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 | 中國嘉德(香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2024 春季拍賣 > 瓷器工藝品
台灣虛拙齋珍藏雅玩

152
近代
顧景舟、韓美林合作宜興紫砂鷓鴣提梁壺

13.3cm wide

顧景舟製鷓鴣提梁壺
——兩位著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合璧之作
文/黃健亮
此壺以紫泥摶製。鷓鴣提梁壺式,提樑扁而方中寓圓,後端圓潤,單支點,前端方挺,分叉。圈鈕,壺蓋為嵌蓋微盎,壺身呈扁圓柱體,二灣壺流,略似鴿嘴。蓋內鈐「顧景舟」三字陽篆方章,提樑內側鈐「壺叟」二字陽篆小章,壺底「景舟製陶」四字陽篆方章,提樑上精刻「古陽羨人景舟製並刻」,壺身一側刻雙魚,一側刻「能盡我心即佛心 壬申年 美林書」,款文最右陰刻「牛」生肖圓章。
作品賞析
一 能盡我心即佛心
鷓鴣提樑式壺身扁圓,線條簡潔明快,此式設計頗具現代感,乃顧老博採當代設計理念後融會而成,樸而雅,拙而密,當得大家之作。樸者,鷓鴣提樑式上下利索而不臃腫,提樑的扁方,呼應壺身的扁圓,前支的分叉,目的是避免視覺上的重複,藉由不對稱增添動態感,壺鈕圓環則是壺式豎起之形,藉此銜接整體構型風格。雅者,簡單的壺式,承載了深厚的情思與意涵,以情志勝。
所謂拙而密者,此壺泥料為上世紀後期宜興紫砂工藝廠特製,出窯後鐵灰如古硯,呈現一種嚴整簡素的古穆氣息,配合此壺造形,相映出一種古今兼容的現代紫砂面貌。所謂拙,除了去除虛飾堆垛的實用性,全器上下透顯的金石氣息,還見於顧老特意修鈍的壺嘴,或者壺身以啄刻法刻成的彩陶文化雙魚圖騰。密者,則自然是顧老嚴謹的施作工藝。鷓鴣提樑式雖屬圓器,卻處處蘊方,如扁圓的造形、提樑的方稜等;雖然處處蘊方,卻處處修圓,本該是方的銳利,卻總修出倒角。壺內的太陽紋,蓋內挽蓋石的刮修痕,壺面明針一遍遍走過所留下的修整痕跡,也正可見出顧老的一絲不苟。
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潘持平,從專業上如此理解鷓鴣提樑式:「剛柔相濟,是該壺的主旋律。壺身、提樑、壺鈕,乃至壺嘴的嘴面處理,圍繞主題,協調統一,恰到好處。特別是提樑的前叉,柱枝遒勁,力透出與命運抗爭的勇氣。而視覺上,飽滿的壺口,微凸的壺蓋,既是造形上的銜接過度,也是先生追求的精神狀態。」
印款見墨緣
二 啜墨看茶,景舟製陶
顧景舟一生用印繁多,且因喜好篆刻,許多印章乃顧景舟自篆自用。顧景舟印款大抵可分三類:為商號製壺專用的齋堂印款、顧景舟自身名號印款、表達創作心境的閒章,最末一種尤其能反應顧景舟的人生際遇。
此件〈鷓鴣提梁壺〉共用三印。蓋內「顧景舟」三字陽篆方章為篆刻家任書博40年代所刻,印證著顧景舟那段由鐵畫軒老闆戴相明引介,與上海書畫圈過從的經歷,據戴相明後人回憶:「汪寒汀大師來我家的時候,他有四方印給我父親,其中兩方印是我父親的,另兩方印是由我父親轉交給顧景舟的,因為有這兩方印以後,顧景舟做了五把石瓢壺。」那兩方印,其中一方便是用在此件〈鷓鴣提梁壺〉上的「顧景舟」印。
文革時期,顧景舟與黃養輝、高石農、來楚生等篆刻家交厚,而此件〈鷓鴣提梁壺〉底「景舟製陶」四字陽篆方章便是黃養輝於60年代所刻,這一時期的篆刻名家替顧景舟所刻印款也大量見於顧景舟中晚期作品。
此壺提梁內側所鈐「壺叟」二字陽篆小章則是顧景舟70年代末、80年代初自刻,這枚閒章多落於鋬梢,晚期作品幾乎每器必鈐,蓋因顧景舟五十餘載競摶埴,技藝已爐火純青,「壺叟」之印,正象徵著顧景舟對人生和壺藝的總結和反思,
此件〈鷓鴣提梁壺〉提把上另有韓美林手書,顧景舟所刻「古陽羨人景舟製並刻」銘款,這類刻款之作在顧景舟晚期漸多。總之,此件〈鷓鴣提梁壺〉涵蓋了顧景舟早、中、晚期所用印款,而壺身銘款也可視為顧景舟與文人、藝術家合璧作品的特徵。
鷓鴣提梁壺由來
三 泥上指爪寄深情
鷓鴣提樑式為顧景舟首創,名之「鷓鴣」,背後實有一段鶼鰈情深的感人故事。
顧景舟49歲時方與小他11歲的徐義寶結為夫妻。1983年,兩人結褵將滿二十載,夫人卻身罹絕症,顧景舟偕妻赴上海求醫,由於療程安排,必須待在上海住一段時間,住宿所費不貲,成了問題。幸有友人周聖希相協,將老夫妻安頓在醫院附近的淮海中學寄住。校園附近的樹林裡常傳出咕咕、咕咕的鷓鴣鳴叫聲。「行不得也,哥哥!」這是古人從鷓鴣聲中領略出的音、意。想到命運坎坷,顧景舟心緒也不由受鷓鴣影響。
周聖希怕顧景舟住宿期間寂寞,便請顧景舟傳授點砂藝,好讓他藉此排遣心情。顧景舟也去信給弟子備好工具、泥料,準備搏砂。顧景舟平時製壺十分講究工具,但這兩個多月的期間裡,什麼都只能將就,木工用的刨子,替代打泥片的搭子,以及幾種常規製壺工具。面對來慰問的弟子們的驚訝,顧景舟往往笑言辦法總是有的。鷓鴣提梁壺式便是顧景舟此時創制的。周聖希曾參與商討了此壺的形制與壺名。周聖希建議提樑對稱設計,顧景舟改為不對稱式;壺鈕圓環造形則為顧景舟採納;周聖希在顧景舟提出的幾個命名備案中選擇「鷓鴣」,最終成了定案。鷓鴣之名,顧景舟曾向弟子潘持平解釋:「一是抽象的形似,二是取一種名茶叫『金縷鷓鴣斑』之意。」鷓鴣斑描述的是茶盞窯燒時釉面燒出的油滴,「金縷鷓鴣斑」之句,描述的便是在鷓鴣斑茶盞研開茶膏的情景。
顧景舟1983年寄宿滬上時創製首件鷓鴣提梁壺時,在底部題刻銘記:「癸亥春,爲治老妻痼疾就醫滬上,寄寓淮海中學,百無聊中摶作數壺,以記命途坎坷也。景舟記,時年六十有九。」晚唐詩人鄭谷〈鷓鴣〉「淒離幽冷,悲唳沈重」,顧景舟想必是從象徵意義的層面來為鷓鴣提梁壺名。「行不得也,哥哥」,顧景舟去往醫院的路上的鷓鴣聲中,不知是否仿似愛妻為了怕顧景舟看到她的憔悴,顧景傷情,而透過鷓鴣試圖叫停顧景舟?從醫院回返的時候,又不知是否是愛妻在一人面對病魔的無助下,透過鷓鴣對顧景舟的求援?顧景舟創作鷓鴣提樑式,寄託的正是顧景舟面對人類命運的滿腔愁緒,也是為了在必然消逝的世界裡,定格住那些轉瞬即逝的人類最美好的情感結晶。
1992年底,宜興紫砂工藝廠與香港錦鋒貿易公司聯合舉辦〈宜興紫砂壺藝大展〉,顧景舟作為當代紫砂泰斗,作品備受矚目,顧老十分慎重地將九年前創製的〈鷓鴣提梁壺〉細節略作調整,重新製作了本次拍品〈鷓鴣提梁壺〉,並且鄭重其事地邀請著名的當代造型藝術家韓美林為此壺進行書畫裝飾。1992年12月香港的〈宜興紫砂壺藝大展〉十分成功,轟動港台。當時同步展出的另一件顧景舟製壺,劉海粟題字的〈夙慧壺〉2023年在台北以台幣5,400萬成交。
紫砂藝術成就與歷史評價
四 藝海無涯樂作舟
顧景舟(1915-1996年),原名景洲。生於宜興川埠, 5歲入學東坡學堂,學習四書五經、史記等傳統課程外,尚有外文、數學、史地、體育、音樂等新式課程,畢業後隨校長呂梅笙學習古文三年,能背誦百多首唐詩和《古文觀止》大部分文章,打下扎實的國學功底,但家中經濟情況,使他無緣進入中學深造。顧景舟17歲時改隨祖母邵氏習陶,此即其陶藝生涯起點,相較一般陶手起步較晚,卻後發先至。1934年隨其父聘僱至家授藝的紫砂陶手儲銘學藝,很快便嶄露頭角,自云:「在我二十多歲時,我就已擠身同行與名手之列,出名了。」
從宏觀角度來看,紫砂史上有四座高峰,第一座高峰時大彬完備了紫砂的成型工藝,紫砂壺制度已成;第二座高峰為清初陳鳴遠,上承明代渾樸,下開清代清麗工巧的摶砂風格;第三座高峰為清中陳曼生,以文人身份積極介入紫砂壺的製作過程,於紫砂的文人壺傳統有振衰起敝之功,也使紫砂的造形、裝飾風格面目一新;第四座高峰則為近當代七大藝人,其最重要的貢獻則在傳承與創新。
顧老成為壺藝泰斗的關鍵因素,在於他有更廣博的學識,更強的學術論述能力,而這與他勤勉學習各類知識,與各方文人、學士交流,多方拓展視野的藝術養成途徑密不可分。便以本篇文章聚焦的鷓鴣提梁壺為例,單此壺式,便將顧老的古典詩詞素養、與韓美林進行藝術的跨界合作等內蘊銘刻其中。事實上,回顧前文所述的紫砂發展史四座高峰,顧老成就宗師之路,也與大彬、鳴遠無異,皆是與文藝人士大量切磋琢磨後的結果。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顧老時時自我充實的治學態度,便也映射出他剛健自主的人格內涵,顯現為顧老在過往各類政治運動中持守的風骨。顧老的泰斗之名,也許還要納入眾人對顧老人格的欽敬這個因素。
簡言之,顧老成為壺藝泰斗是多方因素綜合的結果,陶藝名家夏俊偉便總結地很好:「顧景舟大師,嚴謹的藝術作風,孜孜不倦的治學態度,不斷進取的創新精神,博采眾長的寬廣胸懷,是他六十多年壺藝生涯的真實寫照,不愧海內外人士稱之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
工藝特色與作品風格
五 整飭今風雅,規摹推大亨
據學者黃怡嘉研究,顧老紫砂技藝全面,掌握從選礦、泥料配製、燒成到成品加工等全面工藝知識,對造形研究獨到。製器造形端莊嚴謹,比例適度,線面清晰。他提出紫砂壺藝三要素:形(壺的形象)、神(壺形象所表達的情趣)、氣(形象內涵實質性美的品格)。三者相合,作品氣韻方能生動,方才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及濃郁的民族特色和時代氣息。
顧老壺藝風格多樣,創作生涯中圓、方、塑、筋紋器諸式皆見,但以圓器為主。顧老之名尤噪於光貨,因為光貨不事堆雕,毫無假借,亦無躲藏,全身線面畢露,毫釐之差都不易遮掩躲閃,完全靠造形合度準到,線面轉換周正、舒坦,和色調雅合來完美一件作品,因此也最見製作者的功力。
顧老壺藝風格源流可謂是上承名宗,下開大雅。顧老在上海仿製歷代紫砂名作期間,對時大彬、陳鳴遠、邵大亨等明清大家的作品多有臨摹,其中對邵大亨尤為推崇。顧老在《宜興紫砂壺藝概要》中推許道:「經我數十年揣摩,覺得他(邵大亨)的各式傳器,堪稱集砂藝之大成,刷一代纖巧糜繁之風。從他選泥的精煉,造形上審美之奧邃,創作形式上的完美,技藝的高超,博得一時傳頌,盛譽之高,大有『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之慨。」顧氏對大亨的推崇也化為實際的臨製,並從中得到技藝的提昇,他說:「……經仿製邵大亨的作品,壺藝水平產生了飛躍。」由此形成了簡練樸雅,整飭不失自然的砂藝風格,並以此為體,再以各方人士、各種藝術門類的切磋琢磨為用,成為顧老壺藝的創新動力。
六、相知相惜,心聲合璧
造型藝術大師韓美林
顧景舟大師所製的〈鷓鴣提梁壺〉壺身一側刻雙魚,一側刻「能盡我心即佛心」,執筆者正是當代著名的藝術家韓美林,他與顧景舟相交多年,兩人無話不談,韓美林自述與顧老交心的歷程道:「自古以來,有兩種人的哭最動人。一是少女的哭,二是老人的哭。我跟顧老見面那年,他已經65虛歲。我們兩人的談話,從開始就沒有一句客套,全是交心。我把自己為什麼坐牢,在獄中遭受了多大的苦難講給他聽,他聽著聽著,兩行清淚順著臉頰往下流,他那種無聲的悲泣,太讓我震撼了。」正因知交如此,韓美林引用林則徐對聯「應視國事如家事,能盡人心即佛心」,似乎也是呼應了顧景舟當年在上海為病妻治病時期那一段刻骨銘心的心路歷程,順時聽天,但盡人事。
韓美林,山東濟南人,1936年生,當代造型藝術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2008年韓美林獲邀成為北京奧運吉祥物「福娃」的主要設計者。他在繪畫、書法、雕塑、陶瓷、設計乃至寫作等領域皆有輝煌成就,深具求新求變的藝術特質。然而所謂新變,卻是深植於傳統,扎根於民間,既善於向傳統取經,同時兼容西方審美的藝術風格,韓美林認為,民族傳統是一種氣度,一種神韻,一種無論怎樣誇張變形都難以抽離的靈魂。
上世紀80年代始,韓美林將注意力轉向陶瓷,接觸到紫砂,從而與顧景舟結緣。
1979年北京的宜興陶瓷展覽會激起了韓美林對紫砂的濃厚興趣,隔年便前往宜興拜會顧景舟,探討如何將現代陶藝設計引入紫砂壺創作。此後韓美林數度往返,前後設計了上百款極具現代感和裝飾風格的紫砂器造形,其中便包含了顧景舟的〈此樂提梁壺〉、〈提梁磐壺〉。本文主角〈鷓鴣提梁壺〉也循傳統文人壺模式,由顧景舟製坯,韓美林落款,銘文「能盡我心即佛心」等字,即是韓美林向各地古文明遺跡采風,融會甲骨、石刻、岩畫、古陶等歷史文化遺存綜合呈現的創作風貌。
來源:
台灣重要私人珍藏
出版:
1.《壺錦:當代紫藝珍品集》,錦鋒國際貿易,香港, 1992年
2.《韓美林藝術作品集》,錦鋒國際貿易,香港, 1992年
3. 徐秀棠、山谷,《紫砂泰斗顧景舟》,上海古籍,上海,2004年

估價 :
HKD: 5,000,000 - 7,000,000
USD: 638,600 - 894,000

成交價:
HKD: 8,340,000

上一件 拍品 152 下一件

免責聲明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Wechat QR Code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