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cm high
「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
琮式瓶之器形源自新石器時代玉琮,作為瓷器造型則最早見於南宋。清代雍乾年間,官窯多取法宋器,此類琮式瓶即為一例,並承襲了玉琮外方內圓的特點,其後各朝延燒不衰,為清宮經典陳設用器。根據瓶身外壁裝飾不同,分為素面和堆貼八卦紋兩種形式,後一種亦稱「四方八卦瓶」,拍品即為其中一例精品佳作。
拍品器型端正大氣,小口短頸,平折肩,方腹圈足,轉折之間乾淨俐落,四面飾凸起八卦紋樣,瓶身滿施仿哥釉,釉色呈灰青色,質地厚澤盈潤,其上滿布開片,形如冰裂,金絲鐵線,自然錯落,極簡大雅。足內以青花寫「大清乾隆年製」六字篆書款。此瓶造型規整,胎釉俱佳,色古而寶光內蘊,深得宋瓷雅韻,可稱乾隆時期同類器扛鼎佳作。
清宮檔案中將此類哥釉琮式瓶稱為「哥窯蓍草瓶」,當是沿用明代文獻中對於琮式瓶的稱呼。如高濂在 《遵生八箋·瓶花三說》 中所提及 「瓶花之宜」 時即有 「堂中插花……或龍泉蓍草大方瓶」 ;「若書齋插花……青東磁小蓍草瓶」。此一傳統沿用至乾隆一朝,故而查閱《清檔》,即有「宋製蓍草花樽」之稱。另外,蓍草瓶亦有祝長壽及寓天下太平之吉意,《清檔》中其擺放也多與壽意相關。如乾隆八年(1743年)九月二十六日「哥窯蓍草瓶配壽意綾絹花一束」;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太監胡世傑交磁如意一柄,哥釉蓍草瓶一件。傳旨:將如意插在瓶內。欽此。……隨節活持進呈進訖。」足見其所含之用意。
來源:
香港懷海堂珍藏
出版:
《機暇清賞 - 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 年,頁172-173,編號45
展覽: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機暇清賞 - 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2007年11月11日至2008年3月30日
參閱:
《清代瓷器賞鑒》,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1994年,頁147,圖184
估價 :
HKD: 380,000-420,000
USD: 48,400-53,500
成交價:
HKD: 504,000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