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th cover, 26.5 cm (10 3/8 in.) high
子母口,蓋呈半圓形,頂部置寶珠紐,器身弧腹下斂,承外撇式高圈足,其造型源自上古青銅食器;蓋面以蓮瓣紋、如意紋、「回」紋裝飾,器身則以雲頭紋、壽字紋、海水紋為飾,紋飾皆呈二方連續式,層疊相錯排佈,通身施白釉,釉面瑩潔厚潤,白中閃青,襯映出紋飾的立體精繁,搭配合益,外底下緣淺刻有「大清光緒年製」六字楷款;此品造型肅穆古典,氣韻沉穩矜貴,由《清史稿》志第五十七則中載:「詔祭器宜古法,命廷臣集議,始定製···凡陶必辨色···月壇白」。此件白釉豆應為光緒朝月壇祭祀所專用。
來源:台灣金勤伯(1910-1998年)家族舊藏
金勤伯(1910-1998年),名開業,勤伯為字,號繼藕,生於浙江,自幼成長於上海與北平,早年跟隨金城及三姑母金章習畫,1948年渡海來台。家中富裕優渥、收藏頗豐,可謂藝術世家,伯父金城、姑母金章皆為民初知名畫家;另伯父金紹堂、叔父金紹坊(西涯)均為清末至民初知名竹刻大家,堂兄金開英為台灣石化工業催生者,閑餘偶寄竹刻。金勤伯自小從金城學畫,金城號北樓、藕湖,為民初中國北方畫壇領袖人物,創辦「中國畫學研究會」及「湖社畫會」,並推薦金勤伯加入,繼藕即「繼承藕湖之志」。擅長描繪花鳥、山水、人物畫,尤其專於院體花鳥畫,承繼宋代畫院的精緻寫生工筆花鳥畫。其畫作保留傳統院體花鳥畫的精髓,領略了將近失傳的填金、填綠的技巧,並於1960年代捍衛傳統筆墨,被後世譽為時稱「台灣書畫界院體花鳥畫第一人」。
「大清光緒年製」六字楷書橫款
估價 :
HKD: 30,000-50,000
USD: 3,800-6,400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