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 | 中國嘉德(香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2024 秋季拍賣 > 觀華-古典家具及工藝品
觀華——古典家具及工藝品

1679
陰刻菊花石(清)

19.5×8×24.5 cm. (7 5/8×3 1/8×9 5/8 in.)

菊花石雕刻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透雕,例如《中國古代賞石》中的“楠木座透雕菊花石”和《泥留齋藏石錄》(第二輯)中的“清代透雕菊花石”。另一種是陰刻,即此菊花石。該石巧妙地在“菊花”結晶下陰刻枝葉,並巧妙地利用底部一塊黃色附著晶體作為太湖石,構成了一幅生動的“菊石圖”。

《賞石的藝術性》節選
文/丁文父
賞石的藝術性何在?或問,賞石到底是不是藝術?對於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先明確什麼是藝術。如何定義藝術,這個問題被認為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困難的問題之一。我打算從藝術演進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解釋這兩方面,而不是從藝術概念本身來回答什麼是藝術的問題。當然,我也不想從美學的角度回答。錢鐘書曾引用伏爾泰何謂美之問:「詢之雄蛤蟆,必答曰‘雌蛤蟆是也’」。毛嬙麗姬之美,或為沈魚落雁之醜,孰知?!
從洪荒遠古直到十七世紀,藝術所表現的主要是藝術家的技藝,因此「藝術」在很大程度上是「技藝」的同義詞,就像藝術這個詞的本義一樣(中文、法文、英文均如是)。在西歐文藝復興時期,寫實主義的出現使得技藝變得更為重要,因為拉斐爾的壁畫正是通過透視法將宗教的神聖和世俗的虔誠極為和諧地表現出來,而米開朗基羅的雕像也正是通過解剖學才表現出人類的健美或力量。對於達芬奇來說,藝術不過是技藝的展現。然而,十七世紀以後,「美感」開始成為藝術作品的欣賞對象和藝術活動至高無上的追求,而藝術也就更多地與藝術家對美的表現能力相聯繫。藝術從此分化為較高尚的「美術」和較實用的「工藝」,而藝術在很大程度上成為美術的代名詞。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推動了個性解放與自由,最終在十九世紀晚期導致了一系列現代藝術運動的出現。到二十世紀,藝術越來越被認為是激發、表現、表達、傳遞個體或群體「觀念」(精神、哲學、政治、社會等方面)的創造性手段。雖然對於到底哪些可以被包括在現代藝術範圍內是有爭議的,但人們大體上公認,創造力和技巧性是藝術家所必需的。
從藝術演進的這個非常簡要的過程來看,中國的賞石顯然具備了其中任何一個基本要素:技藝、美感、觀念和創造力。因此,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賞石是藝術。具體論證如下。
首先,中國古代賞石從揀選、鑿取、修治、擺置到配座等都需要一定的技藝,古代文獻謂之「巧」:「採集者需擇其巧處斷取」,「度奇巧取鑿」,「相度取材」,「稍有巉岩特勢則就加鐫礱取巧」,只有巧取,方能「借斧鑿修治磨礱以全其美」。賞石的雕作者不僅需要培養和訓練技藝,歐陽修所謂「不經老匠先指決,有手誰敢施鐫鑱」,這種技藝不僅需要達到較高的水準,而且需要相當程度的創造力,才能「雕鑱刻畫出智力,欲與造化追相傾」。即使像擺置這樣貌似簡單的問題,同樣需要豐厚的經驗、熟練的技巧以及創造力,宋徽宗《祥龍石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祥龍石圖》為宋徽宗「憑彩筆親模寫」,因此應該真實記錄了艮岳祥龍石的形象。從彈窩、孔洞、峰巒的方向看,祥龍石應該是平臥橫峰,但通過以底為背的竪立方式,祥龍石便呈現為「立龍」的形象。這顯然為祥龍石開闢了不同尋常的欣賞角度,是一次絕妙的藝術創作。
其次,中國賞石不僅具有獨特的美感,而且到宋代已經發展出一套美學理論,這也是中國古代文人的一個創造。宋代的賞石美學建立在賞石本體上,注重賞石本身所具有的形式美:形狀的嵌空多姿、表面的紋理縱橫、質地的堅潤細膩、顏色的豐富多彩。作為宋代著名的賞石家,米芾基於賞石的形表特徵提出了「相石四法」作為賞石審美標準:「瘦、皺、漏、透」(研究者對此頗多爭議)。後人李漁解釋稱,「言山石之美者,具在透、漏、瘦三字。此通於彼,彼通於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謂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瓏,所謂漏也;壁立當空,孤峙無倚,所謂瘦也」。現存江南三大名峰中,蘇州的「瑞雲峰」為「透」的典型,上海的「玉玲瓏」為「漏」的典型,杭州的「縐雲峰」為「瘦」和「皺」的典型,它們就是這種賞石美學理論的體現。
最後,中國賞石在不同時代凝聚了不同的觀念。唐宋時代,受老莊哲學和道禪思想的影響,文人雅士如梁漱溟所說,「愛好自然而親近自然」,「善於融合於自然之中」,追求清淨恬淡、高雅閒逸、自然澹泊、超塵脫俗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而賞石體現的「山嶽情結」就是這種情趣的凝結,所謂「高人好自然,移得它山碧」。在唐宋文人的賞石活動中,欣賞者懷有山嶽情結,賞石遂採取山的形態,以此隱喻、暗示、象徵高山大嶽,所謂「本向他山求得石,卻於石上看他山」。賞石凝重的山嶽氣勢和深邃的天然野趣,激發了賞石者不盡的想像,所謂「名山何必去,此地有群峰」,「從此頻吟繞,歸山意亦休」。在這樣一種「賞石—賞山—遊山」的情結傳遞過程中將賞石者帶入一個全新的意境,彷彿置身其中;而賞石者便陶醉於這意境中「意味」的領悟、感受和欣賞。這何嘗不是一種高尚的審美快愉呢!唐代白居易《太湖石記》故雲:「三山五嶽,百洞千壑,羅縷蔟縮,盡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此所以為公適意之用也」。

Lot 1679-1697為丁文父泥留齋藏石
來源:丁文父泥留齋藏石。

估價 :
HKD: 10,000-20,000
USD: 1,300-2,600

成交價:
HKD: -

上一件 拍品 1679 下一件

免責聲明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Wechat QR Code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