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3×30 cm. (9 7/8×5 1/8×11 3/4 in.)
此石造形與本場另一件“元代靈璧石”堪稱一脈相承,同樣具有極為熟稔、豐厚、濃郁的包漿,但此石略呈卷雲的樣式,而白色石英岩晶和岩脈更大,因此包漿浸入後蔓延為大片的黃褐色結殼。白色岩脈或稱“石筋”是早期靈璧石的重要欣賞要素,《洞天清祿集》記靈璧石表面“間有細白紋如玉”,曾幾《吳甥遺靈璧石以詩還之》亦雲“諸峰掃空翠,一水界山白”。此石著錄於《重新發現的中國雕塑史》。
據文物保護學者李宏松的研究,結殼(crust,結殼薄於一毫米者可稱為結膜film)是無滲水條件下外界物質在岩石表面長期穩定積累而形成殼層的現象。結殼多發生在碳酸鹽類岩石表面,例如石灰岩和大理岩——這正是賞石的主要岩類。偏酸性的汗水或雨水中的硫酸根離子與碳酸鹽類岩石的主要礦物成分方解石和白雲石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硫酸鈣即石膏附著於岩石表面。隨著結殼期的延長,結殼中易風化礦物如白雲石和方解石逐漸減少直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石膏含量的急劇增高。結殼最易發生的位置是易於形成凝結水的陰冷潮濕的部位,這些位置會不斷產生新的硫酸和石膏。結殼會不斷向其下多孔岩石提供更多的石膏從而向岩石深部侵入(李宏松,2014,頁73)。石膏可呈為白色或灰、紅、褐色,在岩石表面多呈為黑色。石膏具有玻璃或絲絹光澤,摩氏硬度為二。石膏很符合包漿的特徵,包漿實際上就是石表的石膏化現象。這就是為什麼老石頭的表面黝黑,撫摩起來非常光滑且往往有絲絹般的光澤。上述兩件靈璧石其包漿均滿足這些特點。
來源:丁文父泥留齋藏石。
出版:丁文父著,《重新發現的中國雕塑史:從石器、陶器、陶像、銅器、俗像、佛像到賞石的完整敘述》,圖7-15,文物出版社,2024年,第449頁。
估價 :
HKD: 100,000-200,000
USD: 12,800-25,600
成交價:
HKD: -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