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5 cm diam.
洗,寬折沿,深直壁,近底處微微外撇,平底,整體敦厚。其器型明顯有別於中國傳統瓷器造型,整體棱角分明, 曲直有道,別樹一幟。與同期無當尊、雙繋大扁壺、八方燭臺、方流執壺等器型,屬明初永樂時期(1403-1424年)景德鎮御窯廠受西亞、中東器物啟發而燒製的器皿。整體以青花為飾,採用裝飾帶層層展開的構圖,內外壁與口沿繪有中式典型的纏枝花卉紋樣,洗心繪輪花紋,採用放射形幾何構圖,首見於中國瓷器裝飾,成八瓣,瓣尖結合了中國傳統如意雲頭,別緻新穎, 中西結合,獨特而罕珍,見證了明朝(1368-1644年)景德鎮御窯廠將西亞元素融入傳統陶瓷製作的重要革新。
永樂年間,朝廷大力發展外交,留有鄭和七下西洋的佳話。彼時,明朝與西亞、中東各國關係密切,朝廷多次遣使西亞,掀起了中西交流的高潮。伴隨著頻繁的外交往來,漢人得以接觸各式域外珍寶。曾五次出使西域的陳誠將其於西域所見所聞寫成《西域行程記》,成為當時皇室與達官貴人瞭解西域的視窗。除了人員的往來,大量異域風情的器物通過朝貢體系或商業貿易流入中原,受到宮廷與達官顯貴的青睞,景德鎮御窯廠工匠奉旨仿製,一系列取材波斯、敘利亞、 埃及等地金屬器器型的中國瓷器應運而生。這些來自西域的資訊和奇珍異寶對官窯瓷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極大豐富了中國陶瓷的圖譜。
我們通過實物對比得知,本拍品器型源自十三至十四世紀馬穆魯克蘇丹國(Mamluk王朝,現埃及/敘利亞地區)所流行的黃銅嵌金銀折沿洗與玻璃折沿洗。寬折沿,深腹,直壁,近足處外撇,平底,器型特徵明顯。如,大英博物館藏馬穆魯克•黃銅嵌金銀折沿洗,館藏編號:1851.1-4.1,其上嵌刻馬穆魯克王朝蘇丹 Al-Nasir Muhammad Qalawun的名字(在位時間為1293 -1294, 1299–1309, 以及1310 -1341)(附圖一)。據此,我們得以確認這類作品創作於十三世紀晚期到十四世紀早期。另見,法國盧浮宮博物館藏馬穆魯克•黃銅嵌金銀折沿洗(又稱「路易十三的洗禮盆」,Baptistère de Saint Louis),館藏編號:LP 16(附圖二);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馬穆魯克•黃銅折沿洗,藏品編號: 91.1.589(附圖三);以及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馬穆魯克•玻璃彩繪折沿洗,藏品編號: 91.1.1532(附圖四)。
永樂青花折沿洗,其器型與馬穆魯克原型如出一轍,存世極少。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兩例,其一口沿以海浪紋為飾,器心綴六瓣輪花,瓣葉曲捲婉麗(附圖五);另一口沿畫石竹,器心繪八葵瓣,花瓣較尖,形如蕉葉,其內分飾八寶(附圖六)。台北故宮博物院亦藏有兩例,器心紋樣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六瓣輪花紋相同,其一口沿以水波紋為飾(附圖七),另一口沿繪石竹紋(附圖八)。南京博物館另藏一例,參見《中國南京博物館所藏–復蘇的南遷文物》,東京,1998年,頁34,圖版6號;另有一例可見《世界陶磁全集14明》,東京,1976年,頁166,圖版151號。
宣德者, 台北故宮藏明宣德•青花波濤花卉紋折沿洗,無款,詳見《適於心:明代永樂皇帝的瓷器》,台北故宮博物院,2017年;日本大和文華館藏一例帶「大明宣德年製」款,見《大和文華館所蔵品図版目録 7:中國陶磁》,奈良,1977年,編號134。
雖然永樂青花折沿洗的器型與其原型十分接近,卻在裝飾構圖與紋樣上,發展出一套獨有的風格。馬穆魯克折沿洗多嵌金銀,富麗華麗,腹部採用開光佈局,在折沿、內壁與外壁多以阿拉伯文字或西方故事人物裝飾,佈局緊湊,內容豐滿。而以本拍品為代表的明代永樂青花折沿洗,則採取紋飾帶的佈局,層層展開,紋樣以中式傳統圖案為主,融合西方元素,完美詮釋了異域器物的本土化過程。
構圖上,延續了元青花的裝飾風格,採用多層紋飾帶構圖,紋飾有纏枝花卉紋、折枝花卉紋、海浪紋等傳統紋飾。本器折沿上所繪的石竹花紋與纏枝花卉紋則是典型的中國傳統題材,但在此處,石竹花卉結合了點飾而成的小花與銀杏式葉片,少了一分傳統,多了一分創新;內壁與外壁的纏枝花卉紋則單繪纏枝蓮紋,而非常見的纏枝四季花卉紋;盆外壁折沿下方均勻分佈小花,而非常見的折枝花卉。
此洗器心邊緣的百合花飾(附圖九)屬典型西方紋樣,在西方文明被廣泛使用,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印章、埃及的浮雕以及此折沿洗的起源地馬穆魯克王朝的錢幣上均能找到其身影。器心的主體紋飾,輪花圖紋,則是從馬穆魯克玻璃彩繪折沿洗器心的幾何圖案演化而來(附圖十)。在馬穆魯克,當時的匠人們已經掌握圓規及直尺等輔助工具,得以精確地描繪此類幾何圖案,但習慣以腕運筆的中國匠人並不熟練幾何繪圖技法,他們在西亞放射性幾何紋樣的原型上,融合中式的如意雲頭作為花瓣的瓣尖,並融入了貫套紋的概念,創造出極具時代特色的中式輪花圖案,並運用在多種器型之上,如同屬明永樂名品的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明永樂•青花幾何花卉紋葫蘆扁壺(附圖十一)。
同類器,器心輪花圖案不盡相同,有曲瓣、尖葉之分,有六瓣、八瓣之別。本拍品器心巧綴瓣葉八片,相互交鎖、連貫、錯落有致,以中央花蕊為原點,向外輻射,如一朵綻放的寶相花,極為獨特,即便在同類器中,也別無他例。
雖然我們至今未能確定這類折沿洗燒造的目的。曾有學者推測,或用作國禮送予中東君主,但根據傳世情況可知,此批折沿洗似乎未曾大量流入西方,現存多見於兩岸故宮收藏,海外僅伊斯坦堡的托普卡比宮藏有一件,見《伊斯坦堡托普卡比宮博物館之中國陶瓷》,John Ayer及 Regina Krahl,卷2,倫敦,1986年,頁561,圖版611號。可以推測這類器皿雖仿製西域形製.或為中國達官顯貴而製作。
此洗,係出名門,為永樂御窯力作,傳承有序,經美國J. J. Lally,香港天民樓遞藏,並曾被多次出版,包括《天民樓藏瓷》,香港藝術館,香港,1987年,圖版17。其胎質細滑而厚重,器型曲直有道,可鑒當時工藝之精;畫工流暢工整,青花發色濃艷,品格超群,盡顯皇家氣象。
來源:
藍捷理,紐約,1986年
香港天民樓舊藏
香港蘇富比,2019年4月3日,拍品編號3
出版:
《天民樓藏瓷》,香港藝術館,香港,1987年,編號13
《歷代文物萃珍:敏求精舍三十週年紀念展》,香港藝術館, 香港, 1990-1991年, 編號129
《天民樓青花瓷特展》,鴻禧美術館,台北,1992年,編號29
《天民樓青花瓷特展》,上海博物館,上海,1996年
《日昇月騰:從敏求精舍藏品看明代》,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2015-2016年,編號61
《香江雅集: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特展》,首都博物館,北京,2017年,編號115
展覽:
香港藝術館,《天民樓藏瓷》,香港,1987年
香港藝術館,《歷代文物萃珍:敏求精舍三十週年紀念展》,香港, 1990-1991年
鴻禧美術館,《天民樓青花瓷特展》,台北,1992年
上海博物館,《天民樓青花瓷特展》,上海,1996年
香港歷史博物館,《日昇月騰:從敏求精舍藏品看明代》,香港,2015年12月16日至2016年4月11日
首都博物館,《香江雅集: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特展》,北京,2017年
估價 :
HKD: 30,000,000 - 40,000,000
USD: 3,822,000 - 5,100,000
成交價:
HKD: --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