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 | 中國嘉德(香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2025 春季拍賣 > 中國書畫
觀想——中國書畫四海集珍

165
梁同書、王文治、趙翼 (1730-1802、1726-1815、1727-1814)
鉛山蔣氏傳銘

冊頁(三十一開) 水墨紙本

尺寸不一約為: 書:27×12.7 cm. 10 5/8×5 in. 約0.3平尺(每幅) 信:13×10 cm. 5 1/8×3 7/8 in. 約0.1平尺(每幅)

題識:(一)贈編修適園蔣公傳(文略)。錢唐袁枚撰,年家子梁同書書。
(二)皇清敕封安人蔣太安夫人墓志銘(文略)。錢唐袁枚撰文,年家子梁同書書。
扉頁:鉛山蔣氏墓銘三首合卷。梁山舟先生法書,後學王文治識。 鈐印:王文治印、曾經滄海
簽條汪洵(?-1915)題:鉛山蔣氏傳銘。光緒癸巳四月,後學陽湖汪洵拜觀敬題。鈐印:汪洵
後跋:(一)王文治:嘉慶□年夏六月廿有三日,丹徒王文治觀。 鈐印:王氏禹卿
(二)趙翼:曩與同年友心餘蔣君同官京師,晨夕過從,得聞適園年伯遺事,並展謁年伯母鍾太安人,䦱門使拜,視余猶子姪也。歲甲申,心餘奉母南回;其明年,余亦出都,奔走兩粵、滇、黔,六七年始乞養歸。而心餘方客揚州,招余作竹西之遊,余諾之而未果。無何,心餘銜恤去,服闕補官,又以病歸,遂不起。計自都門送別之後,吾兩人迄未得一握手。後余亦濫竽安定講席,見心餘所植長春花,已綠蔭滿庭。他手跡留廳事前後者甚多,終日相對,不啻黃公酒爐下也。茲季君師退以適園公家傳、鍾太安人及心餘墓志見示。三十年前,對床聽雨光景,又不覺悵觸於懷。爰書數語以誌余興。心餘交遊之跡如此。師退少年美才,已獻賦,欽賜舉人,方將蟬聯鵲起,光其先緒,此可以慰心餘者也。嘉慶元年(1806年)臘月,年愚弟趙翼識。 鈐印:甌北、趙翼印
(三)曾燠:曾燠敬觀於運輸題襟館。 鈐印:臣燠
(四)劉錫嘏:嘉慶二年十月下澣,劉錫嘏敬觀於邗江。 鈐印:錫嘏之印
(五)吳照:嘉慶二年十月南城吳照觀。 鈐印:吳照
(六)楊懋珩:嘉慶三年(1808年)四月十四日清江楊懋珩敬觀。
(七)瞿鴻禨:瞿鴻禨敬觀於江陰使署。 鈐印:鴻禨長壽
(八)許星壁:湘西許星壁敬觀。 鈐印:星壁
(九)馮文蔚:光緒戊子二月,烏程馮文蔚敬觀。 鈐印:馮文蔚
並收錄梁同書致蔣氏札:弟歸里三十年,懶漫成習,每枉友朋書問,輒疏答復者,非信使不便,即時事偶違,遂因循失報。非知我者,斷不能諒我,即責我亦無辭也。寅秋任三兄自江南寄下大兄一緘,併年伯母行狀一冊、志銘稿一通,非忘之也。以先尊不朽之事,猥屬下劣,動筆輒生慚餒耳。上年,馮五兄自大兄處回,奉聞近時病體頗悉一切,所喜神明不衰,嘯歌無廢,此天所以成大兄名山之業。身病而心不病也,並承面屬前事,益恧然不能自明。今謹繕就,仍煩馮君遞上篆蓋,另書或分或合,志文分版,可密可疏,總視石料短長,量為移置,不敢預定也。又弟嘗於《小倉山集》讀年伯大人傳,令人神色飛動,非簡齋年伯之筆不能傳也,一併錄一通寄上。惡札雖不堪入石,或存之家乘,弟在年家子弟之列,亦得以附名簡末為幸耳。任三兄美才小就,誤於躁進,不料得禍之慘,遂至於此,可為痛恨!近聞其母弟眷口已回江東,尺土寸檐非已有,不知又如何作計耳。頃檢尊札,不禁為之黯然,想大兄亦同此情也。春寒甚厲,伏望藥餌珍攝,不盡所懷。年弟同書頓首,心餘大兄同年侍史。
尊縑謹還。
乙巳(1785年)人日。 鈐印:山舟
說明:1.蔣士銓(1725-1785),字心餘、心餘、苕生,號藏園、清容居士,晚年號定甫,江西鉛山人,清代戲曲家、文學家。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進士,官翰林院編修。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辭官後主持蕺山、崇文、安定三書院講席。
精通戲曲,工詩古文,少與汪軔、楊垕、趙由儀並稱「江西四才子」。詩與袁枚、趙翼合稱「江右三大家」。其詞筆墨恣肆,自是奇才;戲曲亦為清代大家。
2. 趙翼(1727- 1814),字雲崧,號甌北,清代著名史學家、文學家、詩人。江蘇陽湖(今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貴州貴西道等職。趙翼博學多才,尤精於史學,著有《廿二史劄記》,對歷代史書進行深入考證與評論,影響深遠。其詩文亦頗有成就,與袁枚、蔣士銓並稱「江右三大家」。趙翼主張創新,反對模擬古人,強調詩歌應反映現實生活。晚年辭官歸隱,專心著述,留下了豐富的學術與文學遺產。
3. 楊懋珩(18世紀,活躍於乾隆年間),字佩之,號筠湄,清代文學家、詩人,江蘇無錫人。乾隆年間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御史等職。楊懋珩博學多才,尤以詩文見長,其詩風格清新雅致,擅長描寫自然景物與抒發個人情懷,與袁枚、趙翼等文人交往密切,為當時文壇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主張文學創作應注重個性與創新,反對模擬古人,對清代文學發展有一定影響。晚年辭官歸隱,專心著述,留下了不少詩文作品,但部分著作已散佚。楊懋珩的文學成就與思想主張,為後世研究清代文學提供了重要參考。
4. 瞿鴻禨(1853-1918),字子玖,號止庵,湖南長沙府善化縣人,清末重臣。1871年中進士,歷任編修、侍講學士、內閣學士,曾主持多省鄉試及學政。後升任工部尚書、軍機大臣等職,因丁未政潮被罷免。辛亥革命後隱居,拒袁世凱、黎元洪徵聘。1918年逝於上海,諡文慎。瞿鴻禨學識淵博,著有《使豫日記》《止盦詩文集》等,文集《瞿鴻禨集》為其代表作。其一生經歷豐富,是清末政治與文化的重要人物。
5. 許星壁(19世紀,活躍於光緒年間),字紫垣,清代官員、書法家,浙江海寧人。光緒年間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御史等職。許星壁以書法聞名,尤擅楷書與行書,其書法風格端正秀麗,深受時人推崇。他亦工詩文,文學造詣頗深,與當時文人多有交往。晚年歸隱,專心書法與詩文創作。
6. 馮文蔚(1844-1927),字聯棠,號修庵,浙江嘉興人,清末民初官員、書法家。光緒二年(1876年)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御史、廣東學政等職。馮文蔚以書法著稱,尤精於楷書與行書,風格遒勁有力,深受推崇。他亦工詩文,文學造詣深厚。辛亥革命後,隱居不仕,專注書法與詩文創作。其書法作品流傳廣泛,對後世影響深遠,被譽為晚清書法大家之一。
7. 曾燠(1759-1831),字庶蕃,一字賓穀,晚號西溪漁隱。江西南城人。官至貴州巡撫。清代中葉著名詩人、駢文名家、書畫家和典籍選刻家,被譽為清代駢文八大家之一。
8. 劉錫嘏(活躍於乾隆、嘉慶年間),字純齋,號拙存,順天府通州(今北京通州區)人,清朝政治人物。 劉錫嘏是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進士。選翰林院庶起士,散館授編修。
9. 吳照(1755-1811),字照南,號白庵,江西南城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拔貢,官至大庾教諭,後棄官賣畫自給。通六書,畫竹得金錯刀法,兼善山水、人物,亦能畫蘭。意氣豪宕,嗜飲,羅聘嘗為繪石湖課耕圖,並聯吟、飯牛諸圖。
10.梁氏手書紙張有」山舟手簡」字樣,可知為梁山舟之自用箋。
11. 汪洵,字子淵,號淵若,原名學瀚,陽湖(今江蘇常州)人。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授編修。書法摹顏真卿,得其神骨,又參以他帖而變化之,工力甚深。兼精篆、隸,古樸。尤工小篆。暮年鬻書滬上二十年。

此冊為鉛山蔣氏兩世傳銘,記載了蔣士銓及其家族行狀,由清代文學大家袁枚撰文,書法名家梁同書書寫,內容詳實,書寫優美。後收錄梁同書致蔣士銓書信一通,更見二人交遊之密切。此冊得王文治題引首及題跋,又得與袁枚、蔣士銓並稱「江右三大家」的趙翼長跋。極難得。
蔣士銓(1725-1785),字心餘,號藏園,江西鉛山人,是清代乾嘉時期著名的詩人、戲曲家和文學評論家。在詩壇上享有盛譽。蔣士銓的詩歌以性情真摯、風格多變著稱,他主張詩歌應反映個人情感和社會現實,反對過於形式化和模仿古人的詩風。除了詩歌創作,蔣士銓還擅長戲曲創作,其戲曲作品如《臨川夢》等,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蔣士銓在仕途上並不如意,中年後選擇歸隱,主持書院,專注於文學創作和教育事業。他的歸隱生活反映了乾嘉時期一部分詩人的共同選擇,即追求個人情性的自由表達,而非迎合政治權力的需要。這種「盛年歸隱」的現象在當時形成了一種風潮,蔣士銓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王文治、梁同書與蔣士銓有著密切的交遊關係。王文治同樣在仕途上不甚得意,中年後選擇歸隱,專注於書法與詩歌創作。蔣士銓與王文治共同推動了乾嘉時期詩人群體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成為當時文學場域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在趙翼題跋中,亦深情回憶與蔣士銓之交遊,「曩與心餘同官京師,晨夕過從」,後心餘奉母南回,趙翼奔走兩粵、滇、黔,六七年始歸,「心餘客揚州,招作竹西之遊,未果」「既自都門送別之後,吾兩迄未得一握手。後余亦濫竽安定講席,見心餘所植長春花,已綠蔭滿庭。」情真意切,令人動容。此冊又收錄梁同書致蔣士銓書信一通,亦可見二人之深情厚誼。
此冊流傳有緖,得曾燠、劉錫嘏、吳照、楊懋珩、瞿鴻禨、許星壁、馮文蔚之觀跋,曾燠、楊懋珩為乾隆年間文學家,瞿鴻禨乃清末重臣,許星壁、馮文蔚皆為清代官員與書法家。此冊梁同書、王文治楷書之規矩而洒落,行書之流麗,又以袁枚之文,記蔣氏之事,得趙翼之跋,網羅「江右三大家」,且得一眾大家過眼,實為研究清代文學、書法及文人交遊之重要文獻。

估價 :
HKD: 120,000-220,000 (59)
USD: 15,400-28,200 (59)

上一件 拍品 165 下一件

免責聲明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Wechat QR Code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