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 | 中國嘉德(香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中國嘉德香港2022秋季十週年慶典拍賣會
玄禮四方-暫集軒珍藏中國古代玉器

1525
玉豬龍

8.9 cm high

青玉質,質地溫潤,通體大面積受沁,器表由於浸蝕呈現呈雞骨白色,打燈開窗可見全玉種,可見原生玉色。帶褐色生坑沁斑。整體圓雕成C形,中部用管具對鑽打出一大圓孔,身體首尾相連,成團狀捲曲,鼻吻下方以砣具分割首尾,形成外寬內窄的缺口。器中央透穿一大圓孔,孔內壁較平直,壁上還留有台痕,應為雙向對鑽法打成,孔外沿規整,背有一小圓穿。獸首近似豬,獸耳肥大,向上聳立,昂首闊嘴,額間隱約突脊一道,耳以下以重圈紋勾劃出圓形大眼,雙目施以壓地隱起技藝,眼眶寬大圓渾,雙睛橫向貫通,雙眼之間以斜曲陰線連接,鼻部以數道皺摺表示,吻部微突沿面頰延伸,雙鼻孔與橫闊嘴向前凸出。龍身軀較粗光素無紋,形成蟠卷的龍身,尾端內卷收,首尾銜接處缺而不斷,楔形切口不切透內圓。身軀兩側琢磨平整,沿背部一周隆起呈圓弧狀,頸際兩側對鑿一圓孔,皆由兩面對鑽而成,可用於繫掛佩戴。整體造型渾厚,雕工生動,保存良好,面部結構清晰,以特寫式的獸首來表現豬龍的形象,紋飾局部用陰線勾勒,並施以大面積減地打窪,線條流暢明快,不失剛勁有力,打磨光滑,質感溫潤勻淨,散發圓融古雅的光澤,為紅山文化經典之作。
玉豬龍在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中多有發現, 頭部像豬首, 整體似豬的胚胎;背部均有一兩個對鑽的圓孔,似可作飾物繫繩佩掛。相似造形的玉雕也出現在江南一帶崧澤文化晚期,延續至良渚文化早期。類似造型的玉飾常常成對位於逝者胸前,因此用作耳飾、佩飾的可能性極大。此類器物在東亞地區起源早、流傳廣,也被稱為「耳飾玦」。在遠古的漁獵時期,人們會串連獵物肢骨所做的骨管,當作項鍊配戴。當他們學會開採、利用玉石這種材質,就模仿骨管琢磨玉管來用以裝飾自身,也將小玉璧切出缺口,當作耳飾配戴。大約距今五千多年前,紅山文化先民就在較粗之玉耳飾玦表面,利用環形器的器表,雕琢刻有如哺乳動物胚胎造型的圖像。 隨着紅山文化的發展, 此類玉雕體量逐漸變大了,身軀線條圓滑,光素捲曲,大耳與皺鼻更為誇張和醒目,有如傳說中神力無邊的「龍」。它是中國最早出現的龍形圖騰器物,應為中華民族龍文化的起源,為後代龍紋之雛形,也是紅山文化圖騰之經典代表,表達了原始先民對於自然界的崇拜。
與此品造型相近的紅山文化玉豬龍,可以參見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品(圖1:高10.3、寬7.8、厚3.3厘米):此件玉玦被發現於遼寧省朝陽市牛梁河遺址,現藏於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其體型略大,雙耳稍尖,龍首雙睛凸雕起台,形玦缺口處以線拉切割工藝製作,斷而不連。受沁情況與本品相似者,可參考河北省博物館藏紅山文化玉豬龍 (圖2:高14、寬10、厚3厘米),此件被發現於河北省圍場縣下伙房村,現藏於河北省博物館,體型及中孔較小,面部線條較為平緩,耳、目線打窪淺而規整,內孔沿呈坡形曲面。面部與本品同樣較為立體的例子,可詳參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紅山文化晚期玉豬龍」(圖3:高7.8、寬5.56、厚2.6公分)。另有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紅山文化玉獸頭玦」(圖4:高15.4、寬10.5、厚4.2厘米),青碧玉質,造型相近,頸背處有雙穿繫孔,可供對比。對豬龍雙目的處理上,可參考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玉雕龍」(圖5:高7.9、寬5.6、厚2.5厘米)一件,其頭部細節加工上比本品粗簡,鼻部無褶皺。相較於以上幾件藏品,本品不管在體量上還是雕工上,無疑都更為精良;其器身也較同類型玉豬龍更寬厚,為讓器表弧面光潔,線條勻稱,器內外均經過極為精心的修磨,工藝特徵亦見於吳棠海所公布私人藏、紅山文化鐲形器(圖6:直徑12、厚5.5厘米)的加工上。
此件玉豬龍圓潤靈動, 線條有力, 極具神韻, 無論從紋飾圖樣到造型,都洋溢著裝飾性美感。紅山文化玉器的藝術造型迥異於今天的藝術,呈現出誇張或抽象、變形,或是幾何線條化和復合化,其突出特征是大多凝練自然原始的造型而呈現出新的形式特征,絕少有對自然界原型的純粹模仿,富有想象力與藝術天分。其熟練運用各種工具進行切割、鉆孔、磨製等加工的痕跡也非常清晰:以寬砣具用來切割外輪廓及玦的楔形切口,以扁薄的細砣具來繪製一般的陰線紋飾,以空心的管具打中孔,管具鉆磨中孔時,因移位而留下痕跡,以圓頭桯具修飾邊緣並琢磨出斜坡,進行局部打窪;玦體外輪廓略呈倭角方形,這種「圓中帶方」的造型與紅山文化柱體玉玦相同,說明其加工中仍保留著「去方為圓法」,這都是紅山文化玉器製作的典型工藝特征。
一般象生動物常以圓雕、正面雕或側面雕,其所採用的角度也往往和它所用的玉料或器形相關,紅山文化玉工顯然不以此常態為滿足,此件玉豬龍就是其中典型器物——它雖並不著意強調動感,但連續不斷的紋飾布局,飽滿之氣韻,熟練靈活的雕工,使它擁有不同的視點設計,展現出玉工對於玉料、造型、紋飾三者充分的掌握與融合能力,也讓此件圓雕作品於平穩沈靜中,自然散發攝人心魄之力量感。
參閱:
圖錄:
1. 《中國出土玉器全集(2)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古方,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111頁(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品)
2. 《中國出土玉器全集(1) 北京、天津、河北》,古方,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121頁(河北省博物館藏品)
3. 《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篇1——新石器時代》,故宮博物院編著,2011年,第59頁,(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故103952)
4.《敬天格物:中國歷代玉器導讀》,鄧淑蘋主編,臺北故宮博物院,2012年,第54頁,圖4-5-5
5.《紅山玉器》,吳棠海,臺北震旦文教基金會,2007年,第237頁,圖186頁
6.《紅山文化玉器鑒賞》,郭大順、洪殿旭主編,文物出版社,2010年,第43頁,圖版12
論文:
1.《談談紅山系玉器》,鄧淑蘋,《故宮文物月刊》第16卷第9期,總號189,1998年
2.《古器物學研究:紅山文化玉器概論》,《紅山玉器》,吳棠海,震旦文教基金會,2007年,第11-45頁
3.《紅山玉器造型藝術的文化闡釋》,張麗紅,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年
4.《紅山文化玉器鑒賞》,郭大順、洪殿旭主編,文物出版社,2010年,第190-191頁
來源:暫集軒珍藏,台北,入藏於1999年以前

估價 :
HKD: 2,200,000 - 2,800,000
USD: 281,300 - 358,000

成交價:
HKD: 10,914,000

上一件 拍品 1525 下一件

免責聲明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Wechat QR Code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