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 cm wide
玉質細膩而溫潤,通體多帶有乳白色沁斑,整體打磨光滑,此器選料巧妙考究,所用玉料之顏色與真實河馬的形象非常接近,實乃漢人有意為之。圓雕河馬形象瑞獸一隻,立姿前視,前腿較短,後肢微屈,四足踏地,方頭寬頸,口微張,雙耳後抿,頭頂兩耳之間有雙角,角惜已缺失,只留有嵌入角所留圓形凹槽。面部以管鑽單圈雙眼,圓而有神,三角形小耳緊貼頭部,額部及眼眶高突,長鼻前伸,鼻前段鑽出平行兩個孔洞,下以陰刻線勾勒寬吻。四肢均未雕出利爪,四掌掌心平坦,臀部隆起。此件玉獸雖然雕刻技法簡練,對線條的運用較少,但簡而不凡,造型別致,端莊大氣。獸體態健碩,軀體圓潤豐厚,背脊線條柔和,呈現一種平衡靜穆之神秘美感,似乎透露出深沉、原始的宗教觀念,使人仰觀於象徵「王者之德」降臨世間的符命瑞獸,給人以極大的想像天地。
在「天人感應」神學盛行的漢代,祥禽瑞獸的出現被視為太平盛世和統治者的德政象徵,而產生上天恩賜給人們的祥瑞,也被百姓視為社會安定、祥和的徵兆。因此瑞獸形象大受青睞。紋樣通常有兩種類型:一種為兇猛威武之類,如獅、豹、熊、虎等,被視為武力、權力的象徵,用以驅邪除惡;另一種為溫順型,如馬、牛、羊等,多被視為祥和、仁慈的象徵,一般用於吉祥紋樣為日常所用。上古時期,黃河流域氣候相當溫和,存在過象、犀牛、河馬之類的動物。《山海經》《尚書》等有關「水馬」、「龍馬出河」的說法,均自有來歷,使得河馬也是當時的瑞獸之一,成為後世「麒麟」「龍」等形象來源之一。漢代玉器是在戰國基礎上發展而起,漢初很多雕刻技法仍具有戰國時期傳統風格,而後玉器發展推向高潮,其整體形象雕琢精細,設計新穎,充滿生氣,體現出漢代工匠對「盛世物靈」之美的永恆追求。全器采瑞獸河馬之基本形象,紋飾寫實,稍加以想像與抽象的塑造,以賦予其祥瑞之吉意,簡潔而形意全出,采圓雕和局部線雕相結合技法,線條圓潤洗鍊,刀工簡潔俐落,結構緊湊,器型小巧不失厚重,十分適合作為收藏把玩。
來源:
風雅堂舊藏,臺北
出版:
吳素英,《風雅藏珍:古玉選集》,臺北,2007年,編號134
估價 :
HKD: 800,000 - 1,200,000
USD: 102,200 - 153,300
成交價:
HKD: 2,880,000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