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cm. (4 3/4 in.) diam.
本品束口,斜曲壁,小圈足且極淺。露胎處呈灰色。裏滿釉,外施釉不到底,腹下部釉垂流較厚。碗口釉呈土黃色,口下漸為黑、黃相間。釉中有絲狀土黃色兔毛般結晶,俗稱“兔毫斑”。該盞底心陰刻“進盞”二字,是典型的建窯特徵。加上規整而簡潔的造型,清秀怡人的氣質,使該藏品成為一件不可多得的建窯茶盞珍品。
宋代人崇尚鬥茶,飲茶前先把半發酵的茶膏餅研磨成細末放在茶碗裏,再以初沸的開水點注,水面泛起一層白色的沫,觀察白沫的濃度、亮度及白沫保持時間的長短,以定鬥茶的輸贏。宋代的茶盞雖有黑釉、醬釉、青釉、青白釉、白釉五種,但以黑釉茶盞便於襯托白色茶沫觀察茶色而備受鬥茶者的喜愛。正如宋人祝穆所雲:“茶色白、入黑盞,其痕易驗”。宋徽宗也很愛好此道,常與臣屬鬥茶,上行下效,影響很大。趙佶在《大觀茶論》中說:“天下之士勵志青白,竟為閒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鏘金,啜英咀華。較筐醫之精,爭鑒裁之別”。
蔡襄《茶錄》裏談到建安鬥茶,先鬥色。建安當地所產的一種半發酵的白茶很受推崇,因茶色貴白,黃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詳明,故建安人鬥茶以青白勝黃白。其次為茶湯,以茶湯先在茶盞周圍沾染水痕為負,這種白茶因含有黃色染精和膠質,時間久了茶湯便會在盞內染成一圈水痕。宋代茶色是白的,當然以黑盞最為適宜觀色。
其中,建窯黑釉盞尤受推崇,宋徽宗曾盛讚其“最為要用”。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建窯黑釉茶盞中的兔毫盞,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稱:“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蔡襄等一些宋代名士也對兔毫盞極盡讚美,如《茶錄》中提到:“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繼之久,熱難冷,最為妥用,出他處者皆不及也”。又如蘇東坡在《送南屏謙師》中雲:“道人繞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乎;忽驚午盞兔毫斑,打出春甕鵝兒酒。”可見,建窯盞在當時已身價不菲,兔毫更是萬分名貴。
正因為兔毫盞的備受喜愛,全國興起了不少燒黑瓷的瓷窯,如江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都有燒制,其中以建窯所燒“建盞”最為著名。
這件建窯黑釉即為建窯黑釉兔毫盞,與故宮藏品相類。尤其是盞底部所刻“進盞”款識極為珍貴,在建窯窯址的調查發掘中,也發現過刻印同樣字樣的茶盞、墊餅。其實這種帶“進盞”名款的黑釉茶盞與“供禦”款茶盞一樣,同為宋代進貢用瓷,存世極為少見,是不可多得的建窯珍品。
估價 :
HKD: 3,000,000-5,000,000
USD: 387,100-645,200
成交價:
HKD: --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