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 | 中國嘉德(香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中國嘉德香港2022秋季十週年慶典拍賣會
璧光盈袖III-居易書屋暨海外名家 珍藏玉器

1487
清早期
白玉「居易書屋」螭龍鈕印

3.7 cm (1 1/2 in.) wide

白玉質,玉料溫潤,色澤清透,局部巧用留皮,包漿純熟,印面常年沾用朱泥,如緋霞浸透之色。玉印印身低矮,印面正方型。仿漢印規制,鈕高浮雕作螭虎式。螭雕作扭身轉頸之狀,盤曲整體呈C形,首尾相接,方臉貓耳,直鼻短吻,橄欖形目,闊口微漲,俯視頭部略呈倒梯形,額間突起U形紋蹙眉,其上填飾絞絲紋,大尖耳內凹,下頜垂須,四肢著地伏於印台之上,脊背裝飾凸起式連珠紋,尾端分叉翻卷,其身姿矯捷靈動,螭身側點綴捲雲紋,仿若穿梭雲間。此大螭尾端上依附一小螭,小螭立耳竪角,憨態可掬,樣貌與大螭相仿,雙螭首尾呼應,姿態生動。點點黃皮著於瑞獸頭部,更增氣勢。印文為「居易書屋珍藏之印」。印面略為長方形,篆法為仿漢篆風格,起訖皆方,線條筆畫多用圓筆,刀法婉轉,篆法端莊,章法嚴謹,起收筆處變化微妙,風格精工謹細。工匠以長曲陰線通琢螭背及四肢,四肢粗壯有力,肌骨線條的起伏足見其豐腴圓潤,肩部及大腿關節處裝飾渦紋、雲紋、羽紋,並列羽紋內填飾以細陰線,更顯神異;印台四面起陰線邊框,剔地薄刻夔龍紋,每面雕出兩龍對稱,龍首相對,身體抽象為卷草紋,排列規矩,折轉處圓方角,使線條顯得挺拔硬朗,頗具裝飾意趣,以三代青銅器紋飾為範,饒有古風之趣;地子打磨平整,在印紐螭紋襯托下更顯簡潔明快,氣度不凡。此印玉質上乘,印鈕雕琢細膩,包漿自然。整器選材上佳,玉色灰白中伴有淺褐,綹隙間沁色明顯,符合清宮「漢玉」標準。鈕部圓刀運用細膩流利,細部刻畫游刃有餘,篆文篆法嚴謹,佈局勻稱,鐫刻精湛。參用漢玉印式,體現明末清初師法秦漢之治印風氣,展現出當時篆刻藝術創作理念,氣韻茂華溫澤,神采蔚然,為清代早期玉印之佳作。
本印質精而料足,工藝、佈局富於裝飾性,顯露出清初仿古玉器之典型風格。其所摹古之原型,在漢印中即可窺見。玉印在歷代璽印中都可以見到,但主要流行時期是漢代與明清時期,傳世玉印大多為這兩個階段之遺珍。古玉印以漢代最多,戰國次之,秦代最少,因其材質堅硬,刻制工藝多以雕琢為主,所刻線質工穩雅致,有別於銅印的鑄鑿風格。玉印以線條圓潤、流轉,佈局勻稱之美深受人們青睞。螭作為印章的鈕式之一,最早見於漢代玉印中。衛宏《漢舊儀》:「皇帝六璽,皆白玉螭虎鈕。」又「皇后之璽,金螭虎鈕」。鈕體其首類虎,體形似龍,稱「螭虎」。應劭《漢官儀》卷下記曰:「印者因也。所以虎鈕,陽類。虎,獸之長,取其威猛以執伏群下也。」陝西咸陽發現西漢「皇后之璽」和廣州南越王墓發現的「帝印」,均作螭虎鈕式,符合史書中對漢代帝後璽印形制之記載;尤其陝西曆史博物館藏西漢「皇后之璽」(圖1,高2、邊長2.8釐米)和廣州南越王墓博物館收藏的西漢螭虎鈕玉印(圖2,高1.2、邊長2.3、印台高0.8釐米)。這兩件著名的漢代玉印,其構圖與形制可視為明清時期螭鈕印仿古藝術創作中的一個「母本」,其螭虎鈕高浮雕於方形印台之上,形象凶猛矯健,做匍匐回首之態,雙目圓睜,背部陰刻出一條較粗的隨體擺動的曲線;璽台四面琢出長方形陰線框,內陰刻連續的勾連雲紋,螭虎身下減地淺刻的氤氳雲氣,營造著一種祥瑞與神聖感,無不彰顯著至高無上的權力。
明代甘暘《印章集說》雲:「三代以玉為印,惟秦漢天子用之,私印間有用者,取君子佩玉之意。其文溫潤有神,愈舊愈妙。」在整個中國古代印章藝術中,製印的材料有質地較為堅硬的金、銀、銅以及犀角、象牙、竹、木等。印章的形制也是多種多樣,眾多印材中玉質地較堅硬,一直都是由專業工匠來製作完成,因此一般玉印製作都很精良,章法嚴謹。選擇以玉質為印材,一方面固然是因材質矜貴,能夠體現出印主的身份,成為一種絕對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另一方面,印鈕及印身、印文的加工及呈現都可以表明刻工駕馭硬質材料的嫻熟技藝和高超水平。但總體上來說,古代璽印是一個以銅製印為主體的系統,這個系統隨著文人篆刻風氣興起、軟石印材的引入等,至遲至宋代開始消解。明清時期士大夫階層用印之普遍與繁盛,不但使印章的觀賞性、實用性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更使得它成為雅玩文化與一種藝術追求。明末碩儒黃宗羲曾形容當時文人用印爭奇鬥艷的情形:「圖章則鑱晶刳玉,選象齒,鋸貞珉……自王公大人以下,有事於文翰者,必資之。人不一方,鐫不一手,嗜求所好,有不惜金幣徵四方之能者,累日月而為之。」關於明代中後期玉印,可參見蘇州博物館收藏的兩枚玉印(圖3,長2.6、寬2.4、高3.5釐米),這兩枚玉印一螭鈕一獅鈕,玉質溫純無暇,印紐工致。另外一枚上海博物館藏品「丁醜進士」青田石螭鈕印(圖4),螭團身回視,長鬃盤繞,長足踏地,佈局緊湊重心較高。明代中後期至清早期螭鈕印在摹古的基礎上,又將漢代螭的那種凶猛威嚴形象進行了更為符合當代藝術審美與文房用品趣味的加工,更具生機,富有生活氣息,甚至將多種瑞獸、神獸的形象組合在一起。其印材揀擇上,尚受到傳統實用璽印材質的影響,也繼承了晚明重視印紐裝飾賞玩風氣。
清代樸學興隆,金石文字資料的藏輯、考證蔚然成風,一些鑒賞家、金石家對古印的認識也較前代更勝一籌,清內府仰仗皇家的收藏之力,繼承明代風氣,對璽印特別是秦漢古印璽亦「崇古博物、朗鑒旁搜」。清代帝後印璽中,多見造型更為寫實的盤龍、交龍、蹲龍鈕印。其對螭龍、螭虎鈕的運用不管從尺寸到造型細節都須符合嚴格地形制規定,以彰顯尊卑有序的禮制。在公私收藏體系中,我們常常可以見到宮廷制式中交龍螭鈕的玉璽,但是類似本件拍品者:螭龍在海水波濤中翻滾的游龍鈕卻十分少見,現有兩例清宮流出宮廷閒章私印,可以作為清宮造辦處螭鈕玉印之參考:2007年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會釋出的清乾隆「御寶螭龍鈕壽山石方璽」(Lot.1304)(圖5,長、寬5.1釐米)2012年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清乾隆「御寶海水螭龍鈕青白玉璽」(Lot.3006)(圖6,長8.6、寬4.8、高6.7釐米),兩印與本品一樣都採用「蒼龍教子」之紋飾構圖,對螭龍起伏於海水及雲氣中之狀態的刻畫尤為細膩,雕刻風格與本品相似。成組套的螭鈕印,可參考清宮舊藏「白玉螭鈕印料」四件(圖7)均雕螭鈕,造型變化多樣,為清早中期琢製風格;與本品一樣皆腹下有穿,可供佩繫;其螭鈕的雕琢技法、風格顯然與本品有一脈相承之感。這些清宮閒章私印,從鈕式到印文皆內涵豐富,從不同的側面反映出帝王們自身的性格特點、生活情趣和文化修養。
此印造型飽滿古拙,形象生動,糅合闢邪、天祿等裝飾紋飾,對傳統螭虎鈕造型加以創新,並設計為雙螭構圖,取「蒼龍教子」之典故,隱含「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等傳家之訓,以見擁有玉印者身份之尊貴顯達。從篆刻技藝來看,此印鐫刻於硬度較大的玉質材質上,但刻手所用文字篆法準確且淵源有自,章法安排得當,刀法穩健嫻熟,將玉印獨有的清峻潔淨、暢達勁挺之氣質彰顯得淋灕盡致。整器選材至雕工都精湛,琢製精美考究,為典型的清早期宮廷造辦處風格,無論在鈕部還是印文的雕琢上,在線條的表現質感上達到了得心應手、盡善盡美之境,印面章法嚴謹方正,筆勢圓轉潤澤,予人以沈靜典雅,端嚴靜穆之感,可稱內府珍秘,足以逸韻流芳。
參閱:
1.孫慰祖:《中國印史簡述》,《可齋論印新稿》,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第19頁
2.陸建芳主編,《中國玉器通史·清代卷上》,海天出版社,2014年,第158頁
3.孫慰祖編:《歷代璽印斷代標準品圖鑒》,吉林美術出版社,2010年,第123頁,圖版194「明 錫爵」
4.古方主編;全洪主編:《中國出土玉器全集 11》,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135頁,西漢「帝印」玉印
5.呂章申主編,《秦漢文明》,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7年,第 66-67頁,西漢「皇后之璽」
6.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上海市文物局編《上海出土文物精品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215-219頁
7.孔品屏:《江南印記》,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00頁,「朱氏父子組印」圖13
8.《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文玩》,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第246頁,圖版241「清白玉螭鈕印料」
來源:居易書屋珍藏,台北,入藏於1989年以前
出版 :《璧光盈袖—居易書屋珍藏玉器展》,台北歷史博物館,2000年,編號224
展覽 : 台北歷史博物館,《璧光盈袖—居易書屋珍藏玉器展》,2000年5月26日-6月25日

估價 :
HKD: 1,500,000 - 2,000,000
USD: 191,100 - 254,777

成交價:
HKD: --

上一件 拍品 1487 下一件

免責聲明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Wechat QR Code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