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 | 中國嘉德(香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中國嘉德香港2022秋季十週年慶典拍賣會
恭造-宮廷御瓷珍玩

1108
清 · 雍正
珊瑚紅地洋彩九秋同慶圖碗一對

Each, 13 cm diam.

「雍正御製」四字二行楷書款

成對,侈口,深弧腹,下承圈足。器型端莊秀巧,內壁施白釉,溫潤細膩,光素無紋。外壁通體以珊瑚紅為地,釉色勻淨,上以各色彩繪牡丹、秋葵、菊花、蘭花、虞美人、秋海棠、山茶、芍藥、梔子花等九種秋天盛開的花卉,並以綠、墨二色繪枝葉、葉脈,斑斕絢麗,寓意「九秋同慶」, 至為吉祥。外底心青花雙方欄內書「雍正御製」四字雙行楷書款。
瓷胎洋彩器中,以「洋花」裝飾最為流行,洋花中又以洋菊和洋蓮最為普遍。清宮西洋風的流行與皇帝的興趣愛好有密切聯繫,康熙皇帝潛心西方格物之學,注重務實,積極吸取外國先進文明。至於雍正皇帝喜好頗豐,自己亦偶爾作西洋裝扮出現於「行樂圖」之中,故雍正朝的洋彩器一小部分亦延續了洋花紋樣。
本品紋飾繪畫技巧高超,構圖巧妙,藉以彩料之濃淡的變化來表現花瓣的陰陽向背,其中藍、黃等色花朵都採用了彩料與玻璃白調和使用的工藝,部分花卉的輪廓線用胭脂紅勾勒,花瓣細部以白料點飾出斑駁光點,令花卉更富立體感。葉片則以深淺綠色表現、轉折所產生之光影明暗,佈局疏密有致,極富西洋風情,更顯風姿綽約。
本品更為獨特之處在於碗底青花雙框內楷書「雍正御製」四字款,為內府標準的宋體,筆道硬朗,端莊周正,青花深沉,緊貼胎骨,彰顯本品不凡的品級。「九秋同慶碗」在康雍乾嘉四朝均有燒造,是一個品級極高的御窯式樣。其中康熙者書「康熙御製」款,雍正時期則存在如本品之「雍正御製」款,亦見「雍正年製」者,其中尤以前者珍罕。

伊勢彥信(b.1962),日本及美國最大的雞蛋供應商,有「雞蛋大王」之稱。伊勢先生除了商業成功外,亦雅好收藏,一直堅持嚴謹的收藏態度和藝術與學術並行的專業路線,秉承寧缺毋濫的原則。其藏品涵蓋各個時期的精品,在收藏界知名度頗高。2017年,伊勢先生分別於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舉辦《傾世之美——伊勢彥信中國陶瓷藏品展》;法國吉美博物館舉辦《伊勢基金中國陶瓷藝術特展》,引起陶瓷收藏界熱烈反響。

九秋風華兼容並蓄,宮廷麗色遠勝西洋
——記「雍正御製」款珊瑚紅地洋彩九秋同慶花卉紋碗
本品成對,侈口微外敞、深弧腹、矮圈足。器型端莊秀巧,器內平素無紋,內壁施白釉,溫潤細膩。外壁通體以珊瑚紅為地,釉色勻凈,上以各色彩繪牡丹、秋葵、菊花、蘭花、虞美人、秋海棠、山茶、芍藥、梔子花等九種秋天盛開的花卉,並以綠、墨色繪枝葉、葉脈,斑斕絢麗,寓意「九秋同慶」,至為吉祥。此對碗紋飾繪畫技巧高超,構圖巧妙,借以彩料之濃淡的變化來表現花葉的陰陽向背,其中藍、黃等色花朵都採用了彩料與玻璃白調和使用的工藝,部分花卉的輪廓線用胭脂紅勾勒,花瓣細部以白料點飾出斑駁光點,令花卉更富立體感;葉片以深淺綠色表現、轉折所產生之光影明暗,佈局疏密有致,極富西洋風情,更顯風姿綽約。器底帶「雍正御製」二行青花楷書雙方框款。相同品種以「康熙御製」年款者為多,「雍正御製」款識者並不多見。
洋彩,過去常被統歸於「粉彩」類,在陶瓷分類上應屬琺瑯彩釉類,它與畫琺瑯雖在釉彩與紋飾均異中有同,有其重疊性與共通性,分辨不易,因又常歸入「瓷胎畫琺瑯」器類中。近年來台北故宮學者們依此類器皿的宮廷原盛裝木匣所刻品名及清宮相關檔案記載, 對 「洋彩」 進行了重新審視與定義。首先洋彩器有擁有專門繪畫風格與技法。雍正十三年(1735)唐英所撰之《陶務敘略碑記》,文中對洋彩定義為:「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法瑯畫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無不精細入神。」 乾隆八年(1743),唐英又在《陶冶圖冊》第十七編 《圓琢洋彩》中有更詳細的說明:「圓琢白器,五彩繪畫,摹仿西洋,故曰洋采。須選素習繪事高手,將各種顏料研細調和,以白瓷片畫染試燒, ……所用顏料與法瑯色同……」。依此可知,洋彩所用顏料與畫琺瑯相同,所獨特之處在於其繪畫裝飾模仿自西洋。其次,因雍正六年陶督官唐英於景德鎮御窯廠燒造洋彩之前,琺瑯顏料珍藏宮中,磁胎畫琺瑯均在宮中燒造完成,臺灣學者廖寶秀《從色地畫琺瑯與洋彩瓷器談文物定名問題》提出:《活計檔》將清廷造辦處完成者與御窯廠完成者嚴格區分,前者稱為「磁胎畫琺瑯」,後者稱為「磁胎洋彩」。對於清宮舊藏洋彩,另一位關註「洋彩」的臺灣學者余佩瑾發現:「乾隆皇帝降旨整理清宮舊藏和當朝畫琺瑯器時,很可能只針對當朝作品進行「洋彩」和「琺瑯彩」的分類;相對於此,康雍兩朝的作品則一律歸並於「瓷胎畫琺瑯」之下。」因此雍正朝洋彩更多被混淆於瓷胎畫琺瑯之中。因此,除繪畫裝飾不同之外,洋彩器與瓷胎畫琺瑯器其紋飾之取題規範、製作的地點與款識均有所區別,應視為兩類,不應混淆。
關於瓷胎洋彩器「摹仿西洋」裝飾特征,學者廖寶秀《乾隆磁胎洋彩綜述》總結:花卉紋樣大量使用洋菊、洋蓮等洋花裝飾;圖案中運用西洋明暗光點繪法、陰影透視法,尤以圖案花紋的細部,多模仿西洋光影畫法,使用琺瑯白料點飾光點,令花紋或物體更富立體感;或在花葉上以渲染白料方式,表現枝葉的光影明暗,與西方繪畫中描畫靜物表現的光影手法同出一轍。這種西洋繪法,即為唐英所稱洋彩器「摹仿西洋」之要旨,也是它區別於大部分「瓷胎畫琺瑯器」的特征。洋彩器上看似很中國的山水繪畫或開光花卉,卻也包藏著無數西洋畫意,亦為東西文化藝術交流之見證。
瓷胎琺瑯彩器與洋彩器的盛行,清宮西洋風的流行,與皇帝的興趣愛好有密切聯繫。從傳世製品看,雍正此類洋彩對碗無論是裝飾風格還是造型、紋樣皆為承襲康熙器而來。由於康熙皇帝對西洋畫琺瑯器的喜愛,不僅引進畫琺瑯製作技術,也於康熙三十二年在宮中造辦處創設「琺瑯作」坊,專門製作各種胎地的琺瑯器,經過不斷試驗終於康熙晚期燒製成功,雍正皇帝和怡親王允祥踵繼康熙皇帝的腳步,仍然持續督促西洋傳教士畫琺瑯,並同樣以突破技術、產燒更精美的琺瑯器為目標。其燒造過程記錄於《活計檔》中,如雍正二年(1724):「怡親王交填白脫胎酒盃五件、內二件有暗龍、奉旨此盃燒法瑯欽此。(於二月二十三日燒破二件總管太監啟知)怡親王奉王諭:其餘三件爾等小心燒造,遵此。(於五月十八得白磁畫法瑯酒盃三件)怡親王呈進。」經雍正與乾隆兩朝繼續研發,清宮琺瑯工藝終臻巔峰。
此對碗底款署「雍正御製」,極富於內涵——「御製」顯示此器物之造、燒過程,皆與皇帝本人意誌密不可分。清宮造辦處繪造之釉上彩瓷,底署釉上藍料或胭脂紅料「御製」年款,有別於署書於景德鎮之釉下青花「御製」款。而康熙、雍正兩朝琺瑯彩瓷青花「御製」款之意義和重要性,歷來備受闡釋討論,意味著器物是為皇帝或皇室直接使用而製,但彩繪燒製仍是在景德鎮御窯廠完成。廖寶秀《典雅富麗—台北故宮藏瓷》中研究發現:瓷胎洋彩與瓷胎畫琺瑯器絕大多數陳設並收藏於乾清宮和養心殿,其他宮殿除圓明園外極少陳設。整個琺瑯彩瓷系列的產造及新琺瑯料研製歷程,以及其上「御製」款識的含義,都展現出康、雍、乾三代皇帝汲汲營營開發本土燒造技術,以達「遠勝西洋」之目標,也傳達著他們對自身及清帝國形象的一種積極地、開放型塑造。
康熙朝以降,色地上繪花卉紋甚是流行,對比中所凸顯出相得益彰之美深得帝王青睞。由於雍正時期的瓷胎潔白輕薄,在其上用琺瑯料直接繪畫更能突出彩料的玻璃質感和鮮艷色調,因而雍正琺瑯彩瓷大多繪於素白器上,只有少數襲用康熙時期色地裝飾,此件器物系恰是沿襲了康熙琺瑯彩色地的裝飾風格。此碗所施珊瑚紅地格調顯端莊,頗尊貴,為雍正時期御用瓷器之首選。珊瑚紅地,始於康熙盛於雍正、乾隆,屬低溫鐵紅釉,因其呈色紅中閃黃,與珊瑚顏色相似,故名。以吹釉法施彩,施釉薄而細勻,其色調沈著含蓄,光潤艷美。清代康熙朝開始,除生產一色的珊瑚紅盤、碗、瓶外,還用作地色,有珊瑚紅五彩、珊瑚紅地描金、珊瑚紅地粉彩、珊瑚紅地蓋雪等品種。雍正皇帝本人尤為鐘愛紅地琺瑯器,終雍正一朝,紅地琺瑯彩的製作持續不斷,台北故宮博物院現藏十七件雍正早期「色地畫琺瑯」皆為紅地。對比乾隆朝除磁胎洋彩紅地錦上添花器外基本上極少磁胎紅地畫琺瑯器這一情況,可見雍正皇帝不僅相當關心琺瑯彩瓷,同時也相當重視紅地琺瑯彩瓷的技術,他一再告誡提醒宮廷造器必須「文雅秀氣」,其美學要求可謂「少則美,多則俗」,不容些微差異。雍正四年(1726)他親自對景德鎮御窯廠產燒的兩件「紅磁白裏暗花茶圓」指示:「此茶圓兩件內,淡紅色的更好,燒造時著他仿淡紅色的燒造。茶圓其底不必燒紅色,仍要白底落款,不獨此茶圓,他先帶去的樣內,好款式的盤碟俱燒造些,胎骨俱要精細。」其對紅地琺瑯料亦多要求,雍正四年他降旨將「法瑯花抹紅地」酒圓視為頭等文物,雍正六年九月《活計檔》載:「奉怡親王諭,今配燒琺瑯用的紅料,將玻璃廠佰唐阿著吳書挑選二名學配紅料。」這充分彰顯雍正帝個人鑒賞品味之高,也證明雍正帝對琺瑯紅料的重視,非同一般。雍正九年後,經過提煉、研製,紅料品質大大提升改善,此時紅地器皿不再有早期「釉色帶紫浮泛,釉面厚薄深淺不一,或口足釉色出線不勻」的現象,所呈現的紅料沈穩內斂,清麗不俗,正愜雍正皇帝之意。
通觀九秋花卉紋碗壁上,九種花卉掩映於庭院,次第芳菲,婉轉綻放,其筆觸間對植物生長姿態的細膩觀察與生動描摹,是洋彩器「摹仿西洋」畫風的典型特征。明清時期九秋紋流行於瓷器紋飾中,並漸趨「富貴吉慶」化。古人以農歷七、八、九三個月為秋季,計九十天,故秋季有「九秋」之別稱。三國曹植《七啟》:「九秋之夕,為歡未央。」 晉代張協《七命》雲:「晞三春之溢露,遡九秋之鳴飈。」 在民間「九秋」也漸為盛開於秋季的各色花卉之代稱,如唐代陸暢《催妝五首》之一:「聞到禁中時節異,九秋香滿鏡薹前」。明代以後吉祥圖案中,多選取九種秋季應時花卉,以寓意九秋同慶,共賀豐收。此紋樣運用於瓷器之上,似始於明代成化青花器上,與「三果」「三友」等一並為其常見裝飾圖案。至清代,「九秋同慶」碗在康雍乾嘉四朝成為品級極高的門類,器形、紋樣開始規範化。早期九秋碗多為敦式碗,後期多撇口碗,多以色地配以「九秋同慶」紋樣,形成一種固定搭配。尤其是花中虞美人,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畫琺瑯與洋彩器中最受青睞的「洋花」紋樣,這與當時景德鎮御窯廠督窯官唐英的個人偏愛不無關係。
磁胎洋彩與畫琺瑯器皆為清宮最珍貴也是最受清帝重視的品類,在當時由於釉料、技術等原因,燒製量稀少,與其他品類瓷器不同,宮廷基本上不作為賞賜品,絕大部分珍藏於乾清宮,除少數陳設圓明園,流傳於外者少之又少,足可視為盛世輝煌的龐大國力下極盡人力、物力才能實現的頂級宮廷藝術形式。翻閱清宮檔案,可以看到雍正皇帝親自參與琺瑯彩瓷的設計和製作過程,同時命其弟怡親王統管造辦處,他對使用的原料、繪畫圖案乃至瓷器的樣式、高矮尺寸都要一一過問,常令承作活計的造辦處「往秀氣裏收拾」、「往薄裏磨做」、「往細處收拾」,要求不可謂不嚴格,在其指導影響下,宮廷造辦處、景德鎮御窯廠「日常活計」都有明顯的提高,得雍正一朝藝術創作成就有別於康乾兩朝,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不僅如此,其宮廷御用瓷製作之精美,使後世有「明看成化、清觀雍正」之贊譽。雍正皇帝以獨到之美學眼光,畢生追求精致典雅、宮廷氣質,而延續自康熙朝日漸成熟的琺瑯工藝,亦於雍正朝臻於完美,其煌煌全盛之境界,兼容並蓄之精神,在此件珊瑚紅地洋彩九秋同慶碗上可謂體現淋漓盡致,也最能彰顯三代帝王所追求之「文治功業」「大國氣象」。
來源:
香港蘇富比,2001年5月1日,lot 553(其一)
香港蘇富比,2001年5月1日,lot 554(另一)
中國嘉德,2018年6月18日,lot 2608(保稅)
伊勢彥信先生珍藏

參閱:
《上海博物館藏康熙瓷圖錄》,汪慶正主編,上海博物館、兩木出版社,1998年,第141頁,圖95
《中國瓷器—莊紹綏收藏》,朱湯生著,香港,2009年,圖44
《徐氏藝術館—陶瓷Ⅳ·清代》,徐氏藝術館,1995年,圖159、160

估價 :
HKD: 4,500,000 - 5,500,000
USD: 574,000 - 700,700

成交價:
HKD: --

上一件 拍品 1108 下一件

免責聲明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Wechat QR Code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