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 | 中國嘉德(香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2021 春季拍賣
觀古I — 中國古代玉器

934
清乾隆
碧玉陰刻描金龍紋磬

29 cm. (11 3/8 in.) wide


本品為青玉質,扁平,呈鈍角矩形,長邊稱鼓,短邊稱股。磬兩面皆描金龍紋,其上篆書銘文。正面:「子輿有言,金聲玉振。一虡無雙,九成遞進。准今酌古,既制鑄鐘。磬不可闕,條理始終。和闐我疆,玉山是矗。依度採取,以命磬叔。審音協律,咸備中和。泗濱同拊,其質則過。圖經所傳,浮岳涇水。誰誠見之,鳴球允此。法天則地,股二鼓三。依我繹如,獸舞鸞鬖。考樂維時,干禧祖德。翼翼繩承,撫是萬國。益凜保黍,啟域伐功。敬識歲吉,辛巳乾隆。乾隆御製。」

背面:「特磬第五姑洗。大清乾隆二十有六年,歲在辛巳,冬十一月乙未朔,越九日癸卯琢成。」

此磬銘文為一篇四言詩,其所言大多源自古禮,表現出乾隆時期宮廷禮樂的復古傾向。乾隆二十六年特磬的圖形和銘文,見於《欽定大清會典圖》卷三十七,及《皇朝禮器圖式》卷八。據《清史稿》(卷一•一)記載:「特磬,以和闐玉為之,凡十二,應十二律,其制為鈍角矩形,長股謂之鼓,短股謂之股,皆兩面為雲龍形,穿孔系釧而懸之。」以本品觀之,文獻記載與存見實物恰相吻合。乾隆前期,因玉路阻塞、玉材匱乏,使得清代宮廷玉器經歷了緩慢成長的時期。在乾隆二十四年平定準噶爾、統一新疆後,玉路暢通、玉貢不絕。玉料充足為清玉的鼎盛期奠定了物質基礎。每年玉貢四千斤,特貢無計,正所謂「于闐采玉春復秋,用作正賦輸皇州」。自此之後才有「盈尺和闐玉,良工琢曲瓊」,大量的清乾隆時作玉製佳器。而特磬的製作也是從乾隆二十六年始,改靈璧石而用碧玉製作。按乾隆二十六年為辛巳,即公元1761年。十一月朔日(初一)始工,經九日在癸卯日琢成。

此碧玉磬據其樣式及銘文,可知是用於宮庭雅樂或盛大祭典的特磬。特磬屬中和韶樂,是皇帝祭天地、祭祖、祭孔時演奏的樂器。按音高不同共12枚,都單獨懸掛在木製磬架上,它們大小不一,從大至小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清代首用特磬應始於乾隆二十六年冬至圜丘(今天壇最南端)的祭天大典。
與本品同為乾隆二十六年所製者,除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完整一套十二件特磬(尺寸為長99.7至53.2cm),其餘若干散見各地,如天坛公园所藏之「第五姑洗」特磬、孔廟和國子監藏「第十南呂」特磬,公開拍賣中巴黎佳士得2012年12月曾釋出一件「第十二應鐘」特磬。以上特磬皆為碧玉質,與本品形制相似,大小薄厚不一,皆兩面預留銘文空間,余飾描金雲龍紋,均作行、升龍,昂首曲頸、彎腰卷尾,如出一轍,此造型為乾隆時期玉器龍紋的標準樣式。整器紋飾華麗精緻,足顯皇室風派,這些特磬所篆書的銘文,除名字不同外,行款、內容均相同。應為富貴甲冑之家所用之器,值得納藏。

來源:美國芝加哥亞洲傳統藝術博物館庫存,由博物館直接委託拍賣

參閱:巴黎佳士得2012年12月19日拍品編號126

估價 :
HKD: 60,000 - 80,000
USD: 7,700 - 10,300

成交價:
HKD: 295,000

上一件 拍品 934 下一件

免責聲明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Wechat QR Code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