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雕 版數:2/8
30 × 66 × 30 cm. 11 3/4 × 26 × 11 3/4 in.
款識
PING MING 2/8 Landowski fondeur鑄造廠鈐印 1998(底部)
出版(另一版數)
1999年,《遠行與回歸——熊秉明的藝術》,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第37頁
1999年,《中國當代藝術選集(6):熊秉明》,山美術館,高雄,第52至53頁
2014年,《來自巴黎的微風》,誠品畫廊,台北,第163頁
展覽(另一版數)
1999年5月7日至27日,「熊秉明的藝術——遠行與回歸」,中國美術館,北京
1999年6月10日至20日,「熊秉明的藝術——遠行與回歸」,上海美術館,上海
1999年7月24日至8月8日,「熊秉明的藝術——遠行與回歸」,昆明市博物館,昆明
1999年10月15日至11月7日,「熊秉明的藝術——遠行與回歸」,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
2000年1月8日至3月12日,「熊秉明的藝術——遠行與回歸」,山美術館,高雄
2022年4月15日至5月11日,「塑者歸來——熊秉明藝術回顧展」,中國美術館,北京
來源
山藝術文教基金會收藏
2013年4月6日,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會,拍品編號639
現亞洲私人藏家直接購自上述來源
附:高雄上聯藝術股份有限公司開立之作品證書
註:此作創於1962至1997年,後於1998年由Landowski fondeur鑄造廠翻鑄
大肚能容天下事,胸壑內含宇宙乾坤
熊秉明人生哲學的重要表徵:《大肚牛》
「熊先生以面與面構成的脊成為抽象表達,建立雄深而厚重的體,直達精神之源,他借助自然滄桑變忽的山體與河流,及其裂變與重構的張力以塑造形體,這一切統一於對宇宙哲理、人文情懷的關注,這是熊先生對雕塑語言發展的獨特貢獻。」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
旅居法國50年的熊秉明,是集雕塑、詩文、書法諸藝術表現於一身的大家。1922年,他生於南京書香門第,自小即展現藝術天分,曾從齊白石、徐悲鴻等前輩不懈討教,被親切地稱為「小畏友」。1939年自西南聯合大學哲學系畢業後,他以公費生身分赴巴黎大學哲學系深造。1948年,他造訪雕塑家紀蒙(Marcel Gimond)工作室並深受其作震撼,感嘆道:「我感覺到哲學的終極追求和雕刻的終極追求是相通的。我決定要去學雕刻了」,即毅然決然投入學習雕塑。此後其作屢發表於法國各大藝術沙龍,並於1952年斬獲法國春季沙龍「藝術家之友」獎、1983年獲法國教育部棕櫚騎士勳章、1984年被法國教育部任命為終身教授、2001年被授予南京大學名譽教授。突顯了他備受認可的藝術地位。
熊秉明雖長期浸潤在西方藝術環境中,並受諸如羅丹(Auguste Rodin)等大師啟迪,但骨子裡仍有著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精通書法及中國哲學、佛學。自1960年代開啟的「水牛系列」即為其以西方造型表現東方美學的代表性創作。是次上拍的銅雕《大肚牛》創作於1962至1997年,歷時30餘載,潛心提煉牛之精神及外形。作品不僅曾展出於熊秉明回顧展,另一版數亦為北京中國美術館所藏,可謂他畢生藝術成就的重要代表。
虛懷若谷似彌勒,方正大氣天地間
《大肚牛》一作有著含蓄溫潤、堅毅容忍的「佛性」。它堅實的四蹄矗立於大地,不卑不亢地昂著頭,像是精神抖擻地向天而歌。抽象的「方正」身形以誇張的比例放大,好像彌勒佛之姿,「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己何所不容」,也正呼應了熊秉明祖籍雲南彌勒縣的地名,以造型達意傳情。而牛體上遍佈捏塑的嶙峋痕跡,如同故鄉那充滿溫度及耕植的土痕,具雄渾的體量,一如中央美院院長范迪安所稱讚的:「既有西方雕塑的凝重、飽滿,也有中國藝術傳統大方、剛毅、宏闊的『雕塑感』」。大肚牛好似一位寬容而謙遜、博學而廣識、卻甘為蒼生奉獻的君子,是上世紀中國有識之士的縮影。
如熊氏自言,這些創作時間長達幾十年的雕塑「都不是為了生計製作的,放在工作室的一角,不時取出修改打磨,讓造型漸漸接近觀念」。這是一種「苦行僧」一般的修煉,反映於作品上千錘百煉的痕跡。《大肚牛》記錄了長達30餘年的創作光陰,不但是歷史的證明,亦是藝術家人生輝煌成就的綜論。歷經戰爭、羈旅海外半個多世紀,熊秉明所歷經的孤苦艱辛自不必言說,但他並未怨天尤人,而是默默以「大肚牛」的精神,海納百家思想,定心投入創作。此作濃縮了其畢生堅守的人生哲學和強烈的藝術熱忱,刀削斧鑿的造型醞釀出跨越時代的思想沉澱,令人感佩。
估價 :
HKD 500,000 – 700,000
USD 64,100 – 89,700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