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 | 中國嘉德(香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中國嘉德香港2022秋季十週年慶典拍賣會
璧光盈袖III-居易書屋暨海外名家 珍藏玉器

1485
清乾隆
玉雕觀自在山子

12.2 cm (4 3/4 in.) high

本品青白玉質,局部留黃褐色玉皮,以為山岩之色。包漿厚潤,色澤深沈,古雅凝重。整器採高浮雕、圓雕及陰刻技法,採用整料隨形雕刻,周身圓滑,中央掏空,正面描繪童子拜觀音題材。竹林之中,觀音結全跏趺坐於岩石之上,發髻高輓,額際至頭頂雕出根根細絲向後披梳,頂覆兜帽,肩披帔帛,上著交領衣下著大裙,衣紋垂拂流轉,褶皺層疊有致,左手握持雙圈珠串,右手垂膝上隱於衣袖中,法相溫婉慈祥,低首垂目,細眉圓目,臉型飽滿豐潤,側身面對童子,神情憐愛。童子鞠躬作揖,正雙手合十向觀音膜拜,神態恭敬虔誠。童子額際光潔,闊鼻厚唇,耳垂厚長,體態豐腴,梳雙髻,腕上飾鐲,臂上繞帔帛,帔帛向後飄拂。菩薩身後有龍女侍立,龍女左手捧玉淨瓶托於右掌上,頭頂梳短髻,面龐豐潤,廣額彎眉,鳳眼微啓,笑容可掬。左側有仙鳥自天際而來,鈎喙長尾,作飛迎姿態,仙鳥下方洞壁平坦處陰刻楷書「觀自在菩薩」,右上淺浮雕翠竹一叢,竹葉疏朗,竹篁修長搖曳,點綴其間,更添莊嚴肅穆,襯托出觀音超然世外而又心懷慈悲的氣質。童子與菩薩的下半身逐漸深紅醇厚,似為俏色使場景人物擁有陰影下的立體感。背面隨形俏色雕出山崖聳立,高處有斑斑皮色點綴,有如祥雲瑞霧掩映其間,縹緲高遠,彷彿山水畫中的留白,顯得余味無窮,非精於書畫者不能有此丘壑。此山子尺寸玲瓏,做工精到,古雅天成,有沈靜典雅之書卷氣息。
從明代開始,玉器深受知識階層的喜愛,尤其是文具、文玩及陳設玉器能點綴文房、陶冶性情,成為風雅之選。具有文人氣息的玉質文具十分發達,案頭陳設玉器也花樣翻新,品類繁多,尤以玉山子最具文人情懷,也有復古思潮之印記,成為明清時期盛行之陳設玉器。明代玉山子與玉文具中的筆擱有些類似,呈山形起伏多鏤空雕飾。清代中期以後西北、西南地區的相繼平定,政府設立「官採」監督玉料開採事務,民間採玉亦漸馳禁,於是各種玉料的來源更廣;清代玉山子更為流行,視玉璞大小就其形加工雕製,有山水人物、達摩面壁、仕女庭院、草蟲花卉各類題材,以浮雕及深雕作品較多。清代玉工特別擅長巧作玉技法,其相玉及用色之卓絕遠超明代以前,因此形制、呈色及功能性之考量,均能配合的渾然天成,惟妙惟肖,尤其宮廷玉作,題材常選自宮中收藏歷代名作,草稿出於名家之手,因此構圖或意境均能表現獨特的藝術風格,流露著深刻的政治、文化意涵,產生了一批令人驚嘆的佳作,這是清代玉雕為世人珍藏喜愛的原因。
山是古代文化和藝術的重要元素,常用以代表有益於身心的、和諧的自然環境,或表達與宇宙、心靈相關的觀念取向。它也是隱居之所和佛道寺院選址之處。對山的表現可以追溯至戰國時代,那時山的圖案已成為多種藝術門類的題材,五代及北宋以來,山水圖案頻頻入畫,為人們所熟悉。除真實存在的山之外,還有想象中的仙山,如蓬萊、瀛洲等也是藝術家樂於表現的主題。古代傳統玉山子作為陳設器,一般以表現山水、山林之景為主,人物等起點綴抑或點睛之作用,體量均小,有的只施以淺浮雕;設計理念是在保持玉石料原形的基礎上,按照「丈山尺樹,寸馬分人」的構圖法則來表現自然和人文景觀,浮雕、深浮雕、小立體雕,使山水、樹木、樓台、飛禽、人物等構成遠中近景的交替變化,以取得玉料、題材、工巧的統一。所以清代以前山子造型多簡,構圖常為一人一景,「畫意」成為玉山子表現主題,其內容及技法與圖畫相似。清代玉山子可分為以山林為主、以建築為主、以人物為主和保留玉材原型等幾種類別作品,其中以人物為主體的作品受人物畫、肖像畫影響,主要功夫下在人物造型上,但又不同於單純的人物造像,而將人物所處的環境表現的非常明確,典型作品為達摩渡海、達摩面壁等。此件山子上觀音菩薩與善財、龍女的身形在整體山子上所佔比例較大,人物近於圓雕,並成為了玉山子的主體形象,配景細節則仍以傳統筆法描繪,景色呈多層次,呈現一種清淨雅致的韻味,將寫實寫意相結合,這可視為清代玉工在傳統樣式基礎上所嘗試的一種創新。工匠還善加利用寬大袍服的圓刀衣紋表現技法,勾勒出衣服質感及上下左右、不同跌宕的衣紋平面體塊,將人物身姿體態線條描繪得自在曼妙又不失莊嚴高貴,與嶙峋山岩相映成趣,形成匠心獨運的立體圓雕白玉作品,使人能拿在手中把玩,百看不厭,層層深入。
觀世音之名字最早見於《金光明經》,梵文作Avalokiteśvara,唐以前出現過諸多不同譯法,玄奘《大唐西域記》稱『舊譯為「光世音」或雲「觀世音」,或「觀世自在」,皆訛謬也』,他提出正確的譯法為「觀自在」。觀音與大勢至菩薩共侍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如來左右,世稱「西方三聖」。凡遇難眾生誦念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故稱觀世音菩薩;又因其於理事無礙之境,觀達自在,亦稱觀自在菩薩。觀音菩薩在大乘佛教信仰中的地位和作用無與倫比,他是整個東亞佛教系統裡面眾多佛菩薩中最重要的一個,《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五章「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觀音菩薩信仰的主要依據和來源,傳世亦稱此章為《觀音經》,被稱為整個東亞地區的「聖經」。觀音的兩位侍從童男叫「善財」,童女叫「龍女」。《華嚴經·入法界品》載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講述善財本來是福城長者的五百童子之一,因出生時有種種珍寶自然湧現而得名。不過他卻視財寶如糞土,發誓修行成菩薩。受文殊菩薩教化,南行參訪五十三位名師,最後在普陀洛迦山,參詣觀自在菩薩,菩薩為其解說「大悲行法門」,得到指點後亦示現成為菩薩。在後世畫像或塑像中,他常位於觀音左側,廣為流傳的「童子拜觀音」則取自第二十七參「參觀自在菩薩」——拜謁觀音而受點化的場景。在五十三參經變廣為流行之時,觀音信仰就已普遍,因而《入法界品》描述的善財童子參訪觀音的一節,獨受藝術家、信眾的喜愛,從其他五十三參中單獨抽離出來而廣為流行。從此觀音造像在水月觀音、千手觀音、魚籃觀音、送子觀音等之外,又添新題材——童子拜觀音。今所傳明代丁雲鵬所繪《觀音菩薩慈容五十三現》一套,這組圖像顯出了觀音化現圖像與「善財五十三參」的密切關係,各幅中都有童子拜詣的情景,其中「慈容九現」(圖1)即較為經典的「童子拜觀音」構圖;山西省平遙縣雙林寺現存明代彩塑中,善財即作為主要侍從立於觀自在菩薩身側左後,身繞披帛,雙手合十,面容虔誠,與本品造型相近(圖2)。《觀音菩薩慈容五十三現》中的「慈容二十二現」 (圖3)則出現了觀音與侍從觀音身側的捧瓶龍女形象,其形象典雅高潔、柔慈倩麗,均與本品形象一脈相承。
龍女初見於《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中「龍女成佛」故事,她是婆竭羅龍王的小女兒,從小智慧通達,常聽文殊菩薩講解《法華經》,龍女每次聽講皆能「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據《妙法蓮花經》載,在智積菩薩與文殊菩薩一次辯論中,龍女顯現法力並獻三千大世界的寶珠,變為男身立地成佛。龍女成佛後,為輔助觀世音菩薩普度眾生,龍女又由佛身示現為童女身,成為觀世音菩薩的右近侍。白鸚鵡形象主要來自於《鸚哥寶卷》《善財龍女寶卷》,這些故事講述了白鸚鵡為盡孝心,前往東土尋求櫻桃,觀音有感其孝施以幫助並允許它隨侍身側。受到早期鸚鵡本生故事和這類民間寶卷文化中觀音度化白鸚鵡等情節的影響,宋代以後至明清佛教造像中鸚鵡觀音、善財龍女等形象組合逐漸盛行,塑造出紫竹林中「白鸚鵡口銜念珠,從空飛來,迎接菩薩」的藝術效果。
明清佛教造型中,「童子拜觀自在菩薩」的組合已經十分流行,如香港蘇富比2013年春拍釋出的德安堂藏品,白玉觀音山子(圖4),上豐下收,別出心裁琢出上下雙層山洞,人物比例相較於本品小,以上層山洞、觀音為主體形象,觀音與童子衣飾造型、動作、洞石的處理技法皆與本品近似,童子則為下方洞側的陪襯,是典型傳統山子琢製風格。此件山子上觀音形象特別是衣紋與手部細節,可以參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中期一尊觀音立像「和闐碧玉觀音像」(圖5,高28.8、寬10.7、底厚8釐米)此觀音眼睛下垂,面帶微笑,一手半握念珠,雙手輕疊,一手搭於另一手背,與本品觀音風格相近。
此件玉山子中部其以減地之法造景,由外而內逐漸琢碾出層次,營造洞窟式的空間,並以紋飾、佈景、玉石沁色烘托山林岩洞之幽深效果,這種「龕」式構圖,在清代以釋道、仙山、吉祥圖案為母題的玉山子及玉器中較為流行。其他設計及佈局相仿者,可參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達摩面壁山子」(圖6:橫長33.5、高24.7釐米),山崖上鑿出一窟室,達摩趺坐其中,岩壁陰刻御制詩文,即繼承了這種構圖模式及雕刻技法的佛道題材山子。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時期的「桐陰仕女圖」玉山子(圖7:長25、寬11、高15.5釐米)一件與本作構圖相近,帶有大面積黃褐色玉皮,巧用玉材中心挖去做玉碗後所留剩料,開出圓形門洞,展示出一派庭院景色,其一側捧瓶仕女形象可與本件玉山子上龍女形象風格近似,可做對照。
此器以整塊和田籽玉措置,山形墩厚圓渾,山間峭壁岩石環繞,岩石厚實,洞室幽深,人物刻畫傳神精到,又設皮色為山岩,更添畫意。器局部細雕,以水墨畫之皴法刻畫山石之肌理,山子背部及底部留深褐色玉皮,如岩間秋色,岩壁處局部有黃褐色有瑕斑及皮色,有如筆墨皴擦、點染,人物衣袖、手部、腿部等局部亦巧妙用皮色而為之,有深濃淺淡之變化,層次豐富,極富表現力,令人觀之神往。器表拋光純熟,凸起弧面均打磨光滑,撫之不留手,每個細節或底部,均能一一照顧到,在進行多層雕刻的同時,一層層均順著玉石肌理向內鐫刻,每層雕刻紋飾均能刀刀著力,人物比例適度,衣紋瀟灑飄逸,尤其是身體各部位的衣紋雕琢得深淺適度,構圖清晰分明,將題材的莊嚴性與視覺美感呈現於方寸之間,是清乾隆兼顧材質、將寫實故事人物與寫意山水相結合之玉山子蘇工佳作。
參閱:
1.[美]於君方著;陳懷宇等譯:《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商務印書館,2012年
2.林淑心:《明清玉雕藝術》,《璧光盈袖Ⅱ——居易書屋珍藏玉器》,中國嘉德香港2021春季拍賣會
3.(明)丁雲鵬:《慈容五十三現(外一種)》,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第21頁
4.李久芳主編:《中國玉器全集6:清》,河北美術出版社,1991年,第229頁,圖版336
5.薛翔主編:《掌上珍·中國古玉器》,湖北美術出版社,2003年,第259頁「清康熙玉雕山子」
6.李飛:《中國歷代佛像收藏品鑒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8年,第106頁
7.山西省文物局,平遙雙林寺彩塑藝術館編:《雙林寺彩塑》,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第84頁,圖版73「善財童子」
8.張廣文主編:《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91-93頁,圖版76
9.台北故宮博物院編:《宮廷之雅:清代仿古及畫意玉器特展圖錄》,2004年,第140-141頁,圖版39「清乾隆達摩面壁山子」
來源:居易書屋珍藏,台北,入藏於1989年以前
出版 :《璧光盈袖—居易書屋珍藏玉器展》,台北歷史博物館,2000年,編號203
展覽 : 台北歷史博物館,《璧光盈袖—居易書屋珍藏玉器展》,2000年5月26日-6月25日

估價 :
HKD: 2,000,000 - 2,500,000
USD: 254,800 - 318,500

成交價:
HKD: --

上一件 拍品 1485 下一件

免責聲明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Wechat QR Code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