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 | 中國嘉德(香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2017 春季拍賣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608
顧福生 (b.1935)
隱避(1968年作)

油彩 畫布

91 x 76 cm. 35 7/8 x 29 7/8 in.

簽名:Ku 於 畫面右下

發表:
2008年,《顧福生》,誠品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台灣,第56頁。

展出:
2016年1月9日 - 2月28日,「自我之歌──顧福生1960-2015作品選集」,誠品畫廊,台北,台灣。

顧福生是那個「擦亮了我的眼睛,打開了我的道路」的恩師。
—三毛

■ 隱密之歌——顧福生:內斂的表達與人性的張力
六〇年代的臺灣現代畫壇,新舊形式並存,一群廿余歲的年輕人,師承於二〇年代初發跡大陸的現代主義探索之精神,融合戰後特殊的個人成長經歷,面向當時橫掃世界藝壇的「抽象」風潮,促發了他們找到一個既得以避開現實關懷的政治禁忌, 又得以無限發揮心靈想像空間的創作方向。在大陸經歷紅色政治文化運動之時,彼岸「東方」的響馬和「五月」的遊子,憑著初生之犢的豪氣開闢了臺灣現代繪畫的新邊界。他們或因紐約畫派的影響,或受趙無極等前輩成功的鼓舞,使他們在摸索種種可能性的同時,揮灑出自信滿滿的國際風格,在一切都不太確定的年代裡,準確地找到了最佳的出路。
如果說,「五月畫會」與「東方畫會」藝術家主要是以延續中國文藝精神主體性的「大敘事」觀點,作為他們回應現代藝術的態度和方法,那麼「五月畫會」的重要成員之一,臺灣現代藝術的代表人物的顧福生則幾乎完全反其道而行。他一生都沉浸於繪畫語言的探索之中,在二十餘年的藝術歷程中,忠實於自我,記錄著生命中無法言傳的事物與心境。
1935年生於上海,作為顧祝同大將軍的二公子,顧福生從小被寄予厚望子承父業,成為一名軍人。然而自身帶有內向且敏感特質的顧福生卻愛上了繪畫,於1958年參加了由劉國松、韓湘甯、莊喆等人創建的「五月畫會」,從而開啟了自己的創作生涯;並於1961年4月在臺北新聞大樓舉辦首個個展,也是「五月畫會」成員中第一位舉辦個展的藝術家。同年,作品《脹》榮獲第六屆巴西聖保羅雙年展榮譽獎,並於次年於巴黎舉辦個展,此後顧福生活躍於國際藝壇,其作品相繼於紐約、芝加哥、米蘭、聖保羅等海外眾多一線城市展出,直至1996年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的「顧福生六十回顧大展」,系統梳理了顧福生四十餘年間的繪畫創作,華人同胞才得以首次完整欣賞這個「五月畫會」的少年郎、長期遠居海外的傳奇藝術家一生的藝術集萃。
顧福生以風格獨具的抽象性人體繪畫,獨步六〇年代的臺灣藝壇,其不受外界干擾,關照個人內心靈魂對話的藝術精神與同期臺灣文學前輩白先勇、三毛等惺惺相惜,引領了當時臺灣之文藝精神。他的創作大致可以按照他不同階段的旅寓略作區分:臺灣時期(1956-1961)、法國時期(1961-1962)、紐約時期(1963-1974)、三藩市時期(1974-1990)、波特蘭時期(1990-2002)、芝加哥時期(2002-2007)、洛杉磯時期(2007至今)。從早期包覆在無盡的孤獨和苦悶中的無頭人體,中期對生死意識的反思和夢幻與現實並呈的書寫,到晚近奔脫世俗羈限,宛若繁花聖境對生命動力的謳歌。
《隱避》:人之變奏
此次推出的作於1968年的《隱避》為畫家難得一見的早期經典人物抽象系列作品,為顧福生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創作之一。畫面描繪了一名看不見頭的「不完全」的人,反映出畫家此時極具哲學意味的世界觀及對現代性的認識。探索生命意義是顧福生畢生創作的中心,「人」更是他重要的主題,因而作品彌漫著現代主義和存在主義哲學。藝評人王嘉驥曾經指出:「顧福生的創作啟蒙是從個人的‘身體’出發,直接訴諸其「當下性」,並以鮮明的扭曲及變形風格作為表現。」他的人體多是變形而拉長的,這樣的強烈表現至今仍然獨樹一格,具有撼人的視覺和情緒感染力。而他蓄意地讓身體的頭部或讓肢體消失,往往與身分認同的主體性,或者無意識以及社會空間有關。
顧福生畫中的人物形象多是他自己,他不僅在畫中描繪自我,更尋找著自我、回歸著初心。在筆法上,畫家用極富現代性的筆觸突顯人物豐盈的生命力,扭曲的軀體和暗色背景形成鮮明對比,於飽滿的構圖中突顯出疼痛與磨難的身體知覺,表現內心的情緒起伏,帶有巨大的人性張力。
莫逆之交白先勇不下十本小說的封面,均採用的是顧福生的畫,如《寂寞的十七歲》《孽子》《紐約客》和《臺北人》等。出版《臺北人》的時候,編輯選的封面被白先勇退了17次稿,後來他從顧福生的畫裡挑出一張適合的作品作為封面。「我的小說寫的都是人,福生的畫以人為主,有文學內涵,非常能夠表現我小說裡的世界。」白先勇曾經如此評價顧福生對「人」的表達:「好像存在主義文學中的自戀者一樣,勇敢大膽地用不存在的意象表達人類的磨難、寂寞、混沌及渴望」。
《迷魅之園》:開闊的創作方式
顧福生善於用象徵性的事物作為主體,揭示自然界千變萬化的現象,用抽象的手法表現內心的掙扎,用意象喚醒人的主觀知覺,如創作於1970年的作品《迷魅之園》,創作時間比《隱避》稍晚,表現語言與後者截然不同,顯示出畫家多元化的風格表現力,曾于1979年顧福生美國重要個展中展出。畫家用夏加爾(Marc Chagall)般的豐富的色彩和多變的色調,體現出精准而不受拘束的敏感度和含蓄性,毫無保留地將深層內斂的意象與輕鬆愉悅的童真表現於畫面之上。在畫面中,畫家以不乏幽默感的繪畫語言表現了極具魅惑性的人間樂園,殘缺不全的軀體彷佛被吸入天空,野蠻生長的植物枝葉在陰沈不定的天地間遊移,花鳥蝴蟲充斥其間,營造出一個詭異夢幻、如失樂園般的超現實場景。顧福生說:「我從不做夢,因為所有的夢境都在我的畫裡了」,畫家將心境化為象徵性的符號,打破理性的限制,用符號的交織並列串聯成獨特的表意系統,使作品遊移在抽象與實體之間。
顧福生的創作顯示出傳統背景又不局限於本土表達,體現出東西繪畫語言的融會貫通,既保有東方的細膩含蓄,又探索西方的易塑多變,他用不變的恒心編排著生活中的意象,每一幅作品都是一場奇遇,從而創造出極富當代意義的獨立人格與藝術風尚,展現了戰後臺灣藝術發展獨具的文藝先鋒之獨特氣質,實為中國現代繪畫探索征途中,一曲叫人「不期而遇」卻「惺惺相惜」、「隱隱綻放」卻「驚豔難忘」的自我之歌。

估價 :
HKD: 250,000 - 350,000
USD: 32,200 - 45,000

成交價:
HKD: 295,000

上一件 拍品 608 下一件

免責聲明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Wechat QR Code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