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 | 中國嘉德(香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2019 秋季拍賣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139
曾景文 (1911-2000)
穿越公園的火車

水彩 紙本

56 x 76 cm. 22 x 30 in.

款識
Dong Kingman(右下)

出版
1994年,《曾景文四十年水彩作品展》,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第20頁
展覽
1994年11月5日至1995年1月29日,「曾景文四十年水彩作品展」,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

來源
亞洲私人藏家直接購自藝術家本人

彩筆走天下,丹青志不渝
曾景文—現代水彩畫拓荒者

「曾景文是美國最著名的水彩畫家,在所有我們可以談到的亞裔美國藝術家中,他是真正破除了壁壘,獲得了難以想像的成就之人。」
—美國知名策展人約翰遜(Mark Johnson)

卓著斐然的藝術巨匠
自二十世紀上半葉開始,西學東漸,東方精英學子大量出走海外,一股東西融合的現代思潮開始在亞洲風起雲湧。在藝術界,此思潮的核心精神絕非魯迅筆下的「拿來主義」,而是創造一種自由出入東西文化的多元藝術語言,借鑒西畫之精妙,以壯東方藝術之根。五、六十年代起,此革新之精神日漸茁壯,諸多亞洲藝術家開始有意識地將東方審美推向全球。這之中,美裔華人藝術家曾景文亦以自己的方式參與歷史,以水彩繪畫著名的他,在五十年代即取得極高的成就,成為藝術史上的中流砥柱。

「他看世界的一剎那,在他的一瞥裡,在事物與色彩、在活生生的景象,在他所捕捉住的記憶的奇妙現實裡!」
—美國藝評家格魯金斯(Edward Grukings)

曾景文於1911年出生於美國加州的一個香港家庭,五歲時便隨父親回流香港,隨嶺南學校校長、留法歸來的司徒衛學習繪畫。18歲那一年,他返美工作之餘入讀加州福克斯摩根藝術學校(Fox Morgan Art School),追求藝術之夢。在所接觸的西式媒材中,曾景文對水彩情有獨鐘,這一輕盈而易乾的媒材,符合其敏捷的思維以及中國水墨流動的特性。他把從小研習水墨、書法的用筆及線條,融合西方水彩飽和明亮的用色、具立體感和透視的構圖,將東西方美學自然融合。西方評論家讚其作恰恰「糅合東西方的特質」,而曾景文則認為「當我畫樹木與山水時,我是東方人;但當我畫建築物、船舶,或者使用明暗的三度空間的主題時,我又是西方人了」。深諳兩種藝術體系與技法的他,在自主自發的探索中,找到了奉獻終生的創作之路。

1936年,他於舊金山藝術協會舉辦人生首個水彩展,展覽大獲成功,並受頒舊金山藝術協會的「第一收購獎」,標誌其藝術事業的首個里程碑。藝評家克萊文(Junius Cravens)曾言「這個年輕的中國藝術家所展現出的藝術魅力,已超越種族或其他的限制,曾景文的作品屬於整個世界!」而在1939年美國大蕭條時期,他與朱沅芷等人,獲美國政府資助藝術家計劃的WPA基金支持,創作不懈地完成300餘幅描繪美國風景的水彩作品。在時局動盪之時以創作堅定信念,忠實記錄了時代的面貌。而在1942及1944年,他兩次獲藝術界最高榮譽之一的古根漢藝術獎,無疑肯定其學術上的地位。而1943年2月號的《美國藝術家》雜誌更以作畫中的曾景文一影為封面,作專題報導,其作並獲《時代》雜誌典藏。

隨後在二戰期間,他受國務院任命為美國文化大使,出訪各國,繪下各地特出風光,其作亦登上美國《時代》、《生活》等著名雜誌封面。著名的美國藝評家艾略特(Alexander Eliot)曾給予他極高的評價:「在二十世紀初期,美國主要的水彩畫家有荷默(Winslow Homer)及薩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到了中葉則有馬林(John Marin)與伯奇菲德(Charles Burchfield),而今天則是曾景文!他結合了荷默的觀察入微,薩金特的溫文儒雅,馬林的動感活力,及伯爾菲特的纖細抒情,更妙的是他表現出屬於自己輕靈又充滿智慧的幻想,以內斂、即興、如蝴蝶飛舞般地優雅作自我表現,重新喚醒我們的世界,令我想起中國『庖丁解牛,神乎其技』的故事,在東方藝術中的寫意與西方藝術中的寫真找到平衡……其作可追溯至有一千四百年傳統的中國畫中,那種忽略細節以展現景象的韻律性與活力。」曾景文1940年代便聲名大噪。1954年,他更被譽為「美國當代十大畫家」,1974年並獲頒美國水彩協會所頒發的最高榮譽「海豚獎」。在美,先受羅斯福總統夫人的青睞,在雜誌專欄中對其大加稱讚,後有杜魯門總統夫人親蒞其華盛頓個展開幕,而曾獲格萊美獎的傳奇巨星法蘭克辛(Frank Sinatra)更是其最大藏家之一;而在國際上,美國泛美航空自五〇年代起邀請其環遊列國,創作多幅航空特刊封面,並和中國文化部協同贊助他1981年於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個展。其作至今曾為全球74家頂級藝術機構收藏,當中包括紐約布魯克林美術館、現代美術館、惠特尼美術館、波士頓美術館及華盛頓赫胥宏美術館等,蜚聲國際。本次集結的十件作品,為橫跨藝術家三〇至九〇年代的重要代表作,且讓我們一睹其特出的風華。

生命的行旅:畫筆相逢,勝卻人間無數
曾景文認為最美的風景是城市裡的人,因而其創作雖然多以城景為主,然而川流不息的人群,亦是其豐富內心的寫照。是次我們上拍的五件作品中,從熱情的南美到內秀的東瀛,從咖啡館到足球場,各地的風土人情、人文自然被其寄情紙上,記錄了大時代的面貌及其特出的視角。

「只要我任我的想像力馳騁,我覺得作畫更為有趣。野餐時,我就畫公園,人們在室外品嘗佳茗,沈醉在咖啡杯裡……或一座雅麗高屋,窗開處,人面桃花;或一組紅綠燈,閃爍各種顏色的彩虹,但見紅、黃、橙、綠、青、藍、紫各色光影,綴飾人間。」
—曾景文

夏威夷因地靠東亞,成為許多亞洲人至海邊度假的不二之選,當地亦促生了不少中式餐廳,《夏威夷街頭的咖啡館》(拍品編號148)描繪的便是「唐人街」的風景。咖啡廳旁的中餐館前,穿著旗袍的女子和身著海軍服的外籍水手共餐,隔壁的麵館高朋滿座,清朝式樣的吊燈在透明的玻璃窗前搖擺,好不生動。此外曾氏以方正的構圖和顏色的冷暖將店面分區塊,如叉燒店便以傳統朱紅色為主調,而西洋的咖啡店便用上馬賽克式樣的西式裝飾圖案,視覺上形成強烈對比,再將衣飾各異的人物安插其中,細節生動飽滿,色彩潤澤晶瑩,道出夏威夷這一和洋合璧之街頭風景。

自1954年開始,曾景文開始在閒暇之餘於墨西哥開班授課,因而經常往返於南美,其筆下自然少不了旖旎動人的南美風光,在自傳中,他曾總結:「我很喜歡畫墨西哥的景物,尤其她的古老建築,與各形各色的行人。」在《市場一景•墨西哥》(拍品編號142)中,他以敏銳的雙眼,捕捉了墨西哥城著名的聯合廣場上的初冬一景。盡管樹枝還是光禿禿的,喝咖啡的遊客穿著厚重的外衣,但廣場上各國各色的旗子,花俏的布爾喬亞風格的桌布,都使此作保持了曾景文一貫鮮亮、溫馨的用色。藝術家採用平塗法,令行人的服裝融於街景之中,人景交融,充滿藝術感的構圖令人忍俊不禁,也感嘆即便是冬天,這座南美之都熱情依舊,一如其人及其溫暖明亮的創作基調,從中讀出作者積極樂觀的品性。

曾景文曾言:「我喜歡觀察人造的龐大建築,充滿活力的街道,鳥,鴿子、動物,狗、貓與人—有些喜氣洋溢,有些面帶愁容、夏天酷熱、冬天降雪。我喜歡寫生。」描寫人與自然,是貫穿其一生的創作主題。《穿越公園的火車》(拍品編號139)堪稱他的經典之作。一群年輕人在草坪上席地而坐,在樹蔭下對著疾馳的蒸汽火車臨摹寫生。火車轟隆隆的在樹叢背後駛過,在嫩綠的草地上形成一道狹長的陰影,成為最好的寫生素材,畫中人紛紛打開畫匣,將此景定格,曾景文亦在正好的春光下盡情作畫,捕捉眼前的萬象,不經意間,也成為火車上那一扇扇小窗口所望去的另一道風景。

而在《富士山一景》(拍品編號140)中,藝術家描繪了另類的山景—兩間質樸的草屋在山上矗立,反映當地淳樸的建築特色。後方廣袤無垠的大地,正準備沒入朦朧的夜色之中。曾氏在此刻意將山下的景色虛化,製造出遠近景的對比,突出眼前的建築物,虛實之間,山腳下的美景盡收眼底。送爽的涼風吹動了房前的葉子,也吹拂了休憩中的女子髮梢,行山至此,有如天地間混沌初醒,豁然開朗的景象,何嘗不令人沈醉?

師徒情深,以畫寄情
「我一生最好的老師司徒衛先生,不僅教了我繪畫的箇中基本技術,而且給了我繼續學與繼續畫的那股精神。」
—曾景文

回顧曾景文的藝術生涯,司徒衛先生是其唯一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啟蒙老師,如他曾告知彼時年少的曾氏「畫家不能只畫你眼睛看到的東西,在構圖時,必須先想好前景、中景及背景,以及想要表達的東西,而且必須考慮光源、方向、明暗、深淺等。」教其作畫,為日後創作打下基礎。而在《司徒衛先生像》(拍品編號147)中,展現立有恩師塑像的公園。據考據,此雕像並不存在,為藝術家在真實的場景中融入自己的想像而作成。人們在樹下吹奏著音樂,享受陽光,猶如一個夢中的烏托邦。值得一提的是,1945年司徒衛赴美前往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系深造,繪畫課的講師竟然就是當年的愛徒曾景文!這樣可貴的緣分造就二人深厚的情誼,牽起一生相知的紐帶。

情繫故里:畫筆築夢,一睹香江之崛起
「大家都說我的作品是中西兼具的,我不知道,我只想當自己。有時我會夢到香港,我想去看看我的夢想是否為真。」
—曾景文

雖生長在美利堅的土地上,然而曾景文的精神卻從未和自己的故鄉分離。如在作品《足球場》(拍品編號141)中,他以細膩的筆法,回憶家鄉香港孫中山公園足球場上熱鬧的景象。如今,中山公園周邊高樓林立,一眼望去仍然能眺望到中環象徵著西方資本的怡和大廈,與公園內的古老建築相呼應,折射出時代的發展與變遷。綠油油的草坪上,一群年輕人正在踢球,鮮黃色的隊衣醒目非常,跳躍在林間,成為一個個閃爍著的光點,剔透晶瑩。大樹狹長的陰影下,正有人乘涼而坐,好不愜意!藝術家在此採用俯視的角度作畫,觀看的人們與踢球的球員一靜一動,充滿生機,廣角式的構圖更顯景象開闊,令其回想到自己在此度過的青春歲月,別具意義。好友席德進看罷曾景文描繪香港的作品後,曾感嘆:「畢竟由於香港是他小時候居住的地方,對那兒的景物,我相信沒有第二人能有他那樣親切地描繪出香港的美了!」

而1995年,曾景文聲譽隆榮,受邀為即將興建的香港赤鱲角機場作畫,由此創作了十件珍貴的藝術家罕有大尺幅水彩創作,本次呈現的《機場二虎》(拍品編號144)及《鳳》(拍品編號143)便是其中該系列重要之作。在《赤鱲角機場二虎》中,他充滿想像力地在未來的赤臘角機場鳳凰山描繪兩隻正在角力的巨型老虎。紅虎弓著身子,表情怒怔; 白虎翹起尾巴,扭頭咆哮。攻守進退之間,猶如陰陽兩極之勢,盤踞於鳳凰山之上,在香江這一中西歷史交融之地,匯聚成一股獨特的力量。作品色彩繽紛,線條大膽簡練,現代化的機場成為藝術家想像力馳騁的恣意天地,人來人往,川流不息,在此升騰出東方世界的崛起與甦醒。

而《鳳》則描繪於彼時剛剛落成為通往機場的重要樞紐的青馬大橋,此橋建於1992年,長度2160米,可比擬1937年的舊金山金門大橋,為舉世聞名的景觀。在其筆下,兩隻五彩鳳凰一前一後,飛過青馬大橋上空,張開的雙翅猶如遠古部落的圖騰,象徵著人類的文明。藝術家在此先用色塊勾勒出鳳凰的身形,再用細筆勾邊,梳理出鳳凰鱗次櫛比的羽毛,而那用濕筆暈染出的紫色雲朵,氤氳的質感升騰起呼之欲出的水氣,頗有幾分兮雲初起,山雨欲來的氣魄,充分發揮賦予水彩柔中帶剛的特質,令觀者感受到創作者內心達濟天下的寬廣胸懷。

黃金時代:載入史冊的跨界成就
曾氏不僅在美術界成就斐然,亦與彼時新興的電影產業結下不解之緣。曾於六〇至七〇年代為《花鼓歌》、《雙面人古先生》等電影巨制擔任製圖及美術指導,在黃金時期的好萊塢留下珍罕的華人印記,成為又一段傳奇歷史的見證者。本次上拍的其中兩組創作於1962年的《北京五十五日》,便是其為該電影所繪的珍貴手稿。擔任該片美術指導的著名華裔電影人米格爾張(Miguel Chang)在其自傳中回憶:
「曾景文幾乎每天都到拉斯‧馬達斯外界片場,攜小的紙張以水彩畫片頭,由於紙面的質地比較粗糙,加上水彩的不勻,在紙上存有大小不等的斑點,將來放大幾千倍放映在銀幕上的效果,特別具有美感。」

正如張氏所言,藝術家將水彩剔透的質地揮灑於帶有肌理的紙面上,轉化到銀幕上創造出獨特的視覺效果,暈染出的一幕幕朦朧而綿延的場景。該系列創作合計共十四件水彩,在《北京五十五日(一組八件)》(拍品編號146)中,藝術家以組畫描繪了清兵出征的景象。在天濛濛亮之際便浩蕩出發,清晨的朝霞泛著青色,象徵陣營的錦旗在風中吹舞。沿途所見鄉下蘆葦間玩耍的少年,行經樹下稍作休憩,正午時分路過邊城的城墻,終於在黃昏時見到遠方升起的炊煙,在天黑前抵達插旗的營地—敘事性地連貫構圖,巧妙點出了電影的故事主線,揭示清兵出前往發鎮壓義和團時所經歷的景象。曾景文總是跟隨電影攝製組,將重點精髓入畫。筆下的力度隨著劇情的發展和變幻而分輕重緩急,指引觀眾入境。

而同系列另一組作品《北京五十五日(一組六件)》(拍品編號145)則更為宏觀的表述了紫禁城的宏偉景色,人群隱沒在天際之中,成為點綴這蒼茫大地的點點塵埃。那遠眺時才可見的高塔,在綿延間雲層間露出真身,成為金燦天空下一點醒目的朱紅,象徵紫禁城的威嚴;而另一張作品中,古老的城牆默默矗立於粉紅色的晚霞之下,零星的士兵向遠方繼續前行,吟誦出一曲「斷腸人在天涯」的壯士輓歌。在這六幅著重場景描繪的作品中,藝術家將天與地以色塊分割,濃淡有致地營造出場景的立體感與縱深感。那古老的城墻,低迴的天空,或許亦令其在創作時感到時空交錯,回想到遙遠的故鄉、歷史的種種。其電影插圖創作,大部分都被收入美國電影歷史博物館中作為館藏,只有少部分流傳於市,《北京五十五天》更可謂其中經典!此番釋出,難能可貴!

估價 :
HKD: 60,000 – 90,000
USD: 7,700 – 11,500

成交價:
HKD: 70,800

上一件 拍品 139 下一件

免責聲明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Wechat QR Code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