1936年,她展開在歐洲遊歷諸國的旅程,積累了大量西方藝術史的學識,後於1941年返回上海,在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任教。而在1947年,其於上海商界四大公司之一的大新公司舉辦個展,該年關良、李鐵夫、趙無極先後在該地舉辦個展,而在5月的盛事便是「唐蘊玉油畫展」,共亮相百餘幅作品,參展人士絡繹不絕,成為當時的盛事佳話,足以想見唐蘊玉在彼時藝壇的攝人影響力。

以藝言志,一展對社會主義的歌頌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唐蘊玉先後在上海向明中學、建春女子中學、長樂中學任教。隨著50年代國家建設的快速興起,積極響應號召的上海畫家們,亦深入工廠、農村、礦山去體驗生活,將目光投向社會。此般「服務人民,歌頌勞動」的現實主義主旋律,亦深深影響了唐蘊玉的創作,一系列表現勞動人民生活之作就此誕生。是次春拍所呈現的《學習小組》(拍品編號61)、《搬運石頭》(拍品編號62),便為該時期極其珍貴之重要代表作。

唐蘊玉一生多以風景、花卉主題作為主要表現對象,人物主題之作亦側重「肖像」,故而其表現「群像」、具敘事色彩的畫作,僅有50年代針對解放後新中國的社會面貌而作的極少量油畫,據考據僅只4件,分別為《課堂》、《農閒》,與是次上拍的《學習小組》和《搬運石頭》,兩件作品均出自藝術家家屬珍藏,來源有序,珍罕難尋。《學習小組》更為目前已知唐蘊玉畢生最大尺幅的油畫作品,在彼時側重純寫實風格的藝術氣氛中,此作難得地在寫實的基礎上,結合印象派和浪漫主義的表現,與唐氏一貫的雅麗風格一脈相承,可謂其「以藝言志」的重要時代創作。而另一件完成於1951年的《搬運石頭》以農作的現實主義承接中西形式融合的藝術理念,右下並有落款「蘊」字與年代,足見藝術家的重視。值得一提的是,畫背並貼有「全國美術展覽會華東作品觀摩會」之展覽標籤,這不僅代表作品獲入選「全國美展」的殊榮,亦反應唐蘊玉彼時備受認可的藝術地位。

「學而時習之」的時代青年面貌
畢生最大尺幅油畫《學習小組》

唐蘊玉受西畫影響強烈,其表現形式帶有印象派的寫生基調、浪漫主義的抒情,同時亦不忘注重西畫的中國化,其筆觸酣暢,設色清新淡雅,充滿生活情韻,而無嬌柔之感。大尺幅的群像油畫《學習小組》即為精彩一例。作品以一批有志青年為主角,表現他們求知若渴、互助學習的上進精神。畫面構圖大膽創新,既有左側半戶外與室內的結合,又有右側罕見的「畫中畫」形式,足見唐蘊玉極為突出的造景思考和表現功力。畫中八人,四男四女,分佈在前中後三景,正中以鋼筆奮筆疾書的女孩為核心,其餘人物環繞而立,左方著紅領巾的男孩手持小開本,身側粉衣女孩專注凝視,而背向的兩者正熱烈討論,展現出團隊學習的熱情。畫中的女孩皆留有當時代表進步思想的齊耳短髮,身著和男子一樣的長衫長褲,顯示出藝術家對「時代人物塑造」的關注。而在此基礎上,作品巧妙結合了室內外的風景,透過欄杆的描繪,令畫中青年皆沐浴在戶外光下,加強了對他們具有好學品質的「光輝性」暗示。而背景的男子正向外遙望,進一步加強內外空間的穿透與連結,並巧妙地引導觀眾的視線移向戶外天際飄揚的紅旗,指涉著「學習」與「愛國」之間的連接點。此外,畫作右側可見另兩位青年,正專心致志地觀賞牆上的畫作,形成「畫中畫」的巧思。畫作風格具塞尚後印象派的風采,表現著農務勞作的生活場景,帶有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播種者》的強烈現實主義情懷。作品不僅將印象派的外光表現融入畫作,同時也以趨於立體幾何的表現手法呈現「畫中之畫」,加上「學而時習之」的寫實基調、現代思想覺醒的精神,極為綜合地呈現了唐蘊玉對中西現代藝術融匯貫通的高度,一展時代青年的真摯性格,不啻為一獨具時代意義的重要代表作。

「恪勤在朝夕」的勞作精神
致敬現實主義經典之作《搬運石頭》

「在20世紀第一代油畫名家筆下,多有反映新中國社會變遷的主題性創作。在他們經歷時代變化的過程中,其作品中的時代氣息和人民形象,也發生著相應的體現。其中江南水鄉、建設工地、工廠場景、城市景象、居家一隅、花草瓜果等形象造化,構成了『為新中國造像』的生動圖像,寄託了歌頌祖國、服務人民的藝術理想,呈現了獨特的新時代烙印。」
——上海大學藝術研究教授李超

另一件完成於1951年的《搬運石頭》,同樣以建設工程的社會語境為主題,著眼於「搬石頭」看似再平凡不過的勞動內容,實則別具意義:一方面,作品遙遙致敬西方藝術史上現實主義的開篇名作——庫爾貝(Gustave Courbet)的《採石工人》,另一方面,也以全新視角去詮釋「為新中國造像」的現實主義命題。有別於庫爾貝對階級關係的批判,此作採用豎式構圖,去呈現畫中搬石人頂天立地、吃苦耐勞的漢子形象。從其穿著、面容推測,畫中主角應非農民,而是到工廠去實踐、勞作的社會青年。畫作將休息中的採石工人置於中景一側,暗指其並未如過去般受地主階級壓榨,而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獲得勞逸結合的喜樂。頭披布巾的農婦回頭看向青年,形成三人間視線的閉環。主角青年神色專注,挽起袖子,正一絲不苟地手捧滿載碎石塊的竹籃,穩重地向前邁步。而青年的身體與竹籃恰形成一個穩定的三角形,唐蘊玉在此特以較為粗實、帶有幾何感的線條去打造畫中人的輪廓,加深他勤勤懇懇的形象,並強化石塊和竹簍一方一圓的造型,凸顯其沉重,和青年對此事的鄭重。而背景中天空中的一絲藍彩,反襯出礦區灰塵撲撲的環境,並加添了寫實的情味。刻意鋪展的灰調色彩展現唐氏含蓄內斂的獨特氣質,作品亦以外光烘托出對自由的憧憬,展現新時代建設的發展和對工農勞作「恪勤在朝夕」的矜矜業業,充滿對未來願景的期盼。

在主體化寫實的基礎結構上,唐蘊玉以飽含寫意的筆調,令藝術史中的西方寫實主義和東方現實主義產生碰撞,溫婉含蓄的色調與具強勁表現力的筆觸在此交織,讓平凡的生活場面得以在東方的韻味、西方的形式中,開拓出明朗恬和的畫境,返還出濃厚的時代氣息,而她,則以自身的「淡泊之蘊」,在歷史中緩緩寫下那餘韻悠長的女性風華!

估價 :
HKD: 300,000 – 400,000
USD: 38,300 - 51,100

成交價:
HKD: 360,000

上一件 拍品 61 下一件

免責聲明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Wechat QR Code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