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 | 中國嘉德(香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2019 春季拍賣
觀古--瓷器珍玩工藝品

1040
(Yongzheng Four-Character Sealmark and of the Period (1723-1735))
茶葉末釉茶壺(清雍正)

17.1 cm. (6 6/8 in.) wide

「雍正年製」四字兩行篆書款,雍正本朝
此壺寬圓直口,壺身低矮呈短圓形身,壺流微曲,弓形執手,渾圓順滑。平底圈足,瓶蓋有圓頂紐蓋。造型大器端莊、古拙內斂。器內、外底、蓋內滿施黃綠色茶葉末釉,釉面略有針孔棕眼。器物口沿,壺蓋邊沿釉薄之處影約可見棕黃色,如一圈銅色邊線,自然流暢。通體茶葉末色微微偏綠,質地細膩、釉色鮮豔,周身光素無紋,施茶葉末釉,釉色勻淨,釉面平整光潤,發色沉穩,色澤深沉靜穆,古樸自然。底足露胎呈褐色,鈐刻「雍正年製」四字篆書款。字體深刻入胎骨,頗有金石之氣,款中釉面似隱約露出胎色,與款識之美相互呼應。茶葉末者,是我國古代鐵結晶釉中重要的品種之一,屬高溫黃釉,經高溫還原焰在鐵系色釉中結成細小晶體而成,其結晶儼如茶末故名。茶葉末釉始燒於唐代,當時耀州窯曾大量燒製,唐宋時期,山西渾源窯和北方地區一些燒黑釉的窯場也有燒造,到清代雍正時期,景德鎮御窯在著名的督陶官唐英的主持下創製出的茶葉末釉呈現出一種清雅滋潤、細膩古樸的美感,成為景德鎮官窯名貴的色釉品種。

来源:Victor Rienaecker先生舊藏,英國

凝神昵古得古意
雍正官窯茶葉末茶壺賞析
馮 冕
今日國人熟悉之茶事由明太祖而起。為減輕茶戶勞役,洪武二十四年九月十六日,朱元璋下詔:「歲貢上供茶,罷造龍團,聽茶戶惟采芽茶以進」從此散茶大行其道。宋以來流行的團茶製作極耗工費時,「龍鳳團茶」尤甚,朱元璋廢團茶而興葉茶本是安政撫民之舉,卻直接帶動茶事與茶器的連鎖反應。而「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開千古茗飲之宗。」即是行至今日的「瀹飲法」(或稱「撮泡法」、沖泡法)。隨著散茶瀹飲的普及,「投茶於壺煎煮之」的壺泡法,和「撮細茗入茶甌,以沸湯點之」的撮泡法成為明清時期的飲茶風尚,而唐宋茶具中的碾、磨、羅、筅、湯瓶等茶具由於茶事的簡化廢棄不用。從此茶具的主角便成了茶壺與茶杯。
明代以茶事為主題的繪畫中,常見茶壺與茶杯的配套使用。茶壺的功能可分為煮水和泡茶。陳洪綬《品茶圖》(圖1)與唐寅《事茗圖》(圖2)中的提梁式茶壺為泡茶而用,仇英《松溪論畫圖》(圖3)中的壺為煮水之用砂壺。由於壺泡法簡便實用,天下無貴賤通用之。景德鎮御窯廠為明清皇家都曾燒製此類茶壺。它們或色重豔麗,穩重古雅,實用美觀,或繪工精細,花飾繁複,具有皇家氣派。不過雍正皇帝的茶事,卻如同一股清流,遙遙與明末古雅的審美相接,于王權的鼎盛繁榮之中呈現一番典雅優美之情趣,實在古拙可愛,返璞歸真。
此件雍正官窯茶葉末茶壺便是雍正朝古雅茶事追求之典範。此壺寬圓直口,壺身低矮呈短圓形身,壺流微曲,弓形執手,渾圓順滑。平底圈足,瓶蓋有圓頂紐蓋。造型大器端莊、古拙內斂。器內、外底、蓋內滿施黃綠色茶葉末釉,釉面略有針孔棕眼。器物口沿,如流口、壺口之處,以及壺蓋邊沿釉薄之處影約可見棕黃色,如一圈銅色邊線,自然流暢。通體茶葉末色微微偏綠,似一杯綠茶中泛起點點茶末,又如暗綠色底釉中閃耀著星星點點,質樸深沉、質地細膩,具有耐人尋味之深邃的美感,正與此釉名相和。器底刻「雍正年製」四字篆書款。字體深刻入胎骨,頗有金石之氣,款中釉面似隱約露出胎色,與款識之美相互呼應。
所謂茶葉末者,是我國古代鐵結晶釉中重要的品種之一,屬高溫黃釉,經高溫還原焰在鐵系色釉中結成細小晶體而成,其結晶儼如茶末故名。釉色古樸清麗,耐人尋味,清末寂園叟《陶雅》贊曰:「茶葉末,黃雜綠色,嬌嫩而不俗,豔於花,美如玉,最美目。」
茶葉末釉始燒于唐代,當時耀州窯曾大量燒製,唐宋時期,山西渾源窯和北方地區一些燒黑釉的窯場也有燒造,本是民間日用器常用的釉色。其色粗狂豪放,不拘一格。而到清代雍正時期,景德鎮御窯在著名的督陶官唐英的主持下創製出的茶葉末釉呈現出一種清雅滋潤、細膩古樸的美感,而脫離了粗糙的鄉土氣息,一躍成為景德鎮官窯名貴的色釉品種。因此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才說:「茶葉末導源最古……或偏於黃,或偏於綠;純正者如將茶葉研成細末調於釉中,其色古雅幽穆,足當清供焉」。正是由於唐英的貢獻,這種釉色在清代實被稱為廠官釉。 唐英的《陶成記事碑記》中記載廠官釉有三種:鱔魚黃、蛇皮綠、黃斑點,這些不同的色澤是由於燒造原料,工藝細節差異派生出的色差。而在釉中奇妙地分佈在釉層表面的茶葉細末並非人工點撒,這些均勻地佈滿形似茶末的針、片狀結晶體是在燒製過程中自動從釉中析出的晶體。茶葉末釉的美感來源於這些晶體色澤、形狀、排布的均勻細密,與釉色相互映襯烘托兩相得宜。但是想要達到這種和諧在工藝上實際有很大的難度,而坯土差異、釉料組成、燒成氣氛、升降溫方式、燒成溫度等種種組成的複雜性、多樣的變化性又給茶葉末釉增添了豐富多變的色澤效果。
檢視迄今各大博物館中雍正官窯茶葉末釉茶壺,能與此壺媲美的僅有兩件。一件是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宮舊藏(圖4),另一件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圖5)。三件茶壺造型一致,皆為矮扁造型,造型敦實樸拙,端莊大方。壺鈕正處於壺流和執手最高點的中點處,比例均勻合宜,頗有謙謙君子之風範。但與兩個故宮藏品比較,此件釉面更為均勻完美。北京故宮所藏,於壺流嘴部的釉由於溫度略高而形成了脫口,隱約露出深褐色,肩部也略顯得釉面薄脫;而臺北故宮所藏,不僅壺流處也有些微脫口的現象,執手處還有露白。這些器物與此壺相比工藝雖然略有微瑕,但仍然是供御皇帝的精品,也可見一件完美的茶葉末釉製品實在難得。而這正是此器的可貴之處,此件雍正茶葉末釉茶壺,底色墨綠,茶葉末結晶,綠中微黃,整體色澤更有青翠之感。釉色均勻,未有任何脫口之像,而口部邊沿以及凸棱之處恰當好處的呈現鐵褐色邊線,猶如圖案的勾邊,更凸顯了此壺的線條之美。可見製此器時各項條件皆掌握得十分適宜,使得釉面才能夠完美地呈現,此非人力所強求,其成可為天意矣。
雍正官窯茶葉末釉的水準與雍正皇帝的審美有直接關係。雍正皇帝的審美之高雅,在清三代瓷器中有十分明顯的體現。他所要求的御窯製品都離不開一個「雅」字,有的文雅脫俗,有的幽雅含蓄,有的高雅氣派,有的典雅精細。雍正官窯的器物的雅致,在器物的設計、挑選材料、製作過程、裝飾主題、顏色搭配、器物造型等細微之處皆有苛刻的要求。他甚至親自審定御批,形成了所謂「內庭恭造之式」。 雍正五年閏三月初三日,雍正皇帝御批:「朕從前著做過的活計等項,爾等都該存留式樣,若不存留式樣,恐其日後再做便不得其原樣。朕看從前造辦處所造的活計好的雖少,還是內庭恭造式樣。近來雖其巧妙,大有外造之氣。爾等再做時不要失其內庭恭造之式。」這「內庭恭造之式」除了製作上的精益求精之外,在器物意境上的追求便是高雅脫俗,這種情趣追求實際上與晚明以來的茶器審美觀是一脈相承的。縱觀明代文人訴諸筆端的對雅器的追求,如文震亨的《長物志》、高濂的《遵生八箋》,都及其詳盡的描述器物的用材、裝飾、甚至尺寸,這些標準將鏡中花水中月般的所謂「雅致」構成了一個個具體的實像,樹立一代雅士之風範。
明代文人飲茶風氣中的雅是具體而豐富的,不僅僅在茶品、茶器上,甚至對泉品、茶友、賞器、聞香、插花、擇果等有諸多要求,而幽人雅士更以經營有品位的飲茶之境為要,在書齋一側建構茶寮,成為必備條件之一。文震亨說:「構一斗室,相傍山齋,內設茶具,教一僮專主茶役,以供長日清談,寒宵兀坐,幽人首務,不可少廢者。」而明四家的唐寅、仇英、沈周和文征明亦多有表現品茶之雅的的詩詞繪畫作品。唐寅、文征明的品茶圖,正塑造了文雅趣趣盎然的品茶場景(圖6、7)。這種雅士的生活也正是雍正皇帝所嚮往的,於是他化身于《雍正行樂圖》中或撫琴迎鳳,或寒山垂釣,或松澗聽泉……,不過在捧卷而讀之時便少不了一杯清茶伴其左右(圖8),如此隱于世事的風雅之境需一張巧奪天工的木瘤小幾、素雅簡潔的紫檀提盒,配上青花茶盒再以一對郎紅的玲瓏小杯作點睛之筆共同建構,但能與這些茶器相匹配的茶壺則要古雅幽穆。若配以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琺瑯彩青山地把壺(圖9),壺體以藍色琺瑯繪山水準遠,波光微嵐,畫面雖典雅素淨,但清麗有餘拙樸不足;或中國國家博物館所藏仿鈞釉菊瓣世茶壺(圖10),正是雍正七年八月初七御批的樣式,可雖雋秀精緻但古雅不足;又或臺北故宮博物院和首都博物館皆有所藏的霽藍釉小茶壺(圖11、12),清幽可愛但沉著不足。這些雍正官窯的茶壺都為「內庭恭造之式」的傳神製品,但若論古雅幽穆,彩繪者不如顏色釉,而顏色釉中則又以茶葉末為尊。
而此器之雅,雅在其色、其形。釉色溫潤而無賊光,暗綠的底色上閃出黃褐色細點,古樸清麗,意味悠長。結晶細膩而均勻,猶如在一杯抹茶中輕輕篩下茶末,未曾飲茶先得茶香。其形壺口寬大,便於投入散茶,肩部圓潤,腹部微收,底足略大於口沿,頗有古樸沉著之風,雖非古器之形,但得古器之神韻。而於細部精微之處更見雍正官窯之臻美,圈足部位修整成滾圓的「泥鰍背」,細膩精巧;造型尺寸,一手盈盈,所謂「小則香氣氤氳,大則易於散漫」正是品茶的絕佳分寸。「古雅幽穆」於此壺極是傳神的表達。正如熊飛在其《座懷蘇亭,焚北鑄爐,以陳壺徐壺烹洞山岕片歌》所詠: 「……書齋蘊藉快沉燎,湯社精微重茶器。景陵銅鼎半百沽,荊溪瓦注十千餘。宣工衣缽有施叟,時大後勁撫陳徐。凝神昵古得古意,甯與秦漢官哥殊。餘生有癖賞涎覬,竊恐尢物難兼圖。昔年挾策上公車,長安米價貴如珠。輟食典衣酬夙好,鑄得大小兩施爐。今年陽羨理蓿駕,懹蘇亭畔樂名壺……」
所謂「凝神昵古得古意」的名壺,其實並非只見時大彬等紫砂名手之作,雍正皇帝所傾心的御窯茶葉末釉茶壺不僅得此神韻,更將皇家氣度隱藏于嚴謹的匠造之中,拂去奇巧雕琢,沉澱出文人古拙淡遠,澄懷味象於一壺之中,這可能就是四爺所暢遊的壺中天地吧。

估價 :
HKD: 3,800,000 - 4,200,000
USD: 487,200 - 538,500

成交價:
HKD: 5,428,000

上一件 拍品 1040 下一件

免責聲明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Wechat QR Code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