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 | 中國嘉德(香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2021 秋季拍賣
金玉青煙 — 讀書樓藏古玉銅爐文玩

773
清早期
犀牛望月端硯

7.8 cm long

「向詠文房四事,謂筆硯紙墨,文房所必資也,然筆最不耐久,所云老不中書,紙次之,墨又次之,惟硯為最耐久,故自米芾李之彥輩率譜而藏之,以為藝林佳話……」
——《御製西清硯譜》
筆硯紙墨印等文房諸器是中國獨有的畫法繪畫工具,承載了中華文明沉浮的五千年,同時又受到歷代文人雅士喜好與收藏。文房諸器中的四寶起源於「新安三寶」,乾隆皇帝在《御製西清硯譜》就曾在開篇詳細闡述過文房四事的重要性,雖然「筆硯紙墨」由筆位列首位,但因其「最不耐久」,所以存世量不大,紙和墨都屬消耗品,僅列位次者的硯台「為最耐久」,《西清硯譜》有云:「古今佳硯,固質美工良,而鑒賞品題,因人增貴。」硯成為歷朝歷代文人雅士爭相收藏的文房佳器。
作為文房四事之一的硯,在朝代的更迭中,其造型紋飾不斷融入時代特徵,唐宋的端莊古樸,元明清的爭奇鬥巧。中國文人對山石強烈的欣賞和喜好,可視為中國獨有的文人藝術,反映出歷代文人的生活習性,也象徴文人的氣質與追求。米芾(1051-1107)拜石友石,亦嗜硯成癖而作《硯史》,其論硯台歷代製作之變,考據精準;南宋高似孫撰《硯箋》論端石、歙石之外,更匯錄前人有關硯的詩文,敘述詳實;大文豪兼大政治家歐陽修(1007-1072)著有《硯譜》,乃至晚近的清代亦出現不少論硯著作,文人雅士對硯台進行品評,或賦詩讚美,或刻銘抒懷,或著書立說。
就古人所用之硯材質繁雜:鐵、銅、金、銀、竹、木、紙、沙、石、瓦、陶、澄泥、瓷、玉、漆、象牙等,其中以瓦、石和澄泥最為普遍。早在西安半坡的仰韶文化遺址中,就曾發現有用金石英岩石製琢的研磨器。上海福泉山漢墓曾出土過成套西漢扁圓形石硯與研石(現藏於上海博物館),這類硯與研石共出的情形在漢代經常可見。柳公權(778-865)曾在《論硯》一文中提到:「蓄硯以青州第一,绛州次之。後始重端、歙、臨洮。」唐代以前是瓦硯及澄泥硯等陶硯的天下;唐代以後自宋朝起,石硯大為流行,開始出現中國的傳統四大名硯:端硯、歙硯、澄泥硯和洮河綠石硯,其中尤以端石、歙石的石紋變化萬千,成為人人爭相寶愛之物。端硯出於廣東肇慶,因其地古稱端州而得名;歙硯產地為安徽歙州;洮河硯產於甘肅洮州(今稱臨潭縣),自洮河河底挖出,因水深難取,故數量極少,而愈顯珍貴。南宋人孔傳為杜綰《雲林石譜》作序云:「天地至精之氣,結而為石,負土而出,……雖一拳之多,而能蘊千嚴之秀,大可列於園館,小或置於几案。如觀嵩少,而面龜蒙,坐生清思。……聖人嘗曰:仁者樂山,好石乃樂山之意,蓋所得靜而壽者。」含天地之精,蘊千嚴之秀,以至體會仁者樂山之旨,奠定了端歙硯成為文房清供的欣賞哲學。
四大傳統名硯中以端硯最為出名,其中又分老坑、宋坑、麻子坑、坑仔岩、大西洞等等,因為不同的取材地點和時間的關係,於硯台之上又呈現諸多的變幻。而例如青花、火捺、金銀線、天青、魚腦凍、蕉葉白、石眼等等詞彙,均是用來描述石材上呈現出的千變萬化。由此,給品評端硯帶來了無窮之樂趣。
是次拍賣集結了諸多端硯,均是楊法官多年之珍藏,其中不乏老坑上品,Lot 858清 荷葉形端硯,端石石色偏青藍色,涵蓋了金線、青花、玫瑰紫、火捺等石品,撫之細嫩,刀法精絕,實乃文房尚品。另有諸多文人參與其中的文人硯,如Lot 778石門蘭士製端硯以及Lot 853紀昀製硯等。文人與硯的結合,由於文人對於各個坑口、石性非常熟稔,有清一代多次的開採硯坑,使得一大批優質的硯材湧入硯台製作市場,對於下墨、發墨的要求逐漸提高,在研墨過程中的舒適和愉悅使得文人得到了極大滿足。此外,文人製硯包涵了豐富的個人情感、人生際遇乃至理想抱負等複雜的情愫,硯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的密碼,蘊含着極為豐富的文化價值。
來源:讀書樓楊炳禎先生珍藏,台北

估價 :
無底價
No Reserve

成交價:
HKD: 18,000

上一件 拍品 773 下一件

免責聲明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Wechat QR Code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