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cm diam.
剔紅秋葵花盤正是以秋葵花為題,赫黃漆為地,上雕朱漆紋飾。盤心花蕾含苞待放,環以三朵盛開秋葵,花瓣連綿相疊,再以陰線刻劃筋脈,彙聚於花心,線條柔美流暢。周緣葉片呈鋸齒狀,與圓柔的花瓣相互映襯,花葉疊壓掩映,層次分明。盤外壁以簡潔肥厚的卷草紋襯托盤心繁複的花葉。盤底髹光素黑漆。整器堆漆肥厚,漆色純正潤美,刀法渾厚結實,「藏鋒清楚,隱起圓滑,纖細精緻」,雕刻線條呈現出極高的藝術性,可謂元代雕漆發展高峰時期珍罕瑰麗佳作。
賞月延秋 丹心葵向
元代雕漆瑰麗佳作剔紅秋葵花紋盤
時節入秋,百花中風格最為獨特的秋葵花迎風而起,其花五瓣狀,色澤多為黃色,花心深紅、深紫色,花蕊柱狀突出,葉片掌形分裂,邊緣為齒狀,朝開,午收,暮落,不同於蜀葵,又稱黃蜀葵、黃葵花、側金盞等。(圖1 元 趙孟頫《葵花圖軸》故宮博物院藏、圖2 明文徵明《秋葵折枝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圖3 清 蔣廷錫《蜀葵萱花圖》遼寧省博物館藏)秋葵花不懼寒冷,向陽而生,又因金、元時期遊牧民族的太陽崇拜,曾廣泛出現在十二至十四世紀南宋至金元時期的陶瓷、雕漆、繪畫等領域。唐宋詩文中亦常用來表達仙風道骨,唐代李涉有《黃葵花》詩:「此花莫遣俗人看,新染鵝黃色未幹。好逐秋風上天去,紫陽宮女要頭冠。」宋代宰相晏殊曾作《菩薩蠻》:「秋花最是黃葵好。天然嫩態迎秋早。染得道家衣,淡妝梳洗時。曉來清露滴,一一金杯側。插向綠雲鬢,便隨王母仙。」秋葵花圓融飽滿,相疊而生如同小盞,恰可承接清晨雨露,因此又有別名「金盞」。宋人潘德有詩云「一樹黃葵金盞側,勸人相對醉春分」。這也正是宋元時期漆器、酒器葵花造型的重要來源。
剔紅雕漆工藝,始於唐宋,成熟於宋元時期,發展於明清兩代,製作費工耗時,先層層髹漆至相當厚度,每髹一層,需時日待幹,再反復無數,才能施加雕琢,再加修磨,成品常需數年之久。宋代穩定的經濟基礎、豐厚的文化環境,再加上翰林圖畫院畫家直接參與,使得以剔紅為核心的宋代漆器富有「繪畫性」的時代特徵,極具文人審美趣味。南宋時期隨著政治、經濟中心南遷,建都城臨安,髹漆工藝隨之南傳,諸多髹漆名匠和雕漆作坊集中於杭州,嘉興漆業尤為顯著,《續資治通鑒·宋徽宗政和元年》記載:「遼主方縱肆,貪得南方玉帛珍玩,而貫所齎皆極珍奇,至運兩浙髹漆之具以為饋。」經過宋代近三百年繁榮興盛的漆器生產,元代漆器工藝在其基礎上日臻完善,進而繁華似錦、盛極一時,成為中國漆器藝術的光輝時代。元代統治者將手工業劃分為「隨朝」和「外路」,多次頒佈法令鼓勵發展生產,製定屠城時「唯工匠免」的條例,形成了手工業大繁榮和名匠輩出的局面。據《皇朝經世大典》載,當時漆雕工藝「製作精巧,鹹勝往昔」。當時蒙古貴族極其重視南宋手工業中心嘉興,力求維持其漆器重鎮地位,甚至於該地設官作嘉興漆作局,負責漆器的生產製作。由此嘉興西塘誕生眾多雕漆巧匠,其中張成、楊茂雕漆久負盛名。
目前國內公開資料中可以歸屬為元代的雕漆漆器至少十件,其中兩件為出土品,其餘八件為傳世品,其中四件有「張成造」款,分剔紅、剔犀兩種,剔紅者有三件,為故宮博物院藏元代張成造款剔紅梔子花紋盤(圖4)、香港藝術館藏元代張成造剔紅花鳥紋圓盒以及國家博物館藏元代張成造剔紅曳仗觀瀑圖圓蓋盒。三件「楊茂造」款,分別為故宮博物院藏楊茂造款剔紅花卉紋尊、剔紅觀瀑圖八方盤以及北京藝術博物館藏元代「楊茂造」款剔紅梅花紋圓盤。張成、楊茂花卉題材作品皆堆漆渾厚,雕刻精美絕倫,在當時便已不易購得。另外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元代張成造款剔紅綬帶秋葵紋盤(圖5)可以說是不可忽視的一例,其雕刻似乎沒有故宮所藏肥厚,然而雕刻層次之豐富與香港嘉德這件剔紅葵紋盤異曲同工,同樣代表著元代典型的時代特徵。
明代黃成在《髹飾錄》中曾經寫道:「宋元之製,藏鋒清楚,隱起圓滑,纖細精緻。」如果明確元代特徵,需明確宋元之別,以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元代張成造款剔紅綬帶秋葵紋盤與波士頓博物館藏南宋剔黑花鳥圖長方盤(圖6)為例,可以為我們觀察理解宋元雕漆的差別提供參考。
美國波士頓博物館藏南宋剔黑花鳥圖長方盤鳥喙、花葉邊緣及細部皆有紅色漆邊,另外,雙鳥較大的頭部與相對短小的翅膀比例,這些都是南宋漆器的典型特徵,畫面傾向於平面的繪畫性;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元代剔紅綬帶秋葵紋盤,整個畫面顯然更加生動活潑,雙鳥頭部、翅膀、尾羽的比例更為協調與畫面紋飾完美穿插呼應,圖中秋葵花花瓣疏密有致,葉片掩映,整體構圖更加具有層次。這種對花朵尺寸、不同角度姿態、花葉關係的運用正是元代的典型風格。再看今秋中國嘉德香港這件剔紅秋葵圖盤,飽滿多姿的花朵與狹長的葉片穿插掩映,豐富的層次關係引人入勝,正可與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所藏相互印證典型的元代時代特徵。這種豐富的層次在故宮博物院所藏元代白玉透雕秋葵蝶鳥紋嵌飾上亦可見的。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一件明代宣德款剔紅秋葵圓盤(圖7),花葉相比此件更為繁密,刀法厚實圓潤,工藝可謂與元代作品一脈相承。
另外,公開資料中現存宋元明剔紅器物的各式花卉中,以秋葵花紋最為少見,它沒有牡丹、菊花、蓮花、芍藥等百花使用的廣泛,卻典雅獨立,不與百花爭春,始終向陽而生,常用來比喻堅貞高潔,明代唐寅在《秋葵圖》扇頁(圖8)中款署:「葉裁綠玉蕊舒金,微賤無媒到上林。歲晚冰霜共搖落,此中不改向陽心。」稱讚秋葵在寒霜氣候及與雜草叢生、荊棘相伴的惡劣環境下,仍然「此中不改向陽心」的高潔品質。而早在三國時期,曹植《求通親親表》一文已將「葵傾」引申為向陽忠君之意:「臣伏以為犬馬之誠不能動人……若葵藿之傾葉太陽,雖不為之回光,然終向之者誠也。臣竊自比葵藿。若降天地之施,垂三光之明者實在陛下。」唐代杜甫有《夔府書懷四十韻》:「賞月延秋桂,傾陽逐露葵。」由宋入元時期,秋葵向陽忠心之寓意更是深入人心。明代高啟《金進士葵軒》詩:「應有傾陽意,將軍心正同。」隨著明代中期向日葵的引種,秋葵花紋的向陽寓意逐漸隱退,越來越少出現在主體紋飾中,至清代多與其他節令花卉同時出現。香港嘉德這件元代剔紅秋葵紋盤以秋葵紋為獨立主體紋飾,不僅是元代雕漆頂峰佳作,更蘊含著豐富的時代文化特徵,歷經承傳,難能可貴。
來源:
香港佳士得,2004年11月1日,拍品編號820
估價 :
HKD: 600,000 - 800,000
USD: 76,900 - 102,600
成交價:
HKD: --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