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墨 紙本
68 × 68 cm. 26 3/4 x 26 3/4 in.
款識
林風眠 藝術家鈐印(左下)
出版
1999年,《中國現代主義繪畫的先驅者—林風眠》,加拿大亞太國際藝術顧問有限公司,台北,第185頁
來源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超言絕象 如詩如夢
林風眠50至60年代傳世經典首次亮相
「從石濤到白石老人
從塞尚到高更
不斷地擴大視野
具有大無畏的精神
林風眠說給我們的
是他所最喜愛的
他以忠誠的心
唱出最美的歌聲」
——艾青
二十世紀之初,東西文化的交流對歷經五千年之中國傳統書畫產生了深遠影響。悠久傳承的書畫精神在面對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衝擊下,將如何以嶄新的面貌呈現世人,如何賦予中國精神新生命,成為中國藝術家自「五四運動」後致力探索之議題。一眾之中,林風眠透過水墨與色彩的交織,展現真實與美感,將抒情縹緲的意境與理智秩序的構圖熔於一爐,跨越語言、文化及種族,締造出一種對美之領悟的革新詮釋,他的創作更被視為中國現代美術與傳統書畫之間的分水嶺。
吳冠中曾讚譽林風眠為中國水墨畫變革的「一代宗師」,不僅因其年僅26歲便任國立北京美專校長,成為當時全世界最年輕的美院校長;其於28歲創辦杭州藝專,立「調和中西」為教學宗旨,培養出如吳冠中、李可染、趙無極、朱德群等一批美術大家,撐起了中國近代美術史的半壁江山;更是基於早在上世紀初,林風眠便清晰洞察中國繪畫在數千年演變中的利弊得失,深湛理解其精神內核。他睿智地以西方現代手法與審美視角闡釋中國傳統繪畫之博大精深,將中國傳統繪畫的精髓在澎湃的現代思潮中再現輝煌,並為之後蓬勃發展的現代藝術運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調和中西」的開端見證
70年代的文革浩劫迫使林風眠忍痛親手銷毀了幾乎一生全數的畫作,他於晚年仍對這批作品念念不忘,一遍又一遍的要將它們悉數「一張張畫回來」。本次春拍呈現的《斜臥仕女》(拍品編號692)、《窗前魚缸與瓶花》(拍品編號690)二作,即為少數倖免存世的早期經典,珍罕紀錄了林風眠50至60年代「中西融合」藝術實踐「開花結果」的豐碑。而同場呈現的《藍衣仕女》(拍品編號691)則為林風眠仕女畫之經典代表,源自資深書畫藏家,盡顯林氏美學精髓之大成。
奠定個人與時代的經典
50年代珍罕寫生仕女畫《斜臥仕女》
作為林風眠最為人熟知的專長題材,「仕女畫」寄託了其對美的體認、追求及表現。1945年冬,國立杭州藝專復員杭州,林風眠自重慶返回杭州任教,同時大量展開仕女題材的創作,以東西方繪畫之經典題材—「仕女畫」與「裸女畫」為切入點,開墾革新實踐。1946年,巴黎賽努奇美術館(Cernuschi)主辦的《中國現代畫展》中,林風眠所展出兼具西方現代女性韻味美及東方傳統仕女古典美的「新仕女畫」令人驚歎,不僅使巴黎記住了林風眠這個名字,更激發了西方對中國繪畫傳承的共鳴,奠定了此後林氏仕女畫作的風格基調。
完成於1947年的《斜臥仕女》即為箇中代表。畫面中,藝術家將空間分割為靜物、人物、背景三大塊面,通過中間色調的明暗過渡,締造「黑白灰」的視覺關係,構成空間三維縱深感。清透的粉彩暈染在流暢的墨線中,勾勒出左下方的茶具靜物與背景屏風中的果樹,墨彩間的留白在畫幅兩端形成呼應,製造視覺上的呼吸律動及整體的平衡感。黝黑堅實的黑色墨線勾勒屏框,並以此將背景切割為二,這種縱筆切割背景的構圖方式,構成了此後林氏仕女圖中背景的典型特徵,只是屏框豎線意向轉變為大筆縱橫的筆勢,屏芯的具象化細節也被抽象化為大色塊的構成。相較此後日趨簡化的處理方式,《斜臥仕女》中對靜物背景的細節描繪,更能體現了藝術家的個人趣味及時代風情。
畫中女子自左至右,斜臥中央,形成對角線構圖,此乃林風眠早期仕女圖的造型特點,集中出現在1946-1948年間,此後逐漸轉變為女子端坐一側或中央,至五〇年代後,漸漸發展為眾人熟知的居中盤坐的經典體貌。恣意的線條婉轉流淌於濕潤的墨彩間,勾勒女子豐腴婀娜的身姿及質地輕盈的衣飾。衣物的曲線和床榻的靠背以及背景中的幾何直線形成對比,構成視覺的動靜制衡,賦予畫面和諧的韻味,引發歲月靜美之感。以畫面三等分的結構來平衡構圖,也在日後成為此後林風眠仕女畫中最具個人特色的經典符號。
兼容並包,自由真實
與此後慣見的古典仕女形象不同,《斜臥仕女》隸屬五十年代之前,林風眠以實際人物寫生的珍罕作品。這一時期,林氏筆下的仕女畫多以實際人物寫生,模特兒多為其親友,面部表情、神態、衣飾、造型皆因人而異,如《仕女》(1945年)、《林夫人》(約1940年)等。相較古典仕女標準式樣的柳葉式鳳眼、無表情的神態,《斜臥仕女》中的女子罕見地帶有真實人物的形貌及個性溫度,雙眸俯望,纖長的睫毛配合墨筆的暈染,李賀之名句「一雙瞳人剪秋水」躍畫而出,展現出當下女性的知性溫婉。而在形體的塑造上則更趨現代,有如野獸派畫家馬蒂斯(Matisse)筆下的人物,造型採用略微誇張和變形的手法,衣紋在解構轉折處以草草逸筆過渡,生動有趣。而在仕女衣物及肌膚的處理上,藝術家僅以藍、綠色粉與墨相互疊加,經由宣紙的吸收,形成明度層次變化豐富的體積感,女子頸、手、腿部被包裹在一抹清透的淡綠粉彩之中,使畫面彌散出一股清新舒雅的抒情,不似文人畫般疏離縹緲,而是落在眼前的「螓首蛾眉,美目盼兮」。基於自然現實,嫁接於傳統文人情懷的仕女畫像,從此生根發芽,不斷精進,成為中國自二十世紀至今,深入人心的雋永之美。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
林氏仕女的美學經典《藍衣仕女》
與《斜臥仕女》相對,《藍衣仕女》則代表了林風眠仕女畫探索的成熟典範。畫面中,藝術家以空靈的線條描繪了一位端坐閨閣的溫婉仕女,背景中經典的由寬至窄的三段式分割構圖,結合三角型端坐中央的仕女以及右側置放的瓷瓶,以洗練的構圖瞬間創生空間感和視覺的平衡,見藝術家了然於胸的自信把握,更使作品整體散發出大家閨秀般的端莊、儒雅之韻彩。
畫面中的女子端坐中央,手中輕撫落下的粉色花蕊,林風眠巧妙的以一筆白粉點筆雙手之間,點亮落花之貌,在修長手指包裹下,散發出柔弱的純美,締造「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心緒。深藍的外衣輔以淡藍色輕紗,與仕女頭上的髮飾相映成趣,而與林氏多數以白色或亮色衣衫作為襯裡的作品所不同,在此處,藝術家通過漸變的冷色調,賦予畫中女性如「出淤泥而不染」般的高潔氣質。在人物後方,淡黃色的簾子仿若滲透明媚的春光,舒緩了人物描繪中的清冷色調,又在紅棕色傢俱的襯托下顯得愈發獨立,一旁的白色花瓶暗含深意:美人如花,如花之美,如花易逝,為作品賦予詩一般的淡淡憂思。
秀骨清像,簡線塑魂
在表現方式上,《藍衣仕女》中朦朧而清雅的背景同人物清晰的臉龐、肯定的眉眼形成對比,在有限的畫幅中建立起富有韻律的空間節奏。畫中仕女面容柔美,筆法細勁連綿,使東方審美意趣悄然融入西式的線條語言,人物衣褶處的白色線條、流線型的外部形體,無不顯示出林風眠對「形」與線條韻律的追求,賦予畫中人物以東晉《女史箴圖》中女性人物般、衣袂飄飄的神韻氣質,恰如顧愷之筆下的「秀骨清像」—「嫺靜猶如花照水,行動好比風扶柳」,顯示獨出東方的女性之美,更暗藏了藝術家外柔內剛的品德。
集東西方構成形式之大成
60年代靜物畫經典《窗前魚缸與瓶花》
林風眠很早就意識到「東方藝術形式過於不發達,反而不能表現情緒上之所需求。」他認為傳統中國畫講求的「書畫同源」,雖使點線面在畫面自由地轉換而豐富耐看,然而亦引發了因處處都極具變化,而喪失了單純視覺衝擊力的弱點。而在突破傳統語境的局限中,他將西方豐富的構成形式引入傳統水墨創作,並深受塞尚(Cézanne)「一切物體成於球體、圓錐體和圓柱體」之論點影響,在造型上加入幾何形體,同時亦保留了「平面性」的東方構成優點,這使他的繪畫既有強烈的衝擊力,又不至於讓明暗、透視、解剖等因素困擾,極大地發揮了平面構圖的自由性。他更突破了中國傳統水墨對於留白的崇尚、走出了墨分五色的傳統水墨畫的侷限,將繪畫對象用色彩佈滿畫面,產生溢出畫外的膨脹感,營造出類似抽象繪畫的飽滿、熱烈、動感十足的畫面效果,透過畫筆,造就了水墨創作中別開生面的的新篇章!
《窗前魚缸與瓶花》便為其打破傳統,統攝東西的集大成之作。在此典型的林氏方紙佈陣中,畫面主角魚缸與瓶花,佔畫面三分之二的主體物位於中心,背景作典型的三塊面切割,以不同線條產生的紋路及明暗色調各自獨立又互相平衡。正方形窗戶前成圓冠狀綻放的瓶花,前方的圓形案桌上的方形桌布,圓錐形瓦罐內由留白勾勒的矩形空間,形成「方中帶圓」的多層次結構,圓形的擴張被方形包圍,兩種張力的拉扯,構成力的平衡,以一個有秩序的幾何空間,構築出完整且統一的畫面,傳達出渾厚有力的視覺能量。
色墨共鳴,新律織夢
在著色上,林風眠大膽地將水粉顏料交疊於宣紙上,乾濕並重的筆觸,透過宣紙的滲透,形成深淺不一、色彩交疊的豐富變化。藍與紫在背景中疊暈,由窗戶自後向前加重,佈滿畫面,並將綻放的粉色花束包裹其中,並以靈動薄透的粉色暈染,貫穿於全畫之中,引發花香四散,沁人心脾的氣味想像。黃綠色調的窗外風光自窗外向內轉淡,並逐漸消融於桌下,締造出「春色滿屋」的感官意象。桌上瓦罐賦予主觀的透明形體,配合貫穿始終的藍紫色調,令觀者洞悉交織其中的「濃鬱香氣」。罐中的留白,在深邃的畫面中打造中心光源,形成強大的視覺張力,吸引觀者的目光。強光之中,兩筆寫意的橙色暈染,構成金魚軀幹,細筆墨線抽象式的勾勒金魚凸出的雙眼,生動傳神、恣意靈動,一派天真,盡顯白石「意在筆先」之韻。藝術家以卓絕的色彩及筆墨把控能力,引領觀者的目光伴隨深幽流淌的藍紫氣韻,完成突破視覺,聯動嗅覺、聽覺等感官一體的精神共振。此外,他更借用五〇年代後期常見於仕女畫中飄逸空靈的白色線條,穿插在背景的窗簾及桌布之上,細幼的白線自疾筆而出,若隱若現於色塊之間,猶如一陣風輕拂所留下的輪廓,晶瑩剔透、如夢似幻。
走進林風眠的畫,我們得以認識他中西融合的概念,並不單止於繪畫表面的技法展現,而是著眼於東西方審美層面的交融與提升。他擺脫了傳統繪畫的造型方式,將立體派的幾何圖形、野獸派與表現主義的主觀用色融入創作,以色彩、線條、構圖等要素「取其精華,去其糟糠」,力圖在中西兩方協調溝通的基礎上,為現代美術史開闢革新鼎故的華章。
估價 :
HKD: 1,500,000 - 2,500,000
USD: 192,300 - 320,500
成交價:
HKD: 1,770,000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