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徑:15.5厘米×13.5厘米 (6 1⁄8×5 1⁄4 吋) 底徑:16.5厘米×12.4厘米 (6 1⁄2×4 7⁄8 吋) 通高:47厘米 (18 1⁄2 吋)Diam. at mouth:15.5×13.5 cm (6 1⁄8×5 1⁄4 in.) Diam. at base:16.5×12.4 cm (6 1⁄2×4 7⁄8 in.) Overall height: 47 cm (18 1⁄2 in.)
出版:《朱氏九如園 中國青銅器》,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16,第14頁
《九如園吉金─朱昌言藏古代青銅器》,上海博物館編著,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年,第14號
來源: 朱氏九如園珍藏,20世紀80年代購於香港
展覽: 朱氏九如園藏中國青銅器展,2016年5月28-31日,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盛酒器。器、蓋子母口。直頸,圓弧肩,腹壁斜收,下置外侈的圈足。兩側面肩腹之際中央設獸首環耳,兩側各飾一淺浮雕突起的太陽紋(原一般稱渦紋或火紋)。正背兩面的肩部,上、下分別飾三周和二周細凸弦紋,中央設一高浮雕的雙羊角獸首,兩側各飾一淺浮雕的太陽紋。頸部和圈足四方分別均飾有以凸扉稜作鼻由雙夔龍構成的獸面紋,夔龍均展身上卷尾。罍身腹部均光素無紋,惟四隅線廓清晰流暢,界域分明。蓋作屋頂形,上有屋頂形蓋鈕,但同罍身一樣不講究裝飾,只在屋頂的四方下沿分飾三個淺浮雕凸起的太陽紋。
此方罍的基本造型與近年回歸的現藏湖南省博物館的皿方罍相近,惟其裝飾簡樸,個體也只有後者的一半許。值得注意的是,此方罍體口部內一側鑄有「山父乙」三字銘;在方蓋內一側則鑄有「天黽父乙」(有的釋大黽,實誤)四字銘,即少了一個「山」字,多出「天黽」兩字,如果我們將「山」理解為族屬的話,則「天黽」似應是「山」族的國名,天黽國的山族某氏為其父乙所作之器,這就有如著名的「罍王」皿方罍一樣,其罍身銘文為「皿作父己尊彝」六字,方蓋銘文則為「皿天全作父己尊彝」八字,我想這不能僅僅看作是一種巧合,想來商人在青銅鑄造過程中,若蓋、身均鑄作器者名號的話,有一處往往有略去國名或族氏的習慣。
方罍之造型始於商代中期,盛行於商晚到西周早期,尤其是商晚大件器更多。此件山方罍,器型渾厚大氣,但裝飾簡樸,其上的高浮雕羊獸首及重點要突出表現的太陽紋都是商代晚期的流行紋飾,無地紋的由展身上卷尾的夔龍組成的獸面紋亦是商晚的常見紋飾,故此我們認為將此方罍的年代斷在商代晚期。
過去傳世的有關「山」族的銅器多有發現,其時代亦均斷在商晚,如山父丁觶、山父丁觚(《殷周金文集成》第五冊,增訂本6261、7115、7116、7117,中華書局2007年版),所不同的僅是山族人為其作器的非父乙而是父丁。首陽齋藏的山父丁鼎和山父丁盤(見《首陽吉金─胡盈瑩范季融藏中國古代青銅器》,第80、81、84、8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版),其山父丁三字銘的波滐書體和排列順序都與此山父乙方罍相同,即「山」字在上,父丁在下,作豎行排列,不同的僅是前兩件均為山父丁,後者為山父乙。從首陽齋的山父丁鼎和山父丁盤的造型和紋飾諸特徵看,我們亦認為當屬商代晚期器。至於新中國成立後,陝西扶風、長安等地出現有西周早期的山族銘的銅器那亦不足為怪,只能說明周滅商後,山族人主要活動於這一地區。
估價 :
HKD: 1,200,000 - 1,800,000
USD: 155,100 - 233,000
成交價:
HKD: 1,416,000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