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 | 中國嘉德(香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2021 春季拍賣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107
艾軒 (b.1947)
還是那個秋(一九八九年作)

油彩 畫布

80 × 99.5 cm. 31 1/2 × 39 1/8 in.

款識
Aixuan 1989.10(右下)

出版
1992年3月,《炎黃藝術月刊》第31期,炎黃藝術雜誌編輯室,高雄,第33頁
2011年,《成都雙年展:再現寫實》,成都雙年展組委會及成都現代藝術館,成都,第4頁
2014年,《收藏有藝事》,藝術家出版社,台北,第160頁
2019年,《收藏有藝事》,四川美術出版社,成都,第171頁
展覽
1992年3月7日至3月29日,《浪漫的寫實——艾軒創作藝術展》,炎黃藝術館,高雄
2000年8月12日至11月12日,《山中瑰寶——山美術館典藏精選》,山美術館,高雄
2007年5月15日至5月21日,《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美術創作院首屆院展》,中國美術館,北京
2008年10月4日至11月2日,《溯流——寫實新貌油畫群展》,寒舍空間,台北
2011年7月24日至8月21日,《成都雙年展︰再現寫實》,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2 號館,成都
2014年4月25日至5月25日,《收藏有藝事》,中正紀念堂,台北

來源
現亞洲重要私人藏家直接購自藝術家本人

詩意慧眼,理想之秋
中國寫實畫派大師艾軒八〇年代傳世名作首呈拍場

「為什麼我眼裡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艾青《我愛這片土地》

作為「中國寫實畫派」的創始者與靈魂人物,艾軒生於局勢混亂、戰火頻仍的時代,童年充滿不安與驚悸。他自幼喜歡畫畫,雖未得專業指導,但憑自我的毅力、充滿天賦的繪畫技巧考上中央美術學院附中,始接受正式美術訓練。畢業後在部隊農場工作了四年,於1973年被分配至成都軍區文化部創作組。為了完成革命題材繪畫任務,他曾多次入藏區采風,與城市迥然不同的樸質民風及自然環境激發了艾軒的創作熱情,孕生一批流露著真摯情感的藏區風情作品,與主流紅色繪畫口號式的表現形式大相徑庭,在畫壇引發巨大的回響。1981年,他以油畫《有志者》獲全國青年畫展銀獎,作品被全國30餘家雜誌刊登,從此在中國油畫界嶄露頭角。

三十年珍藏首呈拍場,藝術成就臻至高峰

「有一種情感的基礎,是對世界潛在的感覺,我以往沒有被發掘出來的,在藏區被發掘出來了。我心中常想,有一個孤寂的地方,可以把自己的一生託付給它,在紛擾中尋找到一份寧靜,在西藏,我找到了這種感覺。」
——艾軒

一次偶然的四川之行,讓艾軒在何多苓及其他川美學子畫作裡得到啟發——以往畫畫的固定概念是要有主題,並符合外在的要求,但他們卻將創作變成個人情感的宣洩,以最合適的狀態、場景、氣氛表現畫家的情緒,使艾軒大感震撼與觸動,一個月後他回到成都軍區,自此開始抒發自我情感、別具特色的「西藏」系列創作,並在此後至今逾四十年閒,不僅成就艾軒個人的繪畫經典,同時體現了銜接紅色繪畫與新生代表現主義,這一寫實繪畫在1980年代中後期對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帶來了跨時代貢獻與要義。
完成於1989年的《還是那個秋》即為奠定藝術家該時期名揚國際的重要見證,作品來源顯赫,成畫後一直由中國當代藝術資深藏家寶蓄,逾三十年來首次亮相拍場,珍罕至極。

物在言外,借景抒情

與日後常見的以雪山草甸為背景的作品不同,在《還是那個秋》中,夾裹在藏袍下的瘦弱孩童獨坐在一片蠻荒之地,畫雖未展藏區風雪飄搖的陰暗和冷峻,但在秋日斜陽下,依舊可以聽聆素風疾嘯,吹紅了男孩稚嫩的臉頰及飛揚烏髮下半露的耳垂,可他卻似無礙一切,沉浸於擺弄著手中蒲公英,「靜言深溪裡,長嘯高山頭」,仿若與世無爭地自處於一個單純的童話世界。在看似靜謐純真的畫面下,藝術家特將男孩置於全幅畫面中心,其身形若嬰孩般側曲,對照四周草地的遼闊愈顯瘦小,惹人疼惜。艾軒用超卓的寫實技巧,還原寂靜純淨的凍土高原之貌,他致力捕捉藏民的純樸善美與藏區風貌的蒼茫,通過對人物心理與大自然本質力量的揭示,刻畫人類面對自然威力時的渺小,進而訴說其自少年因戰爭、文革動盪生活所留下的心靈創傷和精神意志。
他在此運用經典的借景抒懷之法,透過畫中男孩抒發自我內心世界的情感,獨自在一望無際的草地上,靜靜地思考,體味著沈靜而空曠的意境。同時,艾軒把個人標誌性的藍灰色調交糅於黃綠互織的深秋草原上,鬆散的暖意中穿插不同程度的冷寂,致使其創作中的藏區蒼穹下獨有一股神秘並濃烈,孤寂卻抒情,脆弱又堅韌的感官體驗,他把源於生活的真實體驗,通過理性的畫面秩序,個人爐火純青的寫實技法,勾勒以他為首的一代人所獨有的含蓄情感,以及對人性、心靈、青春和命運的反思。

靈魂的寄存地,還是那個秋

與同時代人的西藏題材作品不同的是,艾軒詩意化的不止於畫面中的抒情,還有來自若詩般的作品提名,如《也許天海是那麼藍》、《有風從雙肩略過》、《她走了,沒說什麼》……,流淌在他體內來自父親艾青的詩人基因,為其畫作增添了一份東方文人士大夫的憂思家國之情懷。回溯創作《還是那個秋》的1989年,中國民主運動的熱浪到達頂點,「85美術新潮」終在89現代藝術大展被迫中止後落下帷幕,在這場影響幾乎整個中國美術界的思潮中,面對紛擾的現代美術流派,艾軒卻篤定自信的堅持著自己的藝術信仰——「寫實」。
1984年,艾軒進入北京畫院油畫創作室,次年完成了此後由中國美術館典藏的油畫《諾爾蓋的凍土帶》,藉由懷斯式的傷感寫實風格,揮別了此前純風景的描寫,畫面中人物與背景單純化的構圖特徵、人物側立或端坐的形式皆為艾軒早期西藏肖像系列的經典表徵。之後,他陸續完成了《二月荒涼的腳步》(1986),《有人離開了沼澤》(1989)等一系列以人物側臉肖像為主的成名代表作。《還是那個秋》亦體現艾軒西藏主題中的經典側像。 此外,本作在題名上延續自1986年創作的,由曾被譽為收藏中國當代油畫第一人哈夫納(Robert Hefner)收藏。1987年3月21日,哈夫納籌辦的「中國當代油畫展」在美國紐約哈克尼斯中心(Harkness House)開幕,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頂尖當代油畫家首次在國外集體亮相,參展藝術家包括陳逸飛、艾軒、王沂東、王懷慶、陳衍寧。艾軒親自帶著《還是那個秋天》赴美參展,開幕活動盛況空前,中美友人近千人出席,作品亦於展出後迅速售出。時任美國總統雷根的夫人在觀展後,特意致函哈夫納表達對艾軒作品的欣賞之情。
兩年後,艾軒再以《還是那個秋》為作品命名,絕非偶然,而是深思熟慮後的有意為之。他曾感嘆藏區人民總是處在自然的蹂躪之中:「自然總是這麼揉搓著人的臉,幾年前還是很好看的小孩子的臉,幾年下來就會顯得很蒼老、很憔悴,讓你感覺時間的跨度很大。」因此他有意在本作中選用較此前同名作中更年幼的孩童入畫,以此若將時間停駐,而在題名《還是那個秋》的這層外意之下,則是他對彼時已黯然落幕的美術運動至始至終所展現的理性思辨與冷靜獨醒,以及對那段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被他稱之爲「中國文藝復興」的時光之追憶,「其實在中國最好的藝術形態,是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初」,他將自我對藝術理想的陽春白雪投射在本作之上,畫中雪域高原的凍土,才是他藝術創作的依歸,無論何時,他都希望,這裡始終都「還是那個秋」!

估價 :
HKD: 1,100,000 – 1,800,000
USD: 141,800 – 232,100

成交價:
HKD: 1,298,000

上一件 拍品 107 下一件

免責聲明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Wechat QR Code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