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 | 中國嘉德(香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2018 秋季拍賣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111
草間彌生 (b.1929)
沉睡的雄蕊(一九八八年作)

複合媒材 雕塑

39.5 x 42 x 16 cm. 15 1/2 x 16 1/2 x 6 1/4 in.

款識
YAYOI KUSAMA 1988 沉睡的雄蕊(底座)
來源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草間彌生工作室開立之作品登錄卡

愛與新生的力量
見證草間心境轉變的《沉睡的雄蕊》
草間彌生,一個帶有古事記色彩的優雅名字,然而名字的主人所創作的作品,却給人截然不同感覺。別樹一格的對比色彩與超現實畫面,賦予其作一種無可抗拒的魔力,以無窮無盡的波點綫條與艶麗的花朵重迭成海,貫穿她腦海中從潜意識構成的神秘宇宙。其創作透過繪畫、雕塑與行爲藝術在1960至1970年代的紐約留下深刻的時代印記。作爲亞洲當代抽象主義的領軍人物,她在波普、抽象、極簡、環境與女性主義等多個二十世紀的藝術思潮演進過程中有著難以衡量的影響力。
現已年届八十九歲的草間彌生,懷著永不停歇的創作熱情并勇於求變。2017年2月於東京都國立新美術館揭幕了其名爲「永遠的魂」的大型回顧展,展覽主廳中央伫立著七棵高達三米的花朵雕塑,或立或臥,綻放於大廳之中,若把四周環繞它的畫幅中的喧囂與色彩轉化成寧靜。「花」是草間彌生創作生涯中一個關鍵元素。伴隨著心態的變化與升華,花代表的意義也各不相同。是次上拍的《沉睡中的雄蕊》,爲草間彌生爲花卉重新定義的80年代轉捩期之難得之作。
一花一世界
在完成於1988 年的《沉睡中的雄蕊》,鮮黃色的四方藤籃中鋪上了一層華麗閃亮的絲絨紅布,上面擺放了一束以陶土燒製成的盛放鮮花。仿如玫瑰與康乃馨混種的花卉,與花束的扎紙,及末端的蝴蝶束帶一體均以陶土手捏而成,後經窑火燒制後,變成通體煞白的低溫陶。花束的包裝上塗上一層透明釉及銀彩亮粉,使花束看來比室溫更冷幾分,并散放光彩,唯花蕊中,草間特意以馬雅文明中火神希赫特庫特利(Xiuhtecuhtli) 面具上那種帶有魔性的松石綠色彩點出花蕊,也點出花束中的11朵花也許曾幾何時也一度是草間彌生的心魔。
「花」出現在她人生首次出現爲神經性視聽障礙幻象的起源,亦是讓她毅然奔赴紐約藝術之路的精神導師歐姬芙(Georgia O’Keeffe)最具代表性作品的元素。一度是她所厭惡與恐懼之「性」與「陽具」的一種隱喻。到後來她在「透過創作,來沉澱驚嚇和恐懼,直到消失」的精神治療中,把花從自我的恐懼中剝離,并重新賦予之以豐饒繁殖、生生不息的定義,而《沉睡中的雄蕊》正是見證了這樣的轉變。
一歲一枯榮
回顧該作品創作的八十年代,正值草間彌生藝術生涯的關鍵期。草間在1973年由美國返日,長居一精神病院中,在住院期間她創作不懈,并開始一系列實驗性的嘗試,包括拼貼、以陶土爲新的創媒材。而1982年,富士電視畫廊(Fuji Television Gallery)爲她舉辦了回國後首次大型個展,并其後在1984、1986、1988年分別爲其舉辦新作展。自此沉寂多年的草間彌生終於在日本爲國人所知與認可,迎來了她創作的黃金時期。
而八十年代亦標志著草間彌生的雕塑作品在形態與意像上的全面改變。如一改1962年《積累第一號》(Accumulation #1) 軟雕塑作品中,大量張牙舞爪、密集生長,如恐懼蔓延至整個扶手椅,帶有男性生殖器形象的作品,在80年代中期之後已不復見,代表的是對於性的恐懼已開始消退。如在《沉睡中的雄蕊》裏,陽具的形象被轉爲花朵,而當中的花束帶有一種石灰岩的硬實質感。似希臘神話中目光與美杜莎眼神對上後所化成的石頭雕像,已經不再有往昔讓人恐懼的力量。被包扎成爲像是禮物的花束,被置放於紅布黃藤籃中,代表著草間宛如放下下心頭大石,恐懼已經不復當年的印證,可感知草間的心已被愛與和平的願景所充滿。藤籃上漆上了藝術家最喜歡的黃色的,是草間日後繪畫與版畫作品中盛載著水果、香菇、南瓜的黃藤籃的原型,裝盛的是她想送給世界的「愛的禮物」。而此類藤籃陶瓷作品僅創作於1984至1988年五年間,數量不逾百件,《沉睡中的雄蕊》作爲當中之代表,更顯其珍貴與難得。

估價 :
HKD: 700,000 - 1,000,000
USD: 89,200 - 127,400

成交價:
HKD : 826,000

上一件 拍品 111 下一件

免責聲明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Wechat QR Code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