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 | 中國嘉德(香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2014 春季拍賣
觀古—瓷器珍玩

773
(960-1279)
影青注壺

27 cm. (10 5/8 in.) high

本品由注壺與溫碗兩部分組成。注壺直口,有蓋,蓋頂置獅形紐,折肩,彎流,曲柄,圈足。肩部與腹部劃花豎棱紋。溫碗蓮花瓣式口,碗體呈七瓣花形,圈足。注壺與溫碗通體施青白釉,細膩瑩潤。可以說,這件影青蓮花托注壺是精品中的精品,極為值得收藏。
注子,即執壺,為唐人對壺的稱謂。唐代李匡文《資暇集》雲:“元和初,酌酒猶用樽杓,所以承相高公有斟酌之譽,雖數十人,一樽一杓挹酒而散,了無遺滴,居無何,稍用注子,其形若罃,而蓋、嘴、柄皆具。”後宋、明之人仍引此說。
宋代青白瓷壺類中最為流行的就是注壺,北宋中期前後及同一時期的遼代晚期,都十分流行注壺、溫碗,二者合在一起稱注碗。注壺、注碗組合成套,是溫酒用具。溫酒時將注壺置於注碗中,以碗中熱水溫之。其形象較早見於五代顧閎中所繪《韓熙載夜宴圖》中。有紀年的溫碗均是花口、深腹、圈足,形式較為一致。
成套的注壺、注碗多為北宋遺物。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曰:“大抵都人風俗奢侈,度量稍寬,凡酒店中不問何人,止兩人對坐飲酒,亦需用注碗一副,盤盞兩副,果菜碟各五片,水果碗三五隻,即銀近百兩矣。”說明北宋時曾普遍流行使用注壺、注碗。南宋時期,壺類變化較大,加蓋加紐,流變長,附帶圓管形穿。北宋時期流行的注碗已不見。
注子最早出現在中唐時期。唐代注子碩腹,喇叭口,短嘴,壺的重心在下部。後壺體漸瘦長,重心向上提,五代至宋時壺體多為瓜棱式,往往與注碗成套使用。從元代開始,執壺的壺體呈玉壺春瓶式,壺流彎曲而細長,景德鎮窯與龍泉窯都有燒制。明清時期,形式變化不大,幷開始出現玉、琺瑯、金銀等質地的注壺。

估價 :
HKD: 1,100,000-2,100,000
USD: 141,900-271,000        

成交價:
HKD: --

上一件 拍品 773 下一件

免責聲明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Wechat QR Code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