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彩 畫布
150×200 cm. 59×78 3/4 in.
款識
《頂樓》2021 張英楠(畫背)
展覽
2021年5月19至23日,香港巴塞爾索卡展位,會議展覽中心,香港
來源
北京索卡藝術
現亞洲私人藏家直接購自上述來源
超驗的意識空間與擴張的想象
張英楠吟唱未知與希望的如詩之作
「這些創作都歸類於我心中的風景,是自省和對話的過程。」
——張英楠
80後藝術家張英楠2005年從西安美術學院畢業後移居北京創作生活,其作以冷靜幽微、帶有強烈戲劇張力及神秘主義色彩著稱。自2017年起,他先後受索卡藝術及蜂巢藝術代理及賞識,多次於北京、台北、首爾等地舉辦個展,及曝光於海內外藝博會,作品均銷售一空,拍賣成績也在2023年突破百萬港幣,在市場上一作難求,足見其受追捧的程度。是次呈現的《頂樓》創作於2021年,在同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首度曝光後便被納入私人收藏,不僅是藝術家以極度嚴謹的空間秩序及冷寂夢幻的用色探索內部意識與外部空間之聯繫的精品,更是融合其經典語言:無限延展的空間、門、懸浮球體及對稱構圖的集大成者。
以臨界空間追索無限可能
《頂樓》帶領觀者親臨一個散發黃綠微光的幽隱之地,畫面左右側兩扇緊閉的木門靜默地佇立,俐落規則的線條渲染出平靜下的奇峻、秩序中的緊張。畫面由中心向外部延展,看似封閉,卻透過刻意安排的門、往下延伸的樓梯間和走廊等過度性場所,打開了四通八達的可能性,共構出一個臨界空間(liminal space)—懸浮在去與留、結束與開始、收斂與開放之間,指涉無限可能。
在這個空間中,一顆光滑的嫩綠色圓球反向由地面探出,為作品增加了一絲超現實的異質感。張英楠未以高彩度的顏色直接突出球體的發光效果,而是通過畫面前景兩側木門中下部的強烈反光,來強調球體為作品中心的光源,展現其精湛的光影駕馭能力。未知的球體猶如海上升明月,暗喻著隱藏於不可見的表象下的希望,引導意識突破有限空間而追尋無垠的未知,及開放性的可能。
《頂樓》的淡黃綠色場景結合了藝術家故鄉的生活環境,與其對車諾比(Chernobly)建築的想象。張英楠兒時生活的陝西大院周邊有許多蘇聯人建造的房子;成長後,他偶然看到車諾比照片中的蘇維埃式的綠牆,竟覺與其兒時的生活環境十分相似。陌生的畫面帶來的「既視感」(déjà vu)使藝術家十分著迷,為他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間,並成為一種新的記憶體進入畫面,令他追求在繪畫上創造出可視的風景,與不可視的心靈空間。
以無人之境言說人性與希望
「在半睡半醒間一瞥的特定幻覺,這些都是讓事物不再流俗而轟動絕妙的方式,並因此在內部意識和外部世界中建立起深刻聯繫。」
——比利時藝術家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
以繪畫無人室內空間聞名的丹麥象徵主義大師哈默什(Vilhelm Hammershøi)認為,個體在更為獨立和封閉的環境中,更容易獲得獨處的權力與安靜的自由;而提倡獨立思考和個人自由的超驗主義認為人們可以通過直接和內省來認識真理;張英楠的創作則與此二者相輔相成。他繪畫時常對點和線進行嚴格丈量,使空間保持秩序感,此寫實與理性的部分暗含當代社會對人性的壓抑。而正如《頂樓》的冷調直線框架中藏匿的發光球體,藝術家「把很多所謂的熱情放置在秩序之下,形成一種反作用力,讓它再迸發出來」,為個人情感和自我意識留下一個無限展開的窗口,以無人之境「擠壓」出人性,及期待希望之光的微妙心緒。
而畫中那緊閉的大門通向何處?頂樓上下是否存在別的空間?何處是起點、何處是終點?遠處的球是實物抑或虛幻?初看《頂樓》也許會生出如此種種問題,但在觀者真正進入張英楠的美學世界後,這些二元對立隨即一一消解,過去與未來、外部與內部已從畫面中隱退,留下平靜的對抗與自由—這種張英楠所認為繪畫的最高境界。
估價 :
HKD 350,000 – 550,000
USD 44,900 – 70,500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