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 | 中國嘉德(香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2015 秋季拍賣
中國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31
李禹煥 (1936)
始于切割:無題(1965年作)

布面 油彩

72 x 100 cm.28 3/8 x 39 3/8 in.

來源
源自藝術家本人;
日本重要私人收藏。
說明
本作品經藝術家本人認證爲原作。
李禹煥
李禹煥生于韓國慶南山區,自幼受東方傳統思想熏陶,1956年赴日本大學文學院研讀哲學,後定居于日本,擁有畫家、雕塑家及哲學家等多重身份,日前活躍于韓國、日本和歐洲。他被公認爲日本前衛反形式主義「物派」運動(Mono-ha)及韓國1960-80年代單色畫運動(Dansaekhwa)的先驅。在二次戰後,人的存在與物體的關係的重新思考,促使西方抽象表現主義、極簡主義的興起,而戰後的日本藝術面臨著兩個議題:一方面藝術家們拒絕再延續戰爭時期的舊體制;另一方面,也渴望日本作爲獨立國家的自主性,這也意味著拒斥對歐美藝術的盲目景仰。李禹煥感悟于時代的課題,認爲「瞭解這個世界的本質,以避免使之走上與人相對立的處境」,在此浪潮中憑藉著杰出的哲學思辨能力,成爲日本前衛藝術「物派」成員當中最有力的「闡述者」。物派成員活躍于1969年前後,他們捨弃繪畫的表像和具體性,强調「物質本身得以言說自身」,成爲反應日本戰後文化現狀,幷具有承上啓下作用,是對日本後世影響最爲深遠的美術運動。
李禹煥作爲物派(Mona-ha)藝術的健將,初期的藝術呈現多爲觀念性極强的裝置作品,他開拓出一種富有東方韵味的簡約藝術手法,不僅深刻體現物派講究的反形式幷且與東方哲學中的道家法則遙相呼應。「物派」結束之後,李禹煥的藝術創作開始逐漸專注于平面繪畫。1974年,開始創作自己最具代表性的繪畫系列作品「從點開始」與「從綫開始」,他希望通過這些作品激發抽象藝術新的生命力,爲韓國的前衛藝術開拓出能够因應東方哲學的創作道路,對于1960年代至1970年代韓國現代藝術家的創作進程,尤其是「單色繪畫」的推動功不可沒。韓國單色畫的形式簡潔、顔色單純,往往令人將其與同時期盛行于美國、經常使用工業産品作爲媒介的極少主義相聯繫,但二者仍有區別,除了作品中的東方哲學內涵,如李禹煥一般的重複性也是單色畫最獨特的元素。多年來,李禹煥的努力奠定了他在藝壇的重要地位,2011年6月古根漢美術館爲李禹煥舉辦首次回顧展《點畫無限(Marking Infinity)》,成爲繼白南准和蔡國强之後第三位于該館舉辦個人展覽的亞洲藝術家,彰顯其無庸置疑的藝術成就。
李禹煥的繪畫風格簡約而極富深意,主要藝術創作脉絡如下:1960年代開始「堆累」和「始于切割」系列,爲其代表作「始于」系列拉開帷幕;1972至1984年間創作「始于點」和「始于綫」系列,以綫條和點的規律排列以及色調的排列來表現自然界中內蘊的秩序與變化;1980-90年代開始創作的《始于風》、《與風相伴》、《對應》、《對白》等系列以「空」的宏闊概念爲基礎,采用各式各樣跳躍、旋轉、飛舞的筆觸以及簡約的色塊探討動與靜、虛和空的迥异存在。
于2011年古根漢美術館舉辦的李禹煥個人展覽中,標志其60年代風格的同時期創作《始于切割》曾受邀展出,以利觀者回顧李禹煥完整的創作脉絡。而本次拍賣呈現的《始于切割:無題》同是藝術家1965年的爲數稀少的早期繪畫作品之一。從本作品的形式與筆觸已透露出李禹煥創作生涯中的核心思想與元素:致敬自然以及無限重複,爲其後廣爲人知的「始于點」、「始于綫」系列奠定基礎。此幅作品利用厚塗顔料(impasto)的技法在畫面外圈營造出層層迭進的半環形筆觸,呈現出一種向心的躍動感,畫面純粹而微妙的用色,令人聯想起同時期的極簡主義畫家羅伯特•雷曼(Robert Ryman)的一幅《無題》作品,同爲單色抽象作品,由于重複的筆觸和豐富肌理,爲畫面帶來視覺上的節奏。而在形式上,顯然可與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那種類含有宗教性的色域繪畫(Color-Field Painting)的構成相比對,然而李禹煥以本身東方文化學養,相當程度超脫了西方極簡主義的框架,賦予作品不同的內涵。
《始于切割:無題》以繪畫語言呈現李禹煥早期藝術中對于自然的虔敬以及禪境,仿佛某種生命力量在紅土大地中隱隱萌動,而微微透出的畫布底層保留了麻質原色,與醇厚的橘紅顔料共組出一種原始而敦厚的氣息。關于此作品的獨特性,除了70年代後不再出現的厚重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李禹煥後期多采用石青顔料在刷成透明黃色的畫布上作畫,橙紅色在後期的作品中也屬罕見 ;我們可以大膽推敲,這種混合朱紅色的濃郁橙色在李禹煥的藝術中有著絕對獨特的意涵,幷有高度地個人象徵性。日本香川縣直島由安藤忠雄和李禹煥共同設計的李禹煥美術館,低調極簡的建築本體中自然地鑲嵌李禹煥的創作,其中位于入口主要墻面的橘紅色陶土作品成爲最醒目的標志; 此乃藝術家在陶片上一指勾畫而就,加上下方的簽(刻)名,不僅是一幀渾然天成的抽象作品,更濃縮藝術家所有的藝術理念,象徵李禹煥一生的創作追求。而這一方「精神標志」,無論在色彩、質地甚至肌理效果上都與本次上拍的早期創作遙相呼應,顯現本作品的獨特價值 。
李禹煥曾以「偶遇的藝術」來描繪自己的作品,認爲「一件藝術作品倘能化身成一個『虛無的境地』就是最理想的」。本場另一幅李禹煥的紙本作品《無題》正如李禹煥所述的「發揮了一種仲介效果,把四周一切抽空,幷爲它所存在的空間帶來某種超然性。」創作于1994年的《無題》,構圖看似更爲簡約,僅于畫面中下方以碳筆勾勒了寥寥數筆的T形結構,形成一相互對稱的弧形,實則于內涵中彰顯豐厚的東方韵味。這種將內容降至最低限的手法,受西方極簡主義影響,却不盡相同。藝術家試圖揭示自然世界「原本狀態」的存在方式,從而引導人們重新認識世界的「真實性」,以此表現日本式的感知方式和存在論。李禹煥把自己的藝術亦稱之爲「余白的藝術」,認爲畫筆未涉及的空間幷非空白,幷舉例「敲鐘時,我們會說『響』,但實際上不是鐘發出響聲。有人在敲鐘,有鐘本身,還有它周圍的空間、空氣。綜合産生的擺動就是我稱之爲『余白』的概念。」 這種虛實關係的處理與中國畫「留白」的概念是相通的,李禹煥也毫不避諱地袒露自己對八大山人繪畫作品的欣賞之情。此外,這件作品附有倫敦利森畫廊的背簽,該畫廊自90年代起代理李禹煥作品,多次推出其個人展覽,來源明確詳實。

估價 :
HKD:2,000,000 - 2,500,000
USD:258,000 - 322,600

成交價:
--

上一件 拍品 31 下一件

免責聲明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Wechat QR Code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