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 | 中國嘉德(香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2019 春季拍賣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705
丁衍庸 (1902-1978)
魚與鼎/中國古代圖紋(雙面畫)(一九六五年作)

油彩 木板

42.8 × 42.8 cm. 167/8 × 167/8 in.

款識
Y.Y. Ting 28/10.65(左下)

出版
1969年8月,《中外畫報》,第 158期,中外畫報社,香港,第20頁
來源
1995年11月29日,競峰拍賣行香港拍賣會,拍品編號268
丁衍庸學生劉中行收藏

註:本作將收錄於衣淑凡正籌備編撰的《丁衍庸油畫全集》

應文象形,遊古開新
丁衍庸的藝術大智

「嚴謹處,六法具備,狂放處,前無古人」,丁衍庸的創作來自於超越時代的藝術眼光,他長於嶺南,習於日本,卻從未拘泥於任何一種文化傳統,憑藉立足本土,卻融匯東西的藝術創作,成為中國油畫現代化進程中的先行者。

見「字」如面
六〇年代雙面油畫,絕世並現!
與多數受西方影響的同輩油畫家不同,丁衍庸並非從傳統繪畫涉足西方,而是一開始便深入表現主義傳統,他於1920年入東京美術學校學習油畫,在如火如荼的現代主義運動中,其筆下的創作憑藉對色彩與線條的大膽創新,獲選中央美術展覽會,迅速在師生中聲名鵲起。1925年回國後,丁衍庸旋即投入立足本土的藝術實踐,將印象派、後印象和野獸派風格融入傳統藝術語境,在畫壇中享有「東方馬蒂斯」之讚譽。1949年後,他定居香港,並在常年教學與創作過程中受八大、石濤、金農等文人趣味的影響,結合「文字」意象繪製出「類物象形,立言盡象」的至臻之作,建立起兼具西方色彩表現力與傳統筆墨意氣的個人風格。
丁衍庸存世油畫作品寥如星辰,目前已知的僅不足135件,而作為丁公藝術生涯中的重要研究物件,以「文字」為主題的創作更彌足珍貴,得者往往存珍不露。是次春拍,嘉德香港匯集兩件丁公最具個人辨識度、堪稱一代畫壇絕響的文字題材雙面油畫,深入探尋其藝術造詣的深刻精魂;作品來源詳實,面貌氣質一脈相承,實為可遇不可求之精佳妙筆!

生如鴻兮,氣如蘭
上世紀60年代,憑藉對傳統水墨爐火純青的掌控力,丁衍庸開始把中國畫的線條和墨運用到西畫上,並利用甲骨、金文等古文的符號化,在畫面中組合成不同的特殊意象,如本件作於1964年的雙面畫《甲骨文字/蘭》(拍品編號706),以表現性的筆觸「描繪」出諸多古文:上方為「牛」,正與藝術家筆名「牛君」相關;下方的「虎」、「鴻」二字相對,源自丁氏肖虎,並曾署名為「丁虎」,亦有筆名「丁鴻」,喻指自身如南來孤雁般、漂泊異地的生活處境。作品另一面則以迥然相異的古樸風格繪以「蘭」字,與此前同類主題中利用色彩、媒介所構築的多維時空的方式所不同,《甲骨文字/蘭》中的意象空間宛如一方撐滿邊框的單字印章,充分反映出金文的形態與趣味。其中「門」字上部方框內的筆劃被代之以「日」、「月」的文字象形,而「門」內「東」字方框內部則被分為四份,分別寫有「草」、「絲」、「胡」、「戈」四字。據作品主題推測,本件《甲骨文字/蘭》或為丁衍庸為得意弟子關紫蘭所作,關紫蘭為著名民國女畫家,於上世紀20年代赴日學習油畫,1930年學成歸國後,在同為留日的油畫家陳抱一、丁衍庸在上海所創辦的中華藝術學校繼續學習,其後三人結下不解之緣,本作中的「蘭」字便有意指關紫蘭的雙關之意,便顯示出丁公與其「尋得幽蘭報知己」般的師生情誼。
無論是簡約稚拙的「蘭」字意象,還是另一面厚重沉穩的文字符號,均顯露出丁衍庸創作單純而古樸的金石味,而他將脫離語境的文字置於畫面之中的做法,則顯示出西方立體主義,乃至波普藝術所具備的現代疏離感,展現出其源自西方的繪畫積澱。然而,在一筆一劃的運筆間,仍飽見出自文人畫創作的豪放脫俗,從而將油彩發揮出如水墨淋漓般「萬象物色,寂然不動,而應乎無窮」的效果。

文字中的桃源仙境:
《魚與鼎/中國古代圖紋》
1969年,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李克曼在《中外畫報》中發表關於丁衍庸近作的重要專述文章,創作於1965年的《魚與鼎》(拍品編號705)便被其選為丁氏這一時期的三件代表作之一,共同刊登於文章之中。此作後獲丁氏學生暨藝術家劉中行先生珍藏,劉中行於上世紀70年代在香港中文大學師從丁衍庸學習中國書畫,期間對丁公風格獨具藝術神采所傾倒,更在平日與老師的藝術交流中獲益良多。1995年,他在競峰拍賣行中偶見昔日恩師稀罕油畫佳作,便欣喜購得,悉心珍藏至今逾二十載,此番釋出,意與喜愛丁公之人共享導師風采,可謂意義非凡!
在畫面中,藝術家以簡練之筆勾勒的魚頭尾上揚,帶有史前陶器器面紋樣的力量與美感,並同上方的示意性箭頭遙相呼應,暗示著魚與所處空間的內在關聯。在圖像下方,「鼎」的意象更為簡潔,若將「鼎」的甲骨文倒轉,使畫面佈局更為穩定,與上方上揚的系列物象形成截然相反的內在動勢,極大增加了畫面張力。丁衍庸不同以往地將上述物象繪製於世外桃源般的粉色背景之中,與慣常情境中的金魚主題之作形成極大反差,縱觀丁氏畢生油畫創作,此嫩粉顏色僅三件,另兩件分別為同一時期所作,由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所藏的《人馬》(1966年)及《構圖II》(1965年)。極簡的色彩鋪陳突顯出單純而質樸的自然意境,蘇軾曾在《戲作鮰魚一絕》中記述了帶有粉色外表的石首魚:「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藥人」,體現出這一獨特意象和色彩組合背後的夢幻詩意。
與「魚與鼎」畫面中的輕柔風格相比,作品背面墨綠色的古代圖紋盡顯莊嚴凝重之感,丁衍庸用近似於「龜」的甲骨文圖案,暗示著甲骨文寫作的原初語境,從而用創作還原了文明創立之初的歷史本真,而在具體描寫中,他又刻意省略了「龜」字甲骨文的部分筆劃,顯示出藝術創造的獨立性和「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文化自信。而勾畫魚與鼎的肆性筆觸與傳統甲骨文的刻蝕紋理形成強烈衝突,不僅顯示出藝術家家遊走於東西之間的藝術態度,更使《甲骨文字/籣》突破了媒介與題材的局限,以超越形式本身的東方哲思為觀者營造出「遊戲古今」般的自由之境。
在丁衍庸的創作中,「只要一條簡單的線便代表了一個生命」,從而使每件創作都具有獨一無二的精神厚度與文化底蘊,他利用圖像「說文解字」,以文字打開歷史節點,進而應「文」象形,走進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狀與社會風物,從而在日漸異化的當代社會,重新喚起那些遙遠的精神情懷與生活智慧。

我看丁衍庸
文/劉中行
我七嵗開始學習西洋畫,偶然的機會在香港大學某書畫聯展中看到丁衍庸的水墨畫,其作品不落俗套,自成一格,令人印象非常深刻。我在廿六歲(1972年)經畫友介紹到丁公的私人畫室學習,從他學水墨和篆刻,之後赴英國深造,一九八三年獲碩士學位後回港,開始留意老丁的油畫,一九九五年,有幸在拍賣行購藏得《魚與鼎/中國古代圖紋》雙面油畫,非常珍惜,轉眼又過了二十多年,看來是時候要易主了。
此作曾刊登在香港「中外」雜誌上,題目為《鼎》。在我收藏此畫二十多年中,每次觀看此畫,都會見到一條魚在中間,形象生動,線條非常簡單,與古代象形文字十分類似。丁公寫畫隨意,意到筆到。《魚與鼎》按構圖而論,魚在中間,鼎在外邊,魚應是主角,作為題目是不可缺少的。所以我將原本丁公所定的作品名《鼎》改為《魚與鼎》,相信九泉之下,丁公都會「一笑置之」。
論及《魚與鼎》便要提到另一幅《構圖II》。該畫與《魚與鼎》屬同一種畫法,構圖相仿,日期比《魚與鼎》早三日,可算是「無獨有偶」的姐妹篇。另有一方丁公「丁鴻」印章,其丁字的造型是一個向上的箭咀,此一箭咀亦在《魚與鼎》及《構圖II》兩幅油畫見到。從上述例子中可以發現丁氏之創作構思多變化,不墨守成規,隨著思考而不停改變。
《魚與鼎/古代圖紋》雙面畫,一面以平塗方式,一面則將油彩直接擠至畫面上,不經調色的動作,揮灑自如,別出心裁。丁公肖虎,膽識過人,從此畫的畫法可見一斑!

估價 :
HKD: 650,000 - 850,000
USD: 83,300 - 109,000

成交價:
HKD: 1,298,000

上一件 拍品 705 下一件

免責聲明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Wechat QR Code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