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彩 畫布
187×147.5 cm. 73 5/8×58 1/8 in.
款識
BLACK & BLACK YAYOI-KUSAMA 1961(畫背)
出版
2011年,《草間彌生》,蓬皮杜藝術中心,巴黎,第46頁
2012年6月,《她即名望》,W雜誌,紐約,第100頁
2022年,《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 Thames & Hudson出版社及M+博物館,倫敦及香港,第51頁
展覽
2011年10月10日至2012年1月9日,「草間彌生」,蓬皮杜藝術中心,巴黎
2022年11月12日至2023年5月14日,「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M+博物館,香港
來源
紐約高古軒畫廊
現亞洲重要私人藏家直接購自上述來源
附:草間彌生工作室開立之作品登錄卡
黑夜無垠,錘鍊的幻像
草間1960年代美術館級至尊黑網鉅獻
「文化是時代的新產物,創造出可以呼吸世界空氣的時代,是畫家的重要使命。要如何從現代建構未來?表現肉眼可見的自然形體是十九世紀現實主義的遺物。活在二十世紀的藝術家還堅守此一追求的話,可說是非常不合時宜。我們不應只是如實地繪畫物件,而是必須藉自身與繪畫對象的關係,探求現代歷史中的現實…在歷史的必然性中不斷開拓前路!」
——草間彌生《打開藝術之眼》,1952年
2015年被權威的《藝術報》(The Art Newspaper)總結為「全世界最受歡迎的藝術家」、自稱「前衛女王」,現年95歲的草間彌生,自少女時期開始投入繪畫迄今,始終以其攝人的魄力、心智、創造力一往無前地開拓己身的藝術之路。1957年彼時已由日本京都工藝美術學校畢業的她,毅然決然地離開保守的日本,獨自至紐約奮鬥,在1960年代透過繪畫、裝置、行為藝術宣揚精神與身體的解放、提出自我消融,在越戰與二戰期間在歐美以乍現(Happening)的演出呼告以「藝術和愛取代戰爭」,她不斷挑戰傳統、挑戰自我極限,在東西方的藝術世界奠定了自己無可取代的地位,並引領世界藝術的潮流,許多藝評家認為草間的藝術表現啟發了歐洲的「零群」(Zero Group)美術運動,及成為強調「重複性」與「日常性」的普普藝術(Pop Art)、軟雕塑之先導,並以其自我推廣的「企業精神」征服藝術與商業世界,建立了至高成就。
在草間的藝術生涯中,她曾寫下無數個第一,作為時代先鋒的她,於1966年在未受邀的狀態下自主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呈現《自戀花園》,展出一千多顆反射鏡球,並以一顆2塊美元販售,不僅挑戰藝術圈篩選制度的威權,也挑戰著藝術的價值。而在1993年,她已然獲官方的認可,成為首位代表日本國家館以個展形式發表於威尼斯雙年展的藝術家;而至2012年,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館長莫里斯(Frances Morris)主張揚棄博物館以西方為中心的現代主義敘事,開始積極探討「跨國籍」、「跨越歷史」的藝術家的表現性,彼時首個大型項目,便是邀請草間至該館舉辦大展;同年,知名奢侈品牌路易威登(LV)邀請她進行首次商業設計的跨界合作,彼時的草間彌生,儼然成為全球「文化偶像」的代表、藝術界的「超級巨星」。時至今日,其作品為世界逾五十間美術館收藏,包括紐約現代美術館、惠特尼美術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莫斯科車庫當代藝術博物館、阿布達比古根漢美術館、上海當代藝術館等,譽滿全球。而其傳奇藝術的故事開端,生發自 1950年代末的世界舞台——紐約。
一鳴驚人,時代的藝術
1959年草間在紐約布拉塔畫廊(Brata Gallery)舉辦首場個展「純色執念」(Obsessional Monochrome),展出五件巨型作品,「無限網」第一次亮相世人眼前,所有作品在黑色底的畫布之上,反複塗以連綿不絕的白色的弧形,進而連結成錯縱複雜的網,予人一種由視覺到心理上的奇境。它幽微恍惚,它蕩氣迴腸,它攝人心目、若將人化成宇宙的粒子,拉進一個浩渺無垠的空間之中。展覽大獲好評並吸引大規模的人潮觀展,彼時美國知名藝評家阿修頓(Dore Ashton)在《紐約時報》上評論:「草間的作品完全排除個人情緒,以一種偏執的重複令人感到迷惑。畫面出現一種無限延伸的構圖,在色調微妙的變化上,引發觀者強烈的好奇心,作品展現了一種驚人的力量。」 草間在構圖上的去中心、去焦點化,及展現的縝密控制力,一反當時紐約藝術主流如德庫寧(William de Kooning)、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大筆刷激情四射的表現,藉由無限網的亮相,大聲地向世界宣告「草間時代」的來臨!
鶴立雞群,六十年代珍稀油畫黑網
據考據,早期的無限網以低限的白、黑、紅三色為主,並且使用的媒材為油彩與畫布。而在1968年之後,草間便改用易乾的壓克力彩為主要繪畫顔料。油彩畫布的無限網之作集中在1958至1967年間,畢生僅不足100件,當中有12件已被納入公立美術館及知名私人收藏,如紐約現代美術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京現代藝術博物館、西班牙富商阿爾柯塞爾(Alberto Alcocer)、藝術家賈德(Donald Jadd)等。而迄今藝術家世界拍賣紀錄中,該時期的無限網作品更佔據前五大高價中之兩席,學術地位的重要性與市場追捧度不喻自言。而在早期的無限網中,「黑網」的數量最為稀少,僅不逾10件。而是次上拍,創作於1961年的《黑與黑》,即為其中尺寸最大者,且為可考作品中唯一一件大膽地以黑為主色調而非撞色(如常見的黑黃、黑白)的無限網作品。作品尺寸達187x147.5cm,偉岸攝人。此作最早可見於草間紐約工作室,在一眾無限網中鶴立雞群,其後在2012年與2022年曾先後展出於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藝術家重量級個展、香港M+美術館的草間回顧展中,不啻為美術館級的藝術家60年代重要代表作。作品由現亞洲重要私人藏家收藏逾13年,現今釋出,難能可貴!
黑色的神聖魔力:空無、全能、隱匿與超越
「在黑暗中,閃閃爍爍忽明忽暗
忙著重憶過往...我把好幾百張畫疊高
筆觸的顏色與組合樣樣分明
看啊黑暗,一五一十地被臨摹了...
我爬行著打開靈魂的門窗
踏上土地,昨夜的幻暈,滿天都是。」
——草間彌生《懸空擺盪》,1978
在西方藝術世界,義大利文藝復興畫家丁多列托(Tintoretto)所言:「所有顏色中最美的就是黑色」,野獸派名家馬諦斯(Henri Matisse)曾說:「黑是一種力量」,而卡拉瓦喬(Caravaggio)與林布蘭(Rembrandt)更以其獨創的「明暗法」(Chiaroscuro)著稱,在畫面上使用大量的黑來營造強烈的光暗戲劇效果。而在埃及,冥界之神阿努比斯被繪以全身通黑,他具賦予萬物「重生」的力量,不僅能帶領人們從死亡的甬道甦醒,並引領萬物自然於春天從尼羅河的黑泥中再生。
而在東方,中國水墨中言「墨分五色」,即僅用單一的墨色,也可使畫面產生豐富的色彩變化。在古代,黑色為尊貴的「五色」(青黃赤白黑)之一,在重要的場所如紫禁城、天壇、太廟均可見正五色的運用。而在日本,大量的宗教建築更以黑色與紅色為基礎色。認為黑為「玄」,即「天空,天之色」,對應至道家思想,黑更是「無形、無聲、無始無終,超越空間的存在,為天地萬象的根源。」因而在東方,黑色是空,是無,更是「超越」及「隱匿」的力量。表現在宗教上無論藏傳、漢傳或日本佛教均有神祉「大黑天」(Mahakala),認為任何色彩都可被黑色吸收,因而大黑天代表「全能」,他是智慧的護法也是財富之神。而來自日本的草間,無疑深諳黑色彩在東方獨特的文化與美學意義,進而在1961年創作了《黑與黑》。
草間彌生曾言:「我想把色彩凝縮到最簡約的黑白,藉此創造萬象,並尋找一種新的表達形式」。早年的無限網多見以黑底白網的對比色調呈現,然而在《黑與黑》中,她拓展著藝術的極致,大膽挑戰以「單一色彩」創造空間的景深,縱觀其畢生迄今創作,這樣的手法可以說是空前絕後,亦使作品卓絕而立!
時間與精神之海,圓相的頓悟
在此偌大的直幅作品中,我們透過側邊的畫沿可見最初的底色為紅彩,但其後正面被草間以密不透風的大面積黑彩全部覆蓋。後在其上她鋪天蓋地、密集反覆地增添弧形筆觸,它們彼此覆蓋、消融,又增生,攝人的張力在其中醞釀,而每一次的下筆像是在空中畫圓,此令人聯想到日本禪畫中的「圓相」。禪師們將沾染墨汁的黑色大筆在宣紙上一筆不間斷地畫出一個圓,代表「義理的頓悟」與「無限」。而在草間這本來無一物,卻又可包容萬物、靜默的黑色背景中,一個個相連、相疊的圓弧,除了在畫布空間中堆疊出一種「無限延伸的實體感」,每一次的下筆,亦若對照了藝術家的每一次呼吸、紀錄了生命存在的「每一個瞬間」,以及潛伏在意識流裡的光點,用力地宣告著「自身軀體的存在」,及超越空間的「精神與思想的存在」!
乍看一片漆黑,然而在那無始無終、無形無色的靜謐空無中,空間被外延、擴展至無限,當中流淌著生命與思想的閃光,與強大的存在力量,在空無與存在、虛與實、極簡與豐富的戲劇性對照中,將人領入這幻境的冥思,被溫柔的黑之魔法包覆,與其同遊在這時間與精神之海。正如草間在1960年寫道:「在無垠的時間裡,將一筆重複億萬次或許無甚出奇。但這種『無意義』的累積,實是無休止地對抗永恆的舉動。我常一口氣工作50至60個小時。我漸漸感到自己墜進積累和重複的魔咒,深陷網中…我總是站在執迷的中央,對抗體內對積累和重複的狂熱,迷失在這將我攫住、無以名狀的魔咒裡,至於為何要畫這些網,我也解釋不了,可能純粹因為『在那裡有時間』。」
直面黑暗的勇氣,粼粼映月波光
「草間用星羅棋布的細部,組織一整面鋪天蓋地的巨大畫布...她關心的是用單一純色反覆雕琢細部的過程。在她過去人生經驗的某處,或許藏有一片巨大細緻的網點也說不定。雖然她的作品都是由這種斑點所構成,但是只要觀者集中注意力,還是可以感受到其中精緻巧妙的變化。」
——紐約《先鋒論壇報》(Herald Tribune),1961年
細觀《黑與黑》可見黑彩本身的明度與深度均有別,有碳黑、漆黑、啞黑、亮黑…正如日本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曾說:「有一種黑是舊的黑,有一種黑是新鮮的黑…太陽底下的黑,跟陰影當中的黑。」在《黑與黑》畫面中區與下區的黑色特別深,肌理特別厚,草間細膩地藉此在一片單色中創造出空間的遠近與張縮。而中心處也若深黝的黑洞,令觀者的的視覺不自覺地被吸附進去,若要踏入一個異時空、充滿未知與想像的空間,正如她在1995年也曾用黑網創作《甦醒的靈魂》。此外,因作品中在不同時間點使用的油彩調節松節油之上下層收縮與乾燥的速度不一,使黑彩上生成自然的白色裂紋,這些紋理被草間刻意地保留下來,成為此作的元素之一,遠觀如同夜空中閃爍密布的繁星,或夜晚深邃幽暗的海洋,當海浪拍打時映照著閃爍、幽微的月色波光,又如在那困頓的心靈或陰鬱的黑暗面中,每每指引著我們前行,那怕是極微小的光彩,都能領人由毀滅中重生。作品予人一種極為詩意的想像。
草間彌生在1955年曾寫道:「側耳傾聽潛藏於生活底流的事物,我以自己的方式感受那巨大的流動。我的心現正追求幽微隱蔽的世界、一切事物,以及在陰暗處抒展的妖豔華麗。極其纖細的美存於脆弱易壞的姿態中,又藏有一股不卑不亢的強韌,就像野獸啃著花瓣的世界一樣是何其有魅力。我歌頌被這個世界隱藏起來的陰暗面,在不斷將那全部展現出來的一小部分歌唱著。」而這樣直面黑暗、展現「不卑不亢的強韌」,並歌頌生命的精神,亦在《黑與黑》中完美體現。
對時代的回應,大膽成就不朽
回顧創作此作的1961年,草間已因無限網在紐約一戰成名。1960年紐約拉迪奇畫廊(Stephen Radich Gallery)與她簽下長期合作代理約,隔年,其以無限網作品入選美國惠特尼藝術博物館的年度大展「當代美國繪畫展」,和歐姬芙(Georgia O’Keeffe)成為唯二入選的女性藝術家代表,顯見彼時的她已獲得高度的認可。而完成於同年的《黑與黑》,正以其強烈的視覺語言、低限的用色,以簡馭繁,以最低限的色彩創造最豐富的指涉,完美體現了草間的前衛、無畏、自我革新與超越。回顧1949年美國抽象名家紐曼(Barnett Newman)創作了西方藝術史上「第一張全黑的畫作」《亞伯拉罕》(Abraham),而其後史帖拉(Frank Stella)在1958至1960年也開始一系列的《黑色繪畫》,而草間的《黑與黑》跳脫了前者的形式主義,加深了作品的東方文本與迷幻的戲劇張力,以其特出的繪畫語言,在靜寂虛空中創造無限、領人穿越黑色的迷霧,體認身體與精神的存在、進而直面黑暗,以其堅毅與強韌迎向光明,無疑為其對所處時代的最好回應,如其所言:「我要通過藝術一步步接近靈魂燃燒的熊熊火光」,而《黑與黑》即為其藝術之碩果,成就其不朽!
估價 :
HKD 12,000,000 – 18,000,000
USD 1,538,500 – 2,307,700
成交價:
HKD: 14,190,000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