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owl, 12.5 cm (4 7/8 in) diam. The stand, 16 cm (6 1/4 in) wide
此盞束口,斜腹下微收,矮圈足;內外施黑釉,釉面偶現寶藍光澤;黑釉浮現點點銀斑,如夜空星辰隱現。近足處露胎,修足規整,可見灰黑色胎體。胎質較厚,舉而不燙,也便於茶湯留溫。口部以金屬包口。整體拙樸古麗,謙素內斂,幽玄靜穆,觀之靜心。
建窯製陶初始於晚唐五代,在宋代開始大量燒造黑釉盞。茶盞下部多露胎,色沉而無光,釉質瑩潤清亮,多有垂流。建盞盛行於宋,與宋人飲茶風尚密不可分。宋時,茶主要是團茶餅的形式。欲喝茶,需經如下步驟:將茶餅烤炙研細,所得茶末放入茶盞,注入沸水調成糊狀,再衝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擊沸。此一過程名曰點茶。當茶沫泛起,茶末在茶盞中呈懸浮狀,方可一飲而盡。「點茶」之美,如蔡京在《延福宮曲宴記》中言:「少頃白乳浮盞面,如疏星淡月」。
不同茶為比拼高下,常通過「鬥茶」的形式。據說,精於飲茶的宋徽宗常與臣下鬥茶。此後,鬥茶在皇親國戚及官員們之中流傳開來,風靡一時。鬥茶比拼的是顏色和「水痕」:最佳者茶湯呈白色,「著盞無水痕」。福建建陽地區所產茶盞色深黑,最能襯托茶色,而成為盛行一時的茶器。
建盞之妙,還在於它千變萬化的釉色之美。燒製過程中,胎與釉中的鐵質流動流淌,形成了變幻莫測、美輪美奐的紋理,得自天成,美不勝收。
本器所配木盒貼簽寫「南宋時代 建陽窯 油滴天目茶碗」字樣。(附圖1)宋元之時,不少日本僧人因慕浙江天目山寺院之盛名,去修行求道。當他們回國時,常用的黑釉茶盞也被帶回日本。此類黑釉盞由此得名「天目」。在日語中,「天目」現在主要指黑釉茶盞,廣義上也指黑色陶瓷。
「油滴」(Yudeki)一詞也源自日本。一類黑釉茶盞因釉面有銀灰色金屬光澤或近似的小圓點,形似油滴而得名。至遲在十四世紀後半葉的文獻中,已見到這一說法。室町時代(1336-1573年)的《君台觀左右帳記》中,油滴被列為僅次於曜變的珍貴之物,評價極高:「油滴:第二重寶。其底釉亦黑,內外滿佈淡紫色的淺白星斑。相較於曜變,存世僅數件。五千匹。」國內古代文獻中,則不見油滴之名。有學者認為,北宋及宋代詩文中常見的「鷓鴣斑」或可對應「油滴」,但也有學者認為,鷓鴣斑究竟是指油滴還是兔毫,還是泛指曜變、油滴等特殊斑紋,尚待考證。
油滴並非專指建窯油滴盞。山西懷仁窯、臨汾窯等北方窯口,也有相近器產出,並常以深色化妝土仿效建窯黑胎之效。但欲得油滴之美,並非易事。以建窯為例,其釉面效果取決於窯室溫度、氣氛、窯位等諸多因素,非人力一方所能決定。且建窯油滴的燒成溫度範圍較窄,溫度稍低,斑點難以形成;溫度高則斑點易流淌成條狀,足見本器之珍貴。
古時,黑釉茶盞多在佛寺中,用之奉茶,以養身心。據本器木盒等字跡所示(附圖2),此盞或曾為道元禪師舊藏(附圖3)。道元禪師是日本鐮倉時代著名的禪宗大師,全名道元希玄。二十四歲時入宋求法,返回日本後,道元禪師將曹洞宗禪法引入日本,是日本曹洞宗的始祖,在日本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如今,日本曹洞宗在日本佛教中的勢力之大,已經成為擁有一萬六千多所寺院,九百二十多萬信眾的大宗派之一。
木盒題識中提到的另一位「加藤四郎右衛門」,或即加藤四郎左衛門景正(附圖4),常被稱作藤四郎,傳為日本鐮倉時代著名陶工。1223至1228年間,藤四郎隨道元禪師一起前往中國。他主要學習製陶技術,特別是黑釉陶的製作。返回日本後,其在瀨戶地區創辦窯場,將中國的陶瓷技藝引入日本,極大促進了瀨戶燒的發展,被尊稱為「陶祖」。十九世紀,在瀨戶的陶祖公園,建立了紀念藤四郎的六角陶碑,並在深川神社設立神位供奉之。如今,每年四月下旬,瀨戶地區都會舉行「瀨戶陶祖節」,以紀念藤四郎的功績。瀨戶燒是愛知縣瀨戶市及其周邊生產的陶磁器之總稱,日本六古窯之一。十二世紀末,瀨戶窯是日本唯一生產釉陶的地區。題識中之「不昧公」,或指松江藩第七代藩主松平治鄉(1751-1818年)(附圖5)。松平治鄉,號不昧公,為出雲松平家第七代藩主。出雲松平藩第一代藩主松平直政是德川家康的孫輩,德川家光的堂兄。松平治鄉為第七代藩主,是日本江戶時代著名的茶人及茶道具收藏家。他自幼學習石州流茶道,並以此為基礎開創不昧流。為紀念松平不昧誕辰二百七十週年,出光美術館於2021年特舉辦「茶道之美」展覽。
油滴盞素來享有盛名,深為藏家珍視。如今珍藏於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的南宋建窯油滴天目茶碗(附圖6),位列日本重要文化財,亦曾為不昧公舊藏。其造型及金屬包口與本器頗有相近之妙。另可參考現藏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的南宋黑釉油滴天目茶盞(館藏編號:00559)(附圖7),被定為日本國寶,見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編:《天目:中國黑釉之美》,2020年,圖版1。油滴名品亦偶見於拍賣市場。紐約佳士得,2019年9月15日上拍一例南宋建窯油滴盞(編號707)(附圖8),為黑田家族、臨宇山人等舊藏,曾被日本評為重要美術品,成交價達11,710,000美元。
宋金時期,盞托被廣泛使用,隔熱防燙,重量輕,耐磨耐撞,使用便利。宋徽宗等繪《文會圖》(附圖9)、舊題唐人實為宋畫的《春宴圖卷》、河南白沙宋墓2號墓室壁畫中,皆繪以黑色或朱色盞托,當即漆製盞托。
此盞配漆製六花瓣式盞托,上部微斂口,配金屬包邊,中部托盤呈六葵瓣形,中空,底部圈足外撇。相近造型之六瓣漆盞托見湖北武漢漢陽區十里鋪一號墓發現北宋花瓣形朱漆盞托,出版於《古代漆器》,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154頁,圖三五。
在日本茶道中,漆器盞托被稱為「天目台」,多為木質漆器。本器所配一木盒上即寫有「御秘閣 天目台」字樣。
此件建盞形制規整,於黑釉中閃現點點斑痕,如星空般靜謐安寧,引人遐思。其當屬建盞中稀見之油滴建盞,非人力可得,成器要求極高,歷來深受珍視與追捧,且其或曾為道元禪師、加藤四郎右衛門、松平治鄉等舊藏,並配六瓣漆製盞托,彰顯宋人清淨無為之審美趣味與文化精髓。
來源:
道元禪師舊藏(據木盒題識)
加藤四郎左衛門舊藏(據木盒題識)
不昧公松平治鄉舊藏(據木盒題識及保護包袱巾上老題籤)
海外私人收藏
估價 :
HKD: 3,000,000-4,000,000
USD: 384,600-512,800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