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 cm (5 3/8 in) wide
硯亦稱為研,中國傳統手工藝品之一,硯與筆、墨、紙合稱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品。其中以山東青州的紅絲硯、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古歙州(今黃山)的歙硯、甘肅卓尼的洮河硹最為突出,稱「四大名硯」。初期的硯,形態原始,是用一塊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壓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漢時,硯上出現了雕刻,有石蓋,下帶腳。發展到清代,硯台的造型更加多元。此硯狀為斧頭形,前窄後寬,墨池平整。
背面陰刻詩文「土其質,風其形,徵諸易像得觀名,我今以之觀我生,庶幾進退砥厥行。樂林銘」,鈐印:「王塤」。整件澄泥質小巧可人,雅置文房案桌,既為實用,也可清賞,為書齋添趣, 是難得之精品。附隨形詩木蓋盒,其上刻「宣和澄泥,陶而為硯,泜落人間,幾經兵焚,姑蘇王塤偶得於叚爰,風其形,銘以供玩,萍舫主人榕城遊宦,購於市中,讀銘加賛,賛曰,動萬物莫若風,我行四方惟汝從。番禹陳泰裕」,鈐印:「小羅」。
陳泰裕,字亨之,號小羅,生卒年月不詳,歷任廣西龍州同知、凌雲縣知縣等職,幼隨父仲良寓居四川。九歲父死,奉柩歸裡。咸豐八年(1858年)隨兄泰初赴任廣西平樂。時農民起義軍勢尚盛,泰裕曾回粵募兵購械,助兄守城。兩廣總督勞崇光、廣西布政司蔣益灃以軍功為泰裕議敘,得通判,繼為同知。翌年,兄死扶棺返粵。勞崇光委以辦理軍需局及清查沙田昇科事宜。劉長佑督兩廣時,委以辦理捐輸釐金、押運軍餉、督帶水師等事宜,累次保薦以知府留粵西補用。歷任廣西龍州同知、凌雲縣知縣等職。在任內辦理保甲、招徠工商、嚴禁賭博、案無留牘。平生廉潔自守,雖時在軍中.恆手不釋卷。光緒十年(1884年)母死,哀毀至咯血,遂不起,時年四十八。
王塤(1425年—?),字宗器,河南開封府許州人,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景泰元年(1450年)庚午科河南鄉試第十三名。天順四年(1460年)庚辰科會試第八名,殿試登進士第三甲第四十六名。天順七年十二月(1464年)以理刑半年考稱,擢監察御史。
來源:启功送贈給現藏家父親,家族流傳至今
尚鼎書屋珍藏,香港
鈐印:「王塤」、「小羅」
估價 :
HKD: 30,000-50,000
USD: 3,800-6,400
成交價:
HKD: 36,000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