冊頁(十二開 24頁) 水墨紙本
25.5×15.5 cm. 10 ×6 1/8 in. 約0.4平尺(每幅)
鈐印:闕下完人(二次)
題識:(一)黃道周謹書。
(二)右《經》十六章。三百三十六句,千百二十七字。第六章有引詩,第九章無「則不然」,第十三章「教以敬也」。無「其大」者乎,是為定本。
崇禎辛巳八月,白雲庫下黃道周謹再識。
第三十七本。
鑒藏印:錢樾所藏
羅振玉(1866-1940)題後紙:忠端獄中所書《孝經》,平生得六本,此其一也。強毅孤介,如見其人。宣統丙辰(1916年)八月,後學上虞羅振玉敬觀于海東寓居之殷禮在斯堂,並題記。 鈐印:羅振玉印
簽條:1.黑木安雄題:黃忠端公手寫孝經。日東後學黑木安雄。 鈐印:安雄、雍州氏
2.黃石齋先生書孝經,第三十七本。
長尾甲題盒:乙亥(1935年)孟冬,敬觀於爽籟館,因署。長尾甲。 鈐印:甲印、雨山
著錄:《澄懷堂書畫目錄》卷四,第79-80頁,山本悌二郎著,文求堂出版,1932年版。
說明:1. 此日本重要私人珍藏「寸巢庵」藏黃道周楷書《孝經》冊,書於崇禎十四年,彼時黃道周因得罪楊嗣昌,與解學龍各杖八十發西庫司。在獄中,黃道周「時時為書《孝經》以當役錢,凡手書《孝經》一百二十本,皆以獄卒持去,散盡無餘。」是冊題曰「崇禎辛巳八月白雲庫下,黃道周謹再識。」可見正是刑部牢獄內所作。黃道周精於楷書,從此冊看,他雖然一如既往地以鍾、王為法,但一反鍾繇之圓潤、王羲之的逸宕,而是易圓為方,去妍為拙。筆筆有斬釘斷鐵之力,充徹著精神力量。
2.此作為清人錢樾舊藏。錢樾(1743-1815),字黼棠,浙江嘉善縣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進士, 嘉慶元年(1796年)出督廣西學政,累擢翰林院侍讀學士、少詹事,兼署國子監祭酒。嘉慶四年(1799年),還京,驟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同年出督江蘇學政。嘉慶五年(1800年),調吏部侍郎,任滿回京,調戶部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又調吏部。嘉慶十年(1805年),擢鴻臚寺少卿,督山東學政。累遷大理寺少卿、內閣學士。
3. 此作經長尾甲題鑒。長尾甲(1864-1942),字子生,號石隱、雨山,日本贊歧高松人。明治時代書法家,漢學家。西泠印社早期社員。
4. 此作經黑木安雄題鑒。黑木安雄(1866 - 1923),明治時代書法家、漢學家、歷史學家、教育家。號欽堂、欣堂,字武卿。黑木家族是漢學家系,欽堂自幼學習漢學。一生致力振興儒學和中國學術在日本的發展,書法造詣極深。1911-1920年東京法書會出版的《書苑》黑木安雄為總編。
5.此作為「澄懷堂」舊藏。山本悌二郎( 1870 1937 為日本著名實業家、政治家、收藏家,號二峰,齋名澄懷堂。曾任日本勸業銀行、台灣制糖社長、糖業連合會會長等,後連續當選議院議員,最後更成為了田中義一、犬養毅內閣的農相。山本悌二郎收藏中國書畫甚豐,為日本 20 世紀初期著名中國書畫收藏家,於 1931 年編成《 澄懷堂書畫目錄 》 共 12 卷,內收所藏書畫共 1776 件,上起敦煌石室寫經下迄清末。其藏品收於他所建日本財團法人澄懷堂美術館內,近年每有精品釋出。
孝經定本。
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繇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諸侯章第三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人民。蓋諸侯之孝也。《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
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二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詩云:我稼既同,上入執官功。晝爾於茅,宵爾索絢,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
興行;身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懽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懽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懽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古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云:『有覺德
行,四國順之。』」
聖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
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
而愛它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它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
君子,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紀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
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廣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弟;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廣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敬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孰能順民如此者乎?」
廣揚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諫諍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
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感應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
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喪親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
聖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山本悌二郎澄懷堂藏黃道周小楷《孝經》冊考述
甘凱文
一、諸本黃道周小楷《孝經》的流傳與真偽
明末書壇崇尚個性,湧現出一批風格奇崛的書家,黃道周(1585—1646)即其中最具代表性大家。黃氏書法由「二王」入手,臨古而能自創,以峭厲圓渾的「隸草」和凝重方勁的小楷聞名於世。其書法成就,雖不如抗清殉難的民族英雄和著述宏富的大學者這兩重身份那樣聞名遐邇,卻因此令他的作品更為人所珍視,這就是所謂的「字以人傳」。黃氏書跡尤以他在崇禎十四年(1641)五十七歲時身陷刑部白雲庫的一百二十部《孝經》最為知名。
目前,國內外公私庋藏黃道周小楷《孝經》,主要有以下六部:
1、小楷《孝經》冊,紙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中國古代書畫目錄·京1-2783》著錄。
2、小楷《孝經》卷,綾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中國古代書畫目錄·京1-2784》著錄。
3、小楷《孝經》冊,紙本,天津博物館藏,《中國古代書畫目錄·津7-0429》著錄。
4、小楷《孝經》冊,紙本,廣東省博物館藏,《中國古代書畫目錄·粵1-0267》著錄。
5、小楷《孝經》冊,紙本,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6、小楷《孝經》冊,紙本,日本澄懷堂美術館藏,《澄懷堂書畫目錄》卷四第79-80頁著錄。
確定標準件,是鑒別真偽的一個先決條件。上述第一件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黃道周紙本小楷《孝經》冊(《中國古代書畫目錄·京1-2783》),經過老一輩鑒定專家過目,定為黃道周小楷真跡代表作。此冊(圖1-4)共十三開二十六頁,每頁五至六行不等,各縱25.8釐米,橫13.9釐米。起首書:「孝經定本,黃道周謹書。」末開署款:「崇禎辛巳(1641)八月,黃道周再識於白雲之庫。」本幅鈐「石渠寶笈」「寶笈三編」「嘉慶預覽之寶」清內府鑒藏印。全冊結字謹嚴,方峭中兼有秀潤。每字起筆多出鋒,而轉折、收筆處雖頓筆稍重,但又不失自然圓婉,富有變化韻味,系黃道周小楷代表作,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曾經《中國古代書畫目錄》《中國書法全集•黃道周卷》著錄。
《中國古代書畫目錄》還著錄了一件綾本黃道周小楷《孝經》卷(圖5-6),其結字雖規模黃道周,但用筆拘謹,點划轉承處板滯。再將此作與故宮博物院藏蔡玉卿小楷《孝經》卷(《中國古代書畫目錄·京1-2787,圖7-8)對比,雖然後者書寫更為自然,少了些拘謹之氣,但兩者的用筆完全一致。因此,我們可以斷定,《中國古代書畫目錄》著錄的這一件綾本小楷《孝經》卷,實為黃道周繼室蔡玉卿所書。與尋常作偽者不同。蔡氏所作《孝經》多為板綾本,無論代筆或本款書法,雖在結體上盡力規模夫君,但在運筆的節奏和力度上均具女書家自身特點,與黃道周有明顯差異。
天津博物館所藏小楷《孝經》冊(圖9-10),紙本十二開,各縱23.4釐米,橫12.7釐米,收入《天津博物館藏書法》。核其所書內容為《孝經頌》,書寫年代則與其他各本《孝經》同是寫於崇禎十四年在刑部白雲庫獄中。此《孝經頌》風格疏朗遒逸,因所寫內容並非經書本體,故書寫狀態放鬆,行筆從容自然,論筆墨氣息,與故宮所藏真本一致。廣東省博物館所藏小楷《孝經》冊,未見公開出版,此不置評。
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孝經》冊(圖11-12),共十開半二十一頁,每頁界格分為七行,各縱26.3釐米,橫37.1釐米。起首書:「孝經定本。」末開署款:「辛巳秋深黃道周再書於白雲庫下,第十七本。」後鈐「道周私印」「幼玄」「四事未能」「三公不易」四印。曾經清梁章鉅、周壽昌及近代王世傑等人遞藏。冊中書法用筆較細,結體謹嚴,風格工致而秀潤,整體氣息凝重渾厚,確為真跡。
再看近所見日本山本悌二郎澄懷堂美術館藏本,經1931年山本悌二郎《澄懷堂書畫目錄》著錄。本幅十二開二十四頁,每頁六行,各縱25.5釐米,橫15.5釐米。首開書:「孝經定本,黃道周謹書。」鈐「闕下完人」白文方印。末開署「崇禎辛巳八月白雲庫下黃道周謹再識,第三十七本」,鈐「闕下完人」白文方印。此冊書法結體方闊,用筆沈穩,均顯示出鍾繇小楷肥厚帶有隸意的影響,不但提按轉折的運筆特點與北京故宮本《孝經》冊一致,且筆划轉承連帶流暢,張弛有度,首尾無一筆松懈,整體風格工致而遒媚,顯示出作者深厚的傳統功力和書學根基。
冊中所鈐「闕下完人」系黃道周自用印,亦見於多種傳世真跡,如故宮博物院藏行書《喜雨詩》軸、上海博物館藏草書《詩》軸等。其第十二開所題:「右經十八章三百三十六句千八百二十七字」,與台北故宮本的記錄亦相一致,比之北京故宮本自題「右經十八章通千八百二十二字」微有差異。整冊筆墨氣息高古,兼有名人題跋,信為流傳有序的黃道周小楷真跡。
二、山本悌二郎澄懷堂藏黃道周小楷《孝經》冊的流傳及著錄
山本悌二郎(1870-1937),號二峰,日本近代著名政治家、實業家、收藏家,昭和年間曾兩度出任內閣農林大臣。他自幼即熏習漢文化,除繼承了其父山本桂(號「納齋」)的書畫藏品外,乘中國政局動蕩,舊家紛紛釋出庋藏的時機,多次前往中國,廣搜博覽,所獲尤多。他還廣延日本學術名家如內藤湖南、大村西崖、黑木欽堂、長尾雨山等為其藏品進行鑒定題跋,故其所藏書畫不僅數量眾多,且質量上乘,被譽為「當時世界第一」,並非虛譽(見《澄懷堂書畫目錄》內藤湖南「序」)。
昭和二年(1927),山本悌二郎於東京創「澄懷堂」,專門貯存他歷年所收兩千多件金石書畫。昭和六年(1931)又從藏品中精選出書畫1176件,編成《澄懷堂書畫目錄》十二卷,由東京文求堂書店出版。所錄名跡甚多,如宋趙佶《五色鸚鵡圖》卷、李公麟《五馬圖》卷及元張渥《九歌圖》卷等。書中卷四第79-80頁,就著錄了本文所及黃道周楷書《孝經》冊。
書冊為硬殼錦面裝,配有黃袱套和硬木盒。黃袱套上有楷書題簽:黃忠端公手寫《孝經》,日東後學黑木安雄敬題。鈐「安雄」白文方印、「雍州氏」朱文方印。黑木安雄(1866-1923),字武卿,號欽堂,出身漢學世家,明治四十四年(1911)創辦法書會,刊行《書苑》雜誌,致力於推廣儒家文化,系日本近代著名學者、書法家。他與山本悌二郎關係親近,常為其鑒定題跋金石書畫。
黃袱套內側面鈐有 「二峰鑒藏法書名畫之印」白文方印、「香雪書屋書畫印」白文方印、「古道照顏色」白文方印、「岏天謹藏」白文方印、「秘笈」朱文竪長方印、「岏氏香雪書屋丙辰後之印」白文竪長方印,這六方印章,皆是山本悌二郎的私人鑒藏印章。
硬木盒邊側墨筆題:明黃忠端公書《孝經》,(另一面續題)乙亥(1935)孟冬敬觀於爽籟館,因署,長尾甲。鈐「甲印」白文方印、「雨山」朱文方印。長尾甲(1864-1942)字子生,號雨山,近代日本漢學家。他精通書畫篆刻,曾在中國隨吳昌碩、厲良玉問藝,與羅振玉相識,為西泠印社早期社員,齋名「草聖堂」、「漢磚齋」等,以收集北宋蘇東坡相關文物為癖好。
隨盒又附帶一宣紙便箋,上有佚名行書題:「此冊有錢樾藏印,即抄錄錢樾小傳。錢樾字黻堂,浙江嘉善人,乾隆壬辰進士,官至吏部左侍郎,左遷內閣學士。張井曰:公生平冲退和易,而風裁峻整,人莫敢干以私。及其接引後進,則常如不及。《尺牘小傳續集》第二冊。」書法蕭散欹側,用筆風格與日本關西大學內藤文庫所藏山本悌二郎致內藤湖南信札相同(圖13),所用箋紙亦近似,當為山本悌二郎本人所書,但未署款。山本悌二郎此處所考,為末頁黃道周「闕下完人」印章之下所鈐的一方收藏印「錢樾所藏」。錢樾(1743-1815)為乾嘉大臣,生平如上述,善書法。
書冊封面藏經紙題簽:黃石齋先生書孝經,第三十七本。後附頁有羅振玉題跋兩行:忠端獄中所書《孝經》,平生得六本,此其一也。強毅孤介,如見其人。宣統丙辰(1916)八月,上虞羅振玉敬觀於海東寓居之殷禮在斯堂並題記。鈐「羅振玉印」白文方印。辛亥革命後,羅振玉(1866-1940)以清朝遺老自居,攜家眷及所藏金石書畫古籍避居日本,紀事仍以宣統年號自署。據此跋可知,黃道周小楷《孝經》冊本原為羅振玉舊藏,約在1916年之後不久讓歸山本悌二郎。嗣後,山本氏復邀請與他往來密切的著名漢學學者黑木欽堂、長尾雨山先後為之題簽,並著錄於《澄懷堂書畫目錄》。由此可清晰地瞭解清中期至山本悌二郎的遞藏軌跡,研讀日本諸家所題,觀者亦可籍此瞭解彼時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受到東瀛社會精英階層的深度研習和高度崇慕。
三、黃道周書寫《孝經》的時代背景
黃道周書寫《孝經》,不僅僅是書法家的藝術創作,更關涉到一段驚心動魄的政治史。不瞭解黃道周和他所處的時代,認識和揭示小楷《孝經》冊所代表的文化內涵與士大夫精神就無從談起。
明崇禎時期(1627-1644)朝政紊亂,兵戈四起,國家瀕臨滅亡。當此時,猶有少數士大夫仍積極入世,堅貞不屈,思以倫理綱常振奮人心,欲輓救天下於水火,黃道周即為其中一份子。
崇禎十年丁丑(1637),黃道周抗疏論大臣楊嗣昌不當奪情任事,召對大內平台,犯顏直諫,降黜江西任職。1640年,江西巡撫以地方人才推薦,崇禎帝疑其互為朋黨,八月將黃道周逮捕至京,廷杖八十,發刑部白雲庫審問定罪。白雲司本為刑部代名,嘉靖時王世貞、李攀龍任職刑部,於其地建白雲樓,故人多以「白雲庫」代稱刑部獄。黃道周受杖甚重,「六十日外,瘡漸就平。輾轉床簀,未能起立」。年底又自刑部提審至錦衣衛北鎮撫司,「拷打訊問四五次,備極殘毒」,至次年(辛巳1641)五月二十日方送還刑部白雲庫,年終定讞謫戍。
待罪獄中的一年多,雖身受荼毒,黃道周並未就此沈淪,而是意志彌堅。早在從江西被逮赴京的路上,他就抱定了「既受殊恩,勢不容默。原本仁義,冀欲匡時,不負蒼生。」受杖入獄後,他又發出「世道摧頹,大廈將傾,吾一生與蒼生分痛,當事雖不諒,天地鬼神自當諒之」的感慨。而最能體現其為人剛強堅毅、踐行忠孝的事跡,就是他在白雲庫獄中帶著傷痛書寫了《孝經》一百二十部。
在獄中寫給妻子蔡玉卿的信中,黃道周說:「吾在此中(白雲庫)稍理舊業,完《易象正》一部,並書《孝經》百部,以度日子。……自是千秋事業。」而書寫百部《孝經》的實際情形,卻不似黃道周說的如此平淡輕鬆。門人洪思回憶:「吾見夫子之為《易》《孝經》,多在詔獄中。十指困於拷掠,指節尚搖搖未續,時便寫之。至今血猶滲漉紙墨間,稍一瀏覽,便如聞有鋃鐺桁楊之聲,人皆謂可以禦鬼也。故時有一圖之《易》、一本之《孝經》出詔獄中,人爭購之。」
至清順治三年(1646)三月五日,黃道周以南明隆武政權督師大學士之身份,抗清失敗慷慨就義於南京,成為婦孺皆知的民族英雄。所以他的書法作品,愈加為人所看重珍惜。但因清初民族矛盾尖銳,黃道周的著作和書法作品不能公開面世,多有散佚。乾隆朝以降,由於統治者的褒揚,黃道周的事跡、著作得以廣泛傳播,「書如其人」,其書法作品更被人視若拱璧,而獄中所書的《孝經》,因其傳世極少,更為難得。
四、山本悌二郎澄懷堂藏黃道周小楷《孝經》冊的文獻價值
無論是真跡還是代筆或者後人臨仿本,黃道周小楷《孝經》起首均以「定本」為名,何謂「定本」?則不知其然。今山本悌二郎澄懷堂藏本《孝經》冊,黃道周題跋說:「第六章有引詩,第九章無‘則不然’,第十三章‘教以敬也’,無‘其大者乎’,是為定本。」這是作者本人對「定本」的解釋,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孝經》作為儒家經典之一,有今文十八章本和古文本二十二章本的兩個體系,自從唐玄宗欽定今文本為定本後,十八章本即為通行本,又稱《石台孝經》本。南宋朱熹著《孝經刊誤》,將《孝經》分為經和傳兩個部分,並刪削部分經文。黃道周對《孝經》文本的理解,既不同於朱子,也異於《石台孝經》。他自述說:「向在西庫寫此經百二十本,其七本有補《豳風》,甚無謂。……余八十本,俱依石台原本。又三十三本,以‘聿修厥德’移於‘天子’之首。」
據此可知,黃道周白雲庫所書一百二十本《孝經》有三個版本系統:
1、補充《豳風·七月》之句於《孝經》第六章《庶人》之文末,這個版本寫了七本。北京故宮、台北故宮及山本悌二郎澄懷堂本,都是這個系統。
2、將「《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放置於《孝經》第二章《天子》的開頭,而《石台孝經》定本中這句引詩是在第一章《開宗明義》的文末。這一版本寫了三十三本。
3、內容與《石台孝經》相同,這一版本最多,寫了八十本。
而在代表黃道周《孝經》學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孝經集傳》中,黃道周對《孝經》文本的理解又完全回歸經典,與《石台孝經》一致了。從《孝經》的書寫,到晚年的回歸經典,體現了這位大學者不斷求索和自我對話的可貴精神。
這也充分體現了澄懷堂藏《孝經》冊在文獻學上的價值。
「寸巢庵」藏中國書畫(編號 167-168)
是組為日本重要私人珍藏“寸巢庵”收藏,寸巢庵主人小川忠壽先生,深耕中國藝術品收藏數十年,藏品多為精良之作,近年屢見其所藏重要作品面市,如楊維楨《壺月軒記》,乾隆琺瑯彩“古月軒”花石錦雞圖碗,趙孟頫《黃庭經》皆出自其收藏。
估價 :
HKD: 5,000,000-8,000,000 (24)
USD: 641,000-1,025,600 (24)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